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与火的赞歌——法捷耶夫的小说

亚历山大·来历山德洛维奇·法捷耶夫(1901—1956)是苏联杰出的作家、文学批评家和社会活动家。

《毁灭》小说描写苏联国内战争期间,远东地区的一支一百五十人的游击队受到日本帝国主义干涉军和白匪军的包围、追击,在共产党员莱奋生的领导下,经过严酷的斗争,终于突破了敌人的包围,转移到新地区。这时他们虽然只剩下十九个人,从表面上看,这支游击队似乎是“毁灭了”了,但是,他们胜利地完成了任务,并锻炼得更为坚强,准备迎接新的斗争。

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在国内战争中进行着人材的精选,一切敌对的都被革命扫荡掉;一切不能从事真正的革命斗争的、偶然落到革命阵营里的都被淘汰掉;而一切从真正的革命根基里、从千百万人民大众中间站起来的,都在这次斗争中受到锻炼,并且不断壮大和发展。人的最巨大的改造正在进行着。同时,作者在这部小说中强调了布尔什维克党在游击队中的领导作用,指出抽象的、全人类的、永恒的道德是没有的。如果一切行为和行动都是为了革命的利益,都是从工人阶级的利益出发,那就是道德的。凡是破坏革命的利益、破坏工人阶级的利益的一切行为都是不道德的。

在小说中,写敌我战斗的场面并不多,主要是写战争环境中游击队的日常生活,从而着重表现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精神面貌变化的过程。

由于小说较好地描写了作为当时革命运动基本力量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的成长,所以,这个特定地区的一支游击队的战斗历程,实际上就成了苏联国内战争时期真实生活的缩影。

作者塑造了无限忠于共产主义事业的游击队长莱奋生的正面形象,表现了革命斗争中党的领导作用。同时,作者也成功地刻划了有许多缺点、但已经获得革命战士的新品质的莫罗兹卡和把自己看得重于一切,经不起斗争考验,终于在关键时刻临阵脱逃,使队伍蒙受重大损失的密契克的形象。

在我国,鲁迅早在 1930 年就象普罗米修斯偷天火给人间一样地把《毁灭》翻译过来,鲁迅称《毁灭》为“纪念碑的小说”,他说他“就象爱亲生的儿子一般爱它。”

《青年近卫军》小说描写卫国战争期间的斗争生活、德国法西斯侵占了顿巴斯的克拉斯诺顿市,到处烧杀抢掠。苏共州委书记普罗钦科、区委领导人刘季柯夫等人领导群众和侵略者展开一场气壮山河的斗争,其中有一批年青而英勇的“青年近卫军”成员。他们带领青年伙伴四处出击,神出鬼没, 处死判徒,散发传单、收集武器、破坏交通、夺取敌军物资,追歼德寇散兵游勇;驱散敌人想掠往德国的牲畜等。使德寇防不胜防,胆战心惊。为了庆祝十月革命节,青年近卫军战士在城内主要建筑物上升起了鲜艳的红旗,居民们莫不欢欣鼓舞,德寇当局魂飞魄散,他们费尽心机,妄图一举扑灭地下组织。除夕夜,几个青年近卫军队员夺取敌军车上的新年礼品,不料被发现, 其中三个人叛变了,致使刘季柯夫及“青年近卫军”大部分成员先后落入敌军摩掌。全体被捕者在法西斯监狱中进行了英勇壮烈的斗争,最后全部壮烈牺牲于该城解放前夕。

作者在广阔的战争背景上,歌颂了一个英雄主义集体。同时,他用更多的笔墨,刻画了五名“青年近卫军”的总部委员、“苏联英雄”称号获得者

的辉形象。他们既在严酷的斗争中显示出高贵的品格和坚强的毅力,也在爱情、友谊、家庭等生活领域中表现了高尚的情操,纯洁的灵魂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在法捷耶夫笔下,这五个典型人物性格丰满、特点鲜明,是战争时期一代青年的典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青年近卫军》通篇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彩,给人以奋发、升腾的力量。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成为全书的基本格调。法捷耶夫还常常以抒情的笔调、细腻地描述了年轻人的感触、思索、冥想,给作品增添了无限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