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流程的记录——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兴起的一个现代派流派,流行于本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许多现代派文学流派都有较大的影响。

“意识流”这个名词是从心理学借用过来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第一次提出了“意识流”这个术语。他说:“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流动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人。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识流或者是主观生活之流吧。”他还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从有连续性的“意识流”中把他所注意的那一部分挑选出来,构成自己的世界;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每一个人所谓的事物,只是他自己

从“意识流”中任意划分出来的片断。

后来,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提出“心理时间”论。他认为,常人所说的“时间”;只是各个时刻依次延伸,表示宽度的数量观念;他所提出的“心理时间”则是各个时刻互相渗透,表示强度的质的概念,人们越是深入意识领域,这个“心理时间”的概念越是适用。柏格森还强调,“真实”存在于人们的“意识的不可分割的波动之中”,并劝作家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跟着人的意识流动从心理的角度去刻画人物。

同时,詹姆斯提出的“意识流”论还得到了一位著名生理学家,奥地利的弗洛伊德的肯定,并加以充实。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认为,人的意识受“下意识”支配,“下意识是精神的真正实际”,而下意识的基本内容就是“性爱”;由于人的“性爱”不能不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受到外力和“自我”的压抑,所以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因此,“性爱”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原动力。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既扩大了詹姆斯“意识流”说的影响,又扩大、发展,完善了它的内容,为“意识流”作家洞察和描写人的心理起了规范作用。他们三人的理论互相支持、互相补充,不断完善,从而为意识流小说的产生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我们还注意到,意识流小说的产生与当时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有着密切的关系。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劳资冲突、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给人们的心灵造成严重的创伤,不少青年人对社会产生悲观情绪和虚无主义思想,形成扭曲了的思想状态,传统的文学形式已无法表达人们的心理。于是意识流小说就应运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