佛教与儒教崇尚银杏

银杏树高大长寿,因生长缓慢,木质细腻,再加上银杏树的汁液具有一定的杀虫作用,因此佛家常用银杏木雕刻佛像。

银杏木坚硬细腻,木质虽薄,却雕刻如真,最妙的是成品不损不破不裂,各地的千手佛一般都用银杏木雕成,因此银杏木有佛指甲之称。

除了佛像,银杏木也是其他佛教木制品的首选材料。比如说宋代银杏木彩绘四大天王像函,被保存在瑞光塔的第三层天宫,就在这两层木函之中,安置着真珠舍利宝幢。

木函用银杏木制成,为5节套叠式。在它内壁上书有“大中祥符六年四月十八日记”字样,记载的是真珠舍利宝幢入藏时的时间。

木函外壁上画有彩绘四天王像。这四天王原是印度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后来成为佛教中的护法天神,分别为东方持国天王,北方多闻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南方增长天王。

整个银杏木函画面比例均匀,天王面部表情夸张生动,形象威武,气势雄壮,足踏小鬼,小鬼有的头顶肩承,有的跪负背荷,姿态不一,神情各异,更加烘托出四天王的雄伟之气。

绘制这个木函的画工使用了丰富的天然色彩,使画面具有真实感和运动感,笔墨浑厚雄健,用柳叶描法,使线条生动流畅,富有变化,粗犷处豪放雄健,如风驰电掣;细纤处游丝毫发,如行云流水。敷彩设色虽是朱红石绿,但仍笔墨苍劲,筋骨毕显,唐代画圣吴道子的画风跃然其上,是研究我国绘画史十分重要的资料。

如此重要的文物,用长寿的银杏木来当材料真是十全十美。这个宋代木函虽历经千年,却依然五彩斑斓,气势不凡,没有丝毫天然损坏的痕迹,为我国古代绘画宝库增添了一件不可多得的杰出作品。

佛教认为银杏是圣树,是安详的象征,僧侣们把它栽种于寺庙里悉心呵护,因此道教、佛教的宫、观、寺、院中多植此树以示吉祥。

据古籍《京口记》记载:“胜国寺禅堂前银杏一株,可泉上人房之侧,本,人五抱。”古籍《泰山记》也有记载:“五庙前银杏大者围三仞。”

佛教的僧侣们称银杏树为圣树,称其果为“圣果”。因此,“圣果”、“圣果树”是唐及唐之前宗教界对银杏树的尊称。

在青岛地区流传一首诗:

逢庙必栽银杏树,劳山风气古来殊。

至今到处依然在,幸免斧斤得散俱。

唐代佛教盛举,寺庙建筑叠起,因此保存完好的古老银杏树多半见于寺庙,这正是僧侣们精心保护的结果。银杏与儒家文化也联系紧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大力宣扬“仁者爱人”的忠恕之道的同时,强调“仁”的实行要以“礼”为规范,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并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治国理念。

儒家重视人们良好的德行,倡导忠孝、正直和完整的人格。这些思想形成儒家以中庸为核心的思想文化体系,并营造了影响人类文化数千年的东方文化圈。

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银杏文化也多方面体现出儒家中庸之温、良、恭、俭、让的精神。儒家思想强调对真、善、美的关怀与体认,每个人都有责任在自然生命的行程中,提升心灵的意境。

儒家教育人们,万一国家混乱无道时,不能放弃平生志节。正如银杏之亘古孑遗,逾亿万年而秉性不改,固守莽莽神州一样。

儒家文化中的道德观也与银杏千百年来体现的绿色、健康、奉献等美德相互融合,就和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一样的“有教无类”,不分贫富,不分贵贱,不分老少,不分国籍,兼收并蓄。

由于银杏树的诸多美好品质都与孔子提出的儒教思想的美德类似,因此在一些著作中,银杏树干脆被看作儒家的象征。这种说法也并不是没有依据的。

公元前522年,孔子三十而立,开始创办平民教育,收徒讲学,改变“礼崩乐坏”的现实。

这一天,孔家小院热闹非常,孔子带领一群青少年垒土筑坛,并移来一棵小银杏树栽在坛边,他抚摸着银杏树说:“银杏多果,象征着弟子满天下。树干挺拔直立,绝不旁逸斜出,象征弟子们正直的品格。果仁既可食用,又可入药治病,象征弟子们学成后可以有利于社稷民生。此讲坛就取名杏坛吧!”

此后,孔子每日讲学,四方弟子云集。孔子杏坛设教,收徒授课,授“六艺”之学,先后有3000名弟子入学,自古以为美谈,为士林所称颂。后人将“杏坛”作为孔子兴教的象征,列入孔庙的建筑体系之中,这种格局甚至影响到了儒学所及的诸国。

杏坛是孔子教育光辉的象征,建于宋代,位于大成殿前甬道正中,传为孔子讲学之处。坛旁有一株古桧,称“先师手植桧”,也就是孔子亲手种下的那棵银杏树。

杏坛周围朱栏,四面歇山,十字结脊,建筑主体是两层黄瓦飞檐,双重半拱。亭内细雕藻井,彩绘金色盘龙,其中还有清代乾隆皇帝所立的“杏坛赞”御碑。

亭前的石香炉高约1米,形制古朴,为金代遗物。金代又于坛上建亭。明代后期也重修过一次,可见杏坛在我国古代的历史地位。

据说孔子很喜欢在银杏树下阅读和教授弟子,连在衢州的孔氏南宗家庙正门前,也植有两排高大古老的银杏树。

孔子的女婿公冶长在山东安丘的读书处,也生长着一雄一雌两株参天银杏,传为孔子看望女婿时带去树苗,由公冶长亲手所植。

在行为规范方面,儒家的一种主张可以归纳为“时禁”,其在理论上的支持,主要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古代儒家学说倡导取物有节,合理利用资源,节制欲望。

我国古代学说资料汇集《大戴礼记》也记载孔子说:“方长不折则恕也,恕当仁也。”这种对待树木的惜生、不随意杀生的“时禁”,与儒家主要道德理念孝、恕、仁紧密联系,意味着对自然的态度与对人的态度不可分离。

由此可见,作为长期占据我国古代社会主导思想地位的儒家学说,无论从精神上,还是从行为上,都对古银杏资源的保护及其文化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旁注]

彩绘 我国最古老的漆器工艺品种,用来装饰在各类壁画、屏风、家具或各种礼品、纪念品上。彩绘用笔渲染细腻,图案纹样精致优美,栩栩如生,可反映古今不同时代的画面,色彩雅致,气韵生动,具有我国工笔重彩画的特色。

柳叶描法 我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其线条形如柳叶飘动,后人因之命名。柳叶描画法风姿飘逸,相传是唐代“画圣”吴道子发明的。柳叶描法画出的衣纹细而短促,似片片柳叶编缀而成,宜于表现质地轻薄的衣料,行笔忌浮滑轻薄。

仁者爱人“仁”是儒家管理的核心,仁就是去爱别人、帮助别人、体恤别人,“仁”还有“忠恕”的意思,就是说好事要与别人分享,不可独占,坏事不可强加于人。“仁”还有“克己”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能私心、欲望膨胀,不择手段。“仁者爱人”,强调要善待人、友爱人。

有教无类 孔子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十而立《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立”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在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自觉的或者是有相对觉悟的意识,是一种自我人格独立的意识。

礼崩乐坏 我国古代政治名词。是指东周时期典章制度逐渐被废弃的现象。在春秋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领域出现了与周礼要求不相融的局面,势力强大的诸侯开始变王田为私田,变分封制为郡县制,政权不断下移,这些都反映了周代社会正走向解体。

飞檐 屋角的檐部向上翘起,四角翘伸,呈飞举之势,是我国传统的建筑檐部形式之一。飞檐常用于亭、台、楼、阁、宫殿、庙宇等建筑的屋顶转角处,由于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所以也常被称为飞檐翘角。

公冶长 名长,字子长、子芝。公冶长是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名列二十。公冶长自幼家贫,勤俭节约,聪颖好学,博通书礼,德才兼备,终生治学不仕禄,相传公冶长通鸟语,他一生治学,成为著名文士。因德才兼备,深为孔子赏识。

天人合一 我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天人合一的学说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我国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大戴礼记》 也叫《大戴礼》或《大戴记》,多谓其书成于西汉末礼学家戴德之手,是为传习《士礼》而编定的参考资料汇集。《大戴礼记》的史料价值和学术意义不可低估,其中多数篇章记述了从战国到汉代儒家学派的言论,是研究我国早期儒学的基本资料。

[阅读链接]

银杏树干通直,木材是制乐器,家具的高级材料。银杏木材优质,价格昂贵,素有“银香木”或“银木”之称。银杏木材质具光泽、纹理直、结构细、易加工、不翘裂、耐腐性强、易着漆、掘钉力小,并有特殊的药香味,抗蛀性强。

银杏木除可制作雕刻匾及木鱼等工艺品,也可制作成立橱、书桌等高级家具。银杏木具共鸣性、导音性和富弹性,因此也是制作乐器的理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