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大约在10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初期,农业才进入人类的生活领域。黄河流域特别是中游地区是我国粟作农业的发源地。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带,这里的先民以农耕著称,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他们创作了灿烂的农耕文明。

三晋地区最晚的旧石器遗存有沁水下川、蒲县南关、吉县柿子滩等遗存,其中下川遗址中有锛状器和磨盘、砺石。这些器具是三晋地区较早跟农业有关的器具。

三晋初始阶段的农业生产规模很小,一般是在居住地附近或其他采集地点进行的,种植方法也很原始。最初的农业生产工具主要为一些简单的石器和木器。石器为一些制作尚十分粗糙的斧、铲类工具。木器多为尖木棒。

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在居住地不断扩展的基础上,三晋地区农业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较以前均有了很大的改善。

生产工具的种类和数量大为增加。种类有斧、铲、锛、刀、凿、镞、纺轮等,质地有石、陶、骨、角,其中石质工具最多。生产方式,除了最初阶段的刀耕火种的方式,还出现了较为进步的耜耕农业。

耜耕农业的特征:一是普遍运用耒耜进行人工翻地,改变土壤结构;二是实行定期休耕和人工施肥,以增加地力,延续土地使用年限,即熟荒耕作制。

仰韶时期是三晋地区文化快步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从农业、家畜饲养业到手工业制作和家庭副业,从房屋建筑到狩猎采集,从物质生产到精神生活,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

这时期,三晋地区处于庙底沟文化范围内,从南到北,到处都有庙底沟文化的遗址发现。这种强大的农业文化为华夏文明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仰韶时代中期,生产工具数量繁多,类别丰富,工具的质地有木、石、骨、陶和角等,农业生产方面的播、种、耕、收、磨等工具应有尽有,特别是用于农业收割的陶刀和石刀数量很多,表明了农业发达的程度。

翻土工具石铲、石耜也有很多,说明耜耕农业耕种方式已经出现,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

耜耕农业方式的出现,不仅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延长了土地使用年限,而且对开荒也有重要影响,原始农业逐步进入熟荒耕作阶段。

在石铲、石耜等农业工具的基础上,三晋先人又发明了耕作工具——石犁。石犁的出现表明人类社会开始了犁耕作业。

犁耕的出现,变原来的用耒耜上下间歇运动的耕作方式为水平连续运动的耕作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垦耕工作效率,减少了劳动的强度。

另外,仰韶文化时期,山西的先民对金属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初步掌握了冶铜术,为今后冶铜技术的成熟和金属工具的出现打下基础。

农作物方面,这个时期,山西先民种植的农作物种类有很多,谷子、高粱、豆类等农作物均已开始种植,另外,这个时期已经开始了蚕的养殖,蚕桑业开始发展起来。

山西地区民间流传着炎帝制耒耜教民于晋东南的传说。说上古时候,在炎帝之前,人们主要是靠狩猎和采集生活。到了炎帝时代,随着人口的增加,可供采集的植物的果实和可供捕获的禽兽,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果腹需求了。

一天,炎帝正在一个山坡上走着,一片嫩绿的小苗映入他的眼中。他轻轻扒开小苗周围的土,发现每棵苗的根部都有一个还没有腐烂的果实皮。炎帝沿路,又找到一些小苗,发现有一丛很奇特,就是果实样的东西在苗尖上顶着。

炎帝想,这些小苗一定都是由那些树草的果实变成的,而这些小苗长大以后,就又会结出果实,这样往复循环,发芽,开花,结果,人们不就解决了吃的问题了吗?现在的关键是要辨别出哪些是可以吃的,哪些是不可以吃的。

炎帝立即带上一些人,踏遍三山五岳,经过多年的辛苦,终于选出了黍、稷、麻、麦、豆这五种作物来,并教人类如何播种、如何管理。自此以后,人们才会种植和耕作农作物。

东汉时期,《神农百草》记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解之”,是说神农氏不仅发现了茶,而且总结出病毒可用茶等的草木进行解除的经验。

山西高平的羊头山,是历代皇族黍定黄钟之音的地方。明朱载育的《羊头山新记》说,“羊头山神指神农也。”又说“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轩辕氏兴,受炎帝参卢禅,圭参卢于潞,守其先莹。”羊头山,即炎帝尝百草定五谷之地。

养蚕据说始于嫘祖。《史记·五帝本纪》记载: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

嫘祖是养蚕缫丝方法的创造者。北周以后被祀为“先蚕”。《嫘祖圣地》碑文称:

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

龙山文化时期,三晋地区农牧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生产工具虽然依旧以石铲、石刀等石器工具为主,但种类更加丰富,且精细度有所发展。V型石刀、犁状石器等均已经被应用。

养殖业方面,家畜的种类大大增加,养殖的种类有猪、鸡、牛、狗、羊等。农作物方面,这时期,农作物的主要品种初步显现,主要是以粟、高粱等禾本科作物为主,并且具有相当的种植规模。

农业和畜牧业虽然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况,但毕竟生产力较为底下,其产品还是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因此,还需要一些采集和渔猎活动作为补充。

采集的植物种类有数十种之多,主要采集各种植物的果实、茎、叶和根部。此外,也采集河湖里面的贝类和鱼蟹。

狩猎方面,大型凶猛的哺乳动物如虎、狼、豹、野猪等,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捕获,而小型的动物,如羊、鸡等,则单个人即可捕捉。

这些动物的肉可以食用,皮毛可以用来御寒,骨骼可以加工成比较坚硬的工具,比如,骨针、骨耒等。

[旁注]

耜 我国古代一种农具,是原始翻土农具耒耜下端的主要铲土部件,装在犁上,形状像铁锹和铧,用以翻土。最早是木制的,后用金属制。青铜耜出现于商代晚期,耜头形制为扁状尖头,装在厚实的长条木板上。柄与耜头连接处有一段短木末端安横木。使用时,手执横木,脚踩耜头短木,使耜头入土起土。

庙底沟文化 仰韶文化中期的一个文化类型,因首先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而得名,遗址分布中心在河南、陕西、山西三个地区。陶器以深腹曲壁的碗、盆为主,还有灶、釜,甑、罐、瓮、钵及小口尖底瓶等。彩陶数量较多,颜色黑多红少,纹饰主要有花瓣纹、钩叶纹、涡纹、三角涡纹、条纹、网纹和圆点纹等。

炎帝 号神农氏,又称赤帝,华夏始祖之一,我国远古时期部落首领。炎帝功绩很多,制耒耜,种五谷,立市廛,首辟市场。治麻为布,作五弦琴,削木为弓,制作陶器,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与黄帝部落结盟并逐渐形成了华夏族。

轩辕 即轩辕黄帝,我国远古时代落联盟首领,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黄帝生于姬水,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河南新郑市人。《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

《五帝本纪》《史记》全书130篇中的第一篇,记载的是远古传说中相继为帝的5个部落首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事迹,同时也记录了当时部落之间频繁的战争,部落联盟首领实行禅让,远古初民战猛兽、治洪水、开良田、种嘉谷、观测天文、推算历法、谱制音乐舞蹈等多方面的情况。

[阅读链接]

据说,耒耜是三皇五帝中的炎帝,即神农氏发明的。神农氏发明耒耜是得到了“野猪拱地”的启发。

一次,神农氏和大家一起围猎,来到一片林地。林地里,凶猛的野猪正在拱土,长长的嘴巴伸进泥土,一撅一撅地把土拱起。一路拱过,留下一片被翻过的松土。

野猪拱土的情形给神农氏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反复琢磨,先将打猎用的尖木棒插在地上,再用脚踩在横木上加力,让木尖插入泥土,然后将木柄往后扳,尖木随之将土块撬起。这样连续操作,便耕翻出一片松软的土地。

这一改进,不仅深翻了土地,改善了地力,而且将种植由穴耕变为条耕,使谷物产量大大增加。这种加上横木的工具,便是“耜”,后来对耜加以改进,成为“耒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