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得到的祖国——阿·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
阿历克塞·托尔斯泰(1883—1945)是苏联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曾三次获得斯大林奖金。托尔斯泰热烈拥护推翻沙皇封建专制制度的二月革命, 但对十月革命却缺乏应有的理解,他于 1918 年忍痛离开他如此珍爱的祖国, 流亡国外。在侨居国外期间,看到苏维埃政权在祖国的日益巩固。1923 年春天,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史诗性长篇小说《苦难的历程》反映了作者世界观的成长过程。他在自传中写道:“《苦难的历程》就是作者良心所经受的一段痛苦、希望、喜悦、失望、颓丧和振奋的历程, 是对于整整一个巨大的时代的感受。”贯穿在小说中的基本主题是俄罗斯人民的命运、祖国的新生、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出路。阿·托尔斯泰说:“可以把三部曲《苦难的历程》的主题确定为:失去了的和又重新得到的祖国。”
《苦难的历程》这是托尔斯泰在二十年的时间经过精心构思和反复修改所完成的三部曲长篇小说。它包括《两姐妹》、《一九一八年》、《阴暗的早晨》。它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等重大政治历史事件为背景;故事的发展从彼得堡到外省,从荒僻的乡村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前线,从伏尔加河到库班,从乌克兰到莫斯科,画面十分广阔;反映了俄国社会在本世纪初由地主资产阶级专政到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转变,具有史诗性的巨大规模和豪迈气魄。
三部曲的中心主人是四个性格不同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卡嘉、
达莎和她们的恋人罗欣和捷列金。前二人是革命前彼得堡名医蒲拉文的女 儿,充满对爱情和幸福生活的个人幻想。罗欣是贵族出身的青年军官,抽象地热爱祖国但不相信人民。捷列金是穷大学生出身的工程师,爱祖国也相信人民,同时又幻想在革命斗争之外寻求个人幸福。小说的情节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主人公们各奔东西,他们的个人幻想遭破灭开始,以一九二○ 年国内战争行将结束,他们到了莫斯科幸福团聚,并在全俄第八次苏维埃大会上见到列宁、斯大林,决心同人民一起为建设新的俄罗斯祖国结束。作者通过男女主人公们在动荡的岁月里各自曲折复杂的探索和追求,令人信服地表明:知识分子只有在同人民革命斗争的结合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真正的幸福。
三部曲《苦难的历程》是一部多情节线索的作品。整部作品结构宏伟, 人物众多,事件纷繁。但作家以四个主要人物的苦难历程为主,形成四条线索,构成一幅完整的社会画面。托尔斯泰运用大师的手笔,开拓自如,纵横豁达,把四个人物安放在重大的历史事件的背景上,使史诗性的描绘和个人命运的叙述错综交叉,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倔把宏观的史诗与微观的个人命运结合得天衣无缝,加强了作品的审美效果和认识价值。
由于题材的决定,阿·托尔斯泰广泛采用心理分析的手法,以揭示人物内心复杂的斗争和净化的程度。四个主人公的精神成长的速度与深度不同, 但都需要运用这种手法揭示各人的精神世界。在语言运用上,阿·托尔斯泰炉火纯青、熟练准确,表现出语言巨匠的卓越非凡的才能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