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的天才——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小说

费多尔·米哈依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俄国文学史上在思想和创作中都存在着极为复杂矛盾的作家。高尔基曾说过:“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两个最伟大的天才,他们以自己的天才的力量震撼了全世界,使整个欧洲惊愕地注视着俄罗斯,他们两人都足以与莎士比亚、但丁、塞万提斯、卢梭和歌德这些伟大的人物并列,但他们对于自己黑暗、不幸的祖国却有过不好的影响”。一方面,他对于资本主义的“文明”有着强烈的憎恨,在创作中无情地揭露资产阶级的暴虐和贪婪,暴露资本主义社会压迫、奴役、凶杀,犯罪和道德沦丧等恶行,撕毁它“自由、平等”的假面具,同时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民表示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他又竭力反对社会主义和革命斗争,主张用基督教的顺从、忍耐、爱别人的精神来感化人,净化人的灵魂,借此使贵族和平民两个对立阶级和解,使社会得到改造。这种观点实际上就是号召人们和现实妥协,其结果必然是维护俄国专制制度和正教教会,起到了反动的作用。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很多,较有名的有《穷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死屋手记》、《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玛卓夫兄弟》。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这是一部关于“小人物”的作品。故事发生在五十年代末的彼得堡,正值农奴制度崩溃和资本主义兴起的时期。资产阶级冒险家和骗子手华尔戈夫斯基亲王同他的牺牲者、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们之间的冲突组成小说的主要内容。华尔戈夫斯基一手造成两个家庭的悲剧,一个是贫穷、没落的伊赫曼耶夫的贵族家庭,他侵吞了伊赫曼耶夫仅有的一座田庄,为了娶百万家产的所有者卡佳为儿媳,又破坏了伊赫曼耶夫的女儿娜泰莎和自己的儿子阿辽沙之间的婚事。另一个是斯密斯老人一家,他的女儿被华尔戈夫斯基始乱终弃,骗走了财产,死于贫病交迫之中;他自己和一条瘦狗相依为命,也死于贫困;而唯一幸存的是伊赫曼耶夫的外孙女尼丽。这是一个倔强、带有疯狂反抗精神,但心地却十分善良的孩子。小尼丽向自己的父亲——华尔戈夫斯基的报仇最终以死结束。

作者满怀同情地写出了一群被凌辱的小人物,他们有正直、善良的品德。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更多地强调他们的驯良,他们只是用一种倔强的忍受和高傲的蔑视来对待这些凌辱,甚至通过娜泰莎和尼丽等形象宣扬基督教的受苦受难精神,娜泰莎就说:“我只得继续受苦才能换取未来的幸福⋯⋯痛苦能洗净一切⋯⋯。”可是,小说中的“小人物”怎么忍受苦难也没有得到幸福,这无疑是对作者说教的一个反讽。

《罪与罚》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具有世界声誉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彼得堡,主人公拉斯柯里尼科夫是个聪明、正直、有才能的大学生。他父亲是外省的官吏,母亲在丈夫死后,把所有的钱都用来支持儿子读书。妹妹杜妮亚为了补助家庭,被迫到地主斯维德利加依洛夫家里去任家庭教师。由于家境越来越贫困,拉斯柯里尼科夫不得不中途辍学。在这个时候,他信仰了一种哲学:在这种社会中,强者可以

为所欲为,既使是杀了人也无所谓,这样,犯罪就成了对不合理社会的抗议。在这一思想的驱使下,为了得到金钱,他杀死了以放债为生的老太婆和她的妹妹。成了杀人犯之后,他精神上受到了难以忍受的折磨,感到自己并不是强者,在靠卖淫养家的索尼娅的感化下,便到警察局去自首认罪,后来终于

在西伯利亚的苦役中找到神的启示。

小说通过主人公犯罪、受罪、赎罪、新生的过程,批判了他的“超人” 理论的反社会人道的本质。

拉斯科里尼科夫认为人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平凡的人、伟人,他们具有天赋才华和坚强意志。这类人在社会中发号施令,可以为所欲为。另一类是平凡的人、低级的人,他们仅仅是繁殖同类的材料。服从是他们的天职。拉斯科里尼科夫决定去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以此来考验自己是“凡人”还是“超人”。结果证明他不是“超人”,不是强者,他失败了。因为他的灵魂颤抖了,他的精神失去了平衡,他的良心受到了谴责,特别是因为他杀死了无辜的放高利贷者的妹妹。

这时情节进入“罚”的阶级。“罚”有两种含义,一是肉体的惩罚,这就是监禁、流放、苦役;另一种是灵魂的惩罚,良心的惩罚。而作者主要写后一种惩罚。这恰是小说的成功之处。主人公整天恍恍惚惚精神失常,主人公一见到人就怀疑人家识破了自己,有时甚至自己向人暗示他是杀人犯。后来他终于向女友索尼娅坦白了自己杀人的罪行。索尼娅劝他去自首,要他去受苦以赎罪。他听从了,被判处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索尼娅也随他到了西伯利亚,悉心照顾他,最后他终于在索尼娅的爱情感化下获得新生。他信仰了上帝,灵魂复活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俄国文学中,甚至在世界文学中,是第一个描绘了现代大城市生活对人们造成的道德畸形和心理变态。

《卡拉玛卓夫兄弟》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总结性作品。小说描写了旧俄外省地主卡拉玛卓夫一家父子、兄弟间因金钱和情欲引起的冲突,直至发生仇杀的悲剧。老卡拉玛卓夫年轻时是寄食于富户的丑角,后来靠不正当的手段发家,晚年成了豪富。他贪婪阴险,性情暴戾,极端好色,娶过两次妻, 一个逃亡,另一个被他折磨而死。所生的三个儿子都被他弃置不顾,幸亏有一位老仆人加以抚养,孩子们才得以长大。他们回到家里后都憎恨这个吝啬嗜财的父亲,并且为争夺财产而明争暗斗。老卡拉玛卓夫到晚年还和长子争夺风骚女人格鲁申卡,争风吃醋,直至互相动武。更为甚者,老卡拉玛卓夫竟奸污了一个疯女丽莎,其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长大后又在这个家庭充当厨师,极端憎恨这个家庭,为了争夺财产,亲手杀死老卡尔玛卓夫又嫁祸于人。

卡拉玛卓夫这个道德论丧,人欲横流的地主之家,有一种共同的精神气质,文学史上称之为“卡拉玛卓夫性格”,那就是卑鄙无耻、自私自利、野蛮残暴、淫逸放荡、腐化堕落的集中表现。这一家人的丑恶关系也是农奴制改革以后,俄国社会中人们之间畸形关系的反映,小说同时也提出了政治、哲学、伦理道德等种种社会问题,是一部社会伦理小说。作者对于当时社会中人们遭受的苦难表现了深切的同情,也鞭挞了“卡拉玛卓夫性格”,但他脱离社会根源去看待生活中的罪恶,宣扬基督的仁爱和宽恕精神以拯救人类,是错误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最大的特色在于细腻的心理刻划。他对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写得如此传神,仿佛曾经同主人公一起经过磨难和挣扎似的。鲁迅曾称这种办法为“精神苦刑”的方法,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往往以“残酷的拷问官”出现,“布置了精神上的苦刑”,把人物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层层剥析他们的灵魂,“不但剥去表面的洁白”,“还要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来,但又不把主人公立即处置,而是竭力让他们活动得更长久

一些,多经受些痛苦。为了表现主人公极度紧张、极为矛盾的思想情绪和心理状态,作者喜欢用内心独白的手法,尤其注重写梦境和幻觉,直至写出心理的病态,精神错乱、歇斯底里等等,有时则写出主人公失去自我控制时的下意识活动。他由于醉心于描写病态心理,强调直觉主义,而被现代派作家奉为鼻祖。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精华和糟粕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正如高尔基所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无可争辩、毫无疑问地是天才,但这是我们的一个凶恶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