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精神,不是描写现实”——表现主义小说

表现主义是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盛行于欧美西方世界的一种文艺思潮。它起源于美术,尔后在音乐、戏剧、小说、电影等整个文艺领域中获得发展,首先出现在德国,盛行于奥地利,进而在瑞典、波兰、英、法、美等国广为流传。

“表现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 1901 年。这一年在巴黎举办的马蒂斯画展上,法国画家茹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展出一组油画,取名表现主义。1911 年,德国画家沃林格尔发表一篇论文,文中使用了“表现主义”一词。此后,表现主义从绘画界传入文学界,到了二十年代获得巨大发展,在诗歌、小说,特别是戏剧领域产生了一大批的影响的作家。代表作家有奥地利小说家弗朗兹·卡夫卡,美国戏剧家尤金·奥尼尔,捷克作家卡莱尔·恰佩克等。

表现主义文学,是以表现主观感受而著称的,他们的口号是“表现精神, 不是描写现实。”竭力反对现实主义按照现实的未来面貌来描写现实的原则, 主张表现外部世界在人的内心世界的折光。德国的表现主义者声称: “世界存在着,再去重复它就没有意思了。”因此主张向人的内心世界进行挖掘,即着意于表现主观感受的精神,如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恐怖感,灾难感、孤独感、无能为力感和无所归属感,等等。

表现主义主张突破表面现象,直取内在的实质,跨越个别现象,而展示抽象的品质和永恒的真理,在较大时空范围内,对现实作整体的思考。它所追求的大主题,如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异,精神价值高于物质价值,等等。表现主义小说和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大多数属于人的原型。这类人物形象往往属于人的原型。这类人物形象往往只是共性的抽象和观念的象征,经常没有姓名,身世来历不清,也没有鲜明的个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