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败的硬汉子——海明威的小说

厄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国现当代著名小说家,“迷惘的一代”的代表。1926 年他发表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使他闻名于世, 并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太阳照常升起》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流落在欧洲的青年男女为描写对象,反映了他们憎恨战争,无法消除心中的创伤,心情苦闷迷惘而又找不到出路的思想情绪、男主人公杰克·巴恩斯是位美国记者。在第一一次世界大战中因下部受伤而失去性爱的能力;女主人公勃瑞特·艾希利是位英国姑娘,在战争中失去了爱人,他们互相爱慕,却无法结合。巴恩斯对性爱可望而不可即,就带了艾希利到比利牛斯山区,以狩猎、钓鱼和观看巴斯克人斗牛来消磨时光。在斗牛士勇敢精神的激发下,巴恩斯感到无比兴奋:他认为这就是人的力量的体现,是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永恒,也就是太阳升起的地方。由于作者写出了这一代人的失望情绪,集中体现了二十年代海明威的人生观念,这部小说成了“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

《永别了,武器》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意大利战场为背景,通过一个美国中尉亨利·腓特力自述的形式,描述了战争如何毁灭人的精神,扼杀人的爱情的以及人与人之间无谓地相互残杀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明确的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思想认识。作者着重解释了“迷惘的一代”的形成过程,亨利从一个热情的青年演变为失望、空虚、痛苦、迷惘的典型正是由这场罪恶的帝国主义战争造成的,战争毁灭了几千万无辜人民的生命,也摧残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

海明威由于世界观的局限,他只是站在个人主义立场上反对帝国主义战

争。他笔下的亨利同样如此。他憎恶帝国主义发动的大屠杀,追求个人幸福。他躲入爱情的小天地里和他所爱的卡萨玲一同到瑞士去过甜蜜的、宁静的生活。可是幸福的日子并不长久,卡萨玲在难产中死去,他感到自己一切都完了。前途渺茫,没有希望,没有幸福,只有痛苦和绝望。这正是海明威的思想。他看不到光明,充满了悲观消极情绪。它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之一。

《丧钟为谁而鸣》这是海明威创作第二时期思想转变的产物,作品中的主人公罗伯特·乔丹已不再是“我厌倦了,我看透了”的迷惘者,而是一个有意志、有信念、有理想、有抱负的革命战士。他也追求爱情,但爱情已不再是与战争对立的单纯的个人幸福,他把爱情与事业放在一起,认识到自己身上更崇高的职责。因为乔丹知道,他从事的是一切反对法西斯主义的正义战争,他在为人民而战。

罗伯特·乔丹是一个美国教师,在西班牙共和政府面临危难之际,1936 年前来支援共和政府,已战斗了一年。这次,在当地游击队配合下奉命前去执行炸桥的重要任务。在游击队驻地,罗伯特认识了胆小怕事的队长巴勃罗、斗争坚决的队长的妻子庇拉尔和受到庇拉尔保护的西班牙姑娘玛丽娅,还有以老游击队员安赛尔莫为代表的勇敢的战士们。小说的主要情节围绕罗伯特炸桥前的三个昼夜展开。在这里,有巴勃罗和罗伯特之间应该不应该炸桥的争论,有庇拉尔对丈夫怯懦哲学的斥责和对罗伯特勇敢行为的支持,有罗伯特与玛丽娅之间闪光式的爱情,有罗伯特侦察到敌情变化后向国际纵队司令部的报告和国际纵队领导人指挥上的混乱。最后罗伯特在孤独无援的情况下去执行炸桥任务身负重伤,并在生命垂危时阻击追来的敌人。

《丧钟为谁而鸣》是海明威思想发展的高潮,是他人生观和艺术探索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是以一个英勇献身的共和主义者的讴歌,是歌颂民主、谴责法西斯势力的杰作;它以严肃的现实主义方法,凝炼的叙事手段和激动人心的抒情描写为这场举世瞩目的战争留下了光辉的文学篇章。

罗伯特身上开始显示出来海明威作品中著名的“硬汉子”形象的气质, 同作者三十年代的短篇小说中的若干人物,共同组成了这一内涵丰富的人物形象、这一形象的创造在五十年代的《老人与海》中达到了新的高峰。

《老人与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海明威的思想发展到第三个阶段。一方面他继续发扬顽强的拼搏精神,提倡为生活斗争到底的哲学观念;但另一方面,他却不可避免地再次陷入悲观主义之中,把人生看作是一场残酷的搏斗,而主宰人生的则是谁也无法抗拒的“命运”。

《老人与海》描写了主人公桑提亚哥三天三夜只身在海上的捕鱼活动。作者有意识地将人物活动的环境放在几乎与世隔绝的茫茫大海中:桑提亚哥“是个独自在湾流里一只小船上打鱼的老头儿”,他是个同社会没有联系而独立存在的渔夫,他身世不明、来历不清。对于他的过去,小说只作了两点交待:一是他年轻时曾跟一个力大无比的黑人进行过抵手比赛;二是他小时候曾去过非洲,在海滩上见到过狮子。小说中桑提亚哥是个孤独的打鱼人, 与任何人都没有联系,除了小男孩曼诺林,但曼诺林也只是偶尔看看

他,不能跟他出海捕鱼,他很穷,又很古怪,他打交道的唯有茫茫大海、他的渔船和渔具。桑提亚哥一连出海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有捕到,但他并不甘心失败,第八十五天继续独驾孤舟,出海捕鱼。在作者看来,只有把桑提亚哥放在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才能更好地表现人同自然界斗争的性质。

小说的转机是桑提亚哥终于捕到一条大鱼,一条比他的渔船还要大的马林鱼,鱼把船拖往远海,足足挣扎了两天两夜,最后才被老渔夫制服。老头儿把死鱼缚在船旁,口中吃着切下来的生鱼肉,高高兴兴地扬帆返航.不料途中接二连三地遭到鲨鱼群的袭击。桑提亚哥竭尽全力与鲨鱼搏斗,但是,返回港口时,那条硕大的马林鱼已被鲨鱼吃得只剩一副骨架。老头儿精疲力竭, 挣扎着回到自己的家,沉睡起来。第二天早上,曼诺林来叫醒他,提出要和他一起出海打鱼,桑提亚哥说自己的运气已经完了。后来,“在路那边的茅棚里,老头儿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地睡着,孩子坐在一旁守护他。老头儿正在梦见狮子。”

海明威笔下的桑提亚哥把自己从事的职业不单看作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且也当作人生角斗的场所。在他看来,人和鱼,“说到究竟,这一个总要杀死那一个。”他把鱼和人的格斗假设成人生的战斗,在同鲨鱼群的搏斗中, 享受着战争的喜悦。他捕鱼不单是为了“养活自己”,而且是“为了光荣”, “鱼一方面养活我,一方面要弄死我”,因此他必须战胜鱼,在桑提亚哥身上,凝注着作者的深刻思想:他虽然失败了,但并不甘心失败,还要从头做起;他在失败后梦见狮子,这“狮子”正是他力量的象征,他在精神上是一个强者,想凭着自己的奋斗在绝望中闯出一条生路来;他的那双“愉

快的、毫无沮丧”的眼睛,象征着坚不可摧的毅力;他意识到“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就是精神力量的伟大胜利所在。

小说表现了属于同一主题的两个不同内容:精神与现实,奋斗与命运。作者一方面歌颂人类的伟大力量,另一方面又对命运作弄下必然失败的人生表示出无可奈何的绝望心情。但他希望人在失败中仍要不失尊严、勇敢而不妥协。这正是海明威晚年思想的集中表现,一个精神上的悲剧,一个不屈服于失败命运的“硬汉子”的性格。

《老人与海》出版后,使海明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精通现代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其近作《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