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柏林人的灵魂——乔伊斯的小说

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是爱尔兰现代著名小说家,是意识流小说大师。他的主要作品有《都柏林人》、《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守灵夜》。乔伊斯的全部作品以爱尔兰生活为素材,以都柏林为背景,他的一生都在为爱尔兰人民的精神解放而撰写“道德史的一个篇章”。乔伊斯的作品不追求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而是致力于揭示人物复杂的思想世界。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是乔伊斯第一部意识流小说,还有现实主义的痕迹。

作者通过青年艺术家斯蒂芬的意识活动,反映出作者对爱尔兰社会的不

满。斯蒂芬是一个敏感的艺术型少年,他体质纤弱、天赋聪颖,他生活的社会与他的性格截然相反,四周是贫困、争吵、冷漠、平庸、宗教压抑和民族的闭塞。他对传统的东西十分反感,艺术创作欲望时时激动着他。小说就是在这样一种矛盾着的内心世界里展开,给作者提供了心理分析的无限深度。乔伊斯想通过作品宣扬“孤独”和“自我表现”,鼓吹“孤独是艺术精练的首要原则”,“流亡就是我的美学”等一系列主张。他把作品的主人公故意刻画成一个在童年时期就是极端神经质的、经常改变日常的事实和用普通的语言来唱出表达自己个性的歌的人,并且使爱尔兰的历史、政治、宗

教、家庭关系等等都在斯蒂芬小时候幼稚、笨拙而不连贯的意识流动中展现出来。主人公经历了一个内心正在觉醒的青年对各种传统观念目空一切的怀疑时期,最后终于在反抗宗教、摒弃天主教的信仰,在艺术创作中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他远离祖国、漂泊异城,为寻求他的艺术事业而奋斗去了。

《尤利西斯》小说写了青年艺术家斯蒂芬,为报纸拉广告的布卢姆和他的妻子莫莉的一天。布卢姆多年前失去了儿子,妻子对他不忠,人们常常嘲笑他,他不得不默默地忍受着。斯蒂芬因母亲病危从巴黎赶回都柏林,在母亲临死时拒绝以宗教的形式为她祈祷,母亲去世后抱恨终日。他曾对母亲有过情欲,因此深感对不起父亲,内心怀着罪恶感,希望在精神上重新获得一位父亲。这天晚上布卢姆去医院看望一位产妇,遇上斯蒂芬和人们饮酒聊天。布卢姆认识他的父亲,看到他的醉态,暗自为他担心,决定跟随他。斯蒂芬喝得大醉,在妓院闹事,布卢姆悉心照顾他,这使他们突然在对方身上找到了自己心灵上最需要的东西:斯蒂芬找到了“父亲”,布卢姆找到了“儿子”。布卢姆回家后告诉莫莉:斯蒂芬将加入他们的家庭生活。这时充满了肉欲的莫莉刚告别了情人,因斯蒂芬的出现而朦胧在体验到一种母性的满足,同时又产生了对一个青年男子的情欲的冲动。她在快要入睡的瞬间又迷迷糊糊地回忆起她当初和布卢姆变爱的时光。由于三个人潜在的结合,在生理(莫莉)、感情(布卢姆)和理智(斯蒂芬)构成的基础上,未来的生活似乎会出现转机。

“尤利西斯”是奥德修斯的罗马名字。乔伊斯套用古希腊史诗《奥德赛》的框架,把“现代人”布卢姆在现代城市都柏林十八小时的游荡与古

代英雄奥德修斯在海上的十年漂泊加以比照。 “现代人”布卢姆是个现代商业社会中的俗物,一个卑微的庸人。他并

不比周围的人更坏,他的境况令人同情,他也以真挚的同情之心待人,但他能力低下,一事无成、胆小怕事。他明明知道自己的妻子正在和别人幽会, 反而躲在一家酒馆里幻想他们寻欢的场面。在奥德修斯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意志和行动能力高度一致的英雄形象,是百折不回的信念、崇高的道德和义务感,能应付一切危难的行动能力,前后一贯、坚定完整的性格,但在布卢姆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置身在现代西方商业社会中的俗物。他虽然也想摆脱精神创伤,找到一小块避风港,却没有一点儿英雄主义的追求。他在精神上支离破碎卑微、怯懦。在古代英雄的光彩夺目的背景上,他的形象是特别令人震惊的。奥德修斯在经历了无数的磨难,战胜了难以言传的考验之后,终于回到自己的故乡。但布卢姆在外游荡、奔波了一天之后,等待他的却是并非属于他的家园。作者以象征性地点出了现代流之者的绝望、孤独和无家可归的可悲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