剽悍粗犷的民间锣鼓

山西民间锣鼓以粗犷、剽悍、雄奇、自然的地域特色,表现了山西人纯朴、率直、激昂、豪迈的情怀,被誉为“中国第一鼓”。

山西的锣鼓文化有着悠久的渊源。《山海经·大荒东经》和《太平御览》都记载了这样一则上古神话:黄帝与蚩尤作战时,蚩尤非常厉害,“铜头啖石,飞空走险”,长着一副铜头,把石头当饭吃,可以飞沙走石。

后来,黄帝得到了一种奇特的野兽,其名为夔,“以其皮为鼓,撅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最后通过“声震三千八百里”的鼓声,使蚩尤为之震慑,终于将其降服。夔并非实有的动物,而是像龙、凤、麟一样神奇的动物。

人们认为,夔这种动物神奇无比,用它的皮制作的鼓,其响声具有震慑力,可以除妖降魔,使人避灾趋利。这体现了山西人古老的动物崇拜。

山西锣鼓文化里积淀着丰富的神话、传说及图腾、巫术等古代宗教意识。在山西屯留县,古老的锣鼓艺术最早用于敬神祭祀活动,或天旱求雨,锣鼓手擂鼓时赤着身体,以示虔诚。

在霍州一带,传说尧王时代当地便有以鼓乐祭神的习俗。在临汾、洪洞一带,有关于尧王把两个女儿嫁给舜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女儿回娘家,四月初八再到婆家,当地百姓都组织庞大的锣鼓队迎送,并相互竞赛,于是“威风锣鼓”应运而生。

山西锣鼓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总体风格以节奏强烈明快、场面壮阔见长。种类主要有《威风锣鼓》、《花敲敲》、《瞪眼家伙》、《牙鼓》、《花鼓》、《转身鼓》、《扇鼓》、《黄河锣鼓》、《五虎爬山》、《太原锣鼓》等,尤其是《威风锣鼓》、《黄河锣鼓》、《太原锣鼓》、《花敲敲》更为突出,各具特色。

《威风锣鼓》主要流行在晋南的洪洞、霍州、临汾、浮山、襄汾、河津等地。最早表演人数一般为30人,分工是4人挎扁鼓,3人拍铙,4人击钹,1人敲小斗锣,18人敲锣鼓,表演时可原地、可行进,姿势变换灵活。

后来人们逐渐扩大阵容,由30人发展为百余人,重大节日还专门组织几百人的大型表演。参加人员除青壮年外,还有老年和少年。

表演时演奏者身着民族服装,或黑色武士服,跨开双腿,挺起胸膛,仿佛有使不完的力量,气势磅礴,威武雄壮,擂出了黄河的“威风”。

其曲牌也根据需要不断变换翻新,有以花草命名的,如《刺带花》、《乱插花》等;有模拟自然音响的,如《风搅雪》、《七虎下山》、《狮子滚绣球》等;有以鼓点和曲牌顺序取名的,如《一点子》、《五点子》、《七点子》、《七排》、《十三排》等,还有借历史故事命名的,如《单刀赴会》、《六出祁山》、《七擒孟获》、《金沙滩》等。

《黄河锣鼓》流行于晋南平陆一带,它源于春秋时虞国的宫廷锣鼓,约有2000余年的历史,演奏队由120人组成,以黄河渡船形式出现,表演的内容有黄河春潮、黄河涛声、八面来潮、砥柱鸣澜等,用锣鼓钹铙模拟黄河的声响,惟妙惟肖,创造了完美的艺术境界。

如表演黄河涛声,先是各种乐器轮番奏鸣,接着鼓点逐渐密集、激烈,敲到高潮,猛打猛收,演奏者的身体也前颠后扑,左摇右晃,表现了黄河波涛汹涌,帆船颠簸的情景,也表现了“弄潮儿”力挽狂澜、搏击风浪的英雄胆略。

《太原锣鼓》是流行在太原和晋中一带的一种锣鼓音乐,特点是阵容整齐,大气磅礴,所用乐器有大鼓、大铙、大钹,要求拍铙、击钹的两组人数对等。在曲式结构和打击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重章迭句、长短错落,像古诗词的句式结构,能给人以厚重紧凑,回环反复的印象。

演奏中常常使用急煞停顿。演奏徐缓时如潺潺流水,急骤时则似大浪奔腾;轻敲时鸾铃叮当,重击时霹雳轰鸣。演奏者情态激奋,忽而抛镲亮相,忽而怀抱金瓜。音响、感情、表演交织融汇,引人入胜。

太原锣鼓常常把竞争引入演奏,分两队对垒进行。甲队一曲终了,乙队一曲开始,或两队同时开打。这种对台演奏,越打越来劲,越看越振奋,有时演奏长达五六个小时而不肯罢休。

《花敲敲》又称花庆鼓、干鼓,流行于山西新绛县一带,演奏时以竹、木乐器为主,整个锣鼓队由30余人组成。演奏中尽量发挥鼓的优势,挖掘鼓的潜力,打遍了鼓的所有部位,连鼓环、鼓钉都不放过,也汇总了击鼓的各种技巧,使人耳目一新,别开一方天地。

花敲鼓因此得名,并传播四方。中间4个主要演奏者,传说分别代表牛、虎、狮子、麒麟,以镇邪恶。代表曲目是《秦王点兵》。表现历史上秦王屯兵绛州军民一片欢腾的热烈场面。

山西锣鼓中一类锣鼓很有特色,那就是舞蹈锣鼓。舞蹈锣鼓是融舞蹈与锣鼓于一体,锣鼓演奏者也是舞蹈表演者,也称鼓舞。这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艺术形式。

转身鼓就是一种重要的舞蹈锣鼓,主要流传在山西襄汾县一带,以转身击鼓而名。据传始于明代万历年间。它的鼓点曲牌很丰富,原有100多首。

曲牌大多短小洗练,富于变化。表现的内容相当丰富,主要是农村生活题材,也有历史故事、动物态势。名称生动,很有吸引力,如“小娃摇耧”、“撅面片”、“摘豆角”、“麻雀叫喳喳”、“狮子大张嘴”等。

在击鼓技艺上变化多彩,因而能出现10多种不同的音响,模拟生活,使人倍增亲切感。与音响谐调,伴舞轻盈明快,灵巧多变。因为鼓是放在固定鼓架上的,表演者更能自如地表演舞姿。

扇鼓亦称太平鼓。南部流行在曲沃一带,北部流行在朔州一带,是一种说唱鼓舞,起端于神祀。其鼓形如蒲扇,故名扇鼓。单面,用藤条或竹篾敲击。鼓柄缀串铁环数个,舞动时叮当有声,颇添几分情趣。

扇鼓的鼓者、舞者、说唱者一身三任,无需另行伴奏。鼓技、舞姿有多种变化,说唱内容随时代更新,贴近人们心理。演奏无一定人数限制,服饰无特殊要求,场地随处皆可,活动简便,十分受欢迎。

[旁注]

《山海经》先秦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内容包罗万象,主要记述古代神话、地理、动物、植物、矿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关于矿物的记录,是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记载。

凤 凤凰的简称,雄的叫凤,雌的叫凰。百鸟之首,传说中能给人民带来和平、幸福的瑞鸟,因此作为吉祥、喜庆的象征,它头似锦鸡、身如鸳鸯,有大鹏的翅膀、仙鹤的腿、鹦鹉的嘴、孔雀的尾。

农历 是我国传统历法之一。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农历是我国目前与公历并行使用的一种历法。

扁鼓 一种打击乐器。扁鼓圆形,鼓框木制,两面蒙羊皮或牛皮,用绳索绷紧。鼓面直径37厘米至45厘米。主要流行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西藏、青海、甘肃等地区。

斗锣 我国民族打击乐器的一种,主要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用于潮州大锣鼓、潮阳笛套大锣鼓和潮剧伴奏。锣面直径38厘米、锣边高6.5厘米,用长约22厘米的长方形木槌敲击。演奏时,左手抓锣边,右手执棰敲击,不敲锣中,而敲锣边。

铙 我国最早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其最初的功能为军中传播号令之用。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铜制圆形,以两片为一副,相击发声,常和钹配合演奏。

[阅读链接]

《瞪眼家伙》是山西屯留县东部和长治西部农村中广为流传的一种群体锣鼓舞蹈表演艺术。

最早起源于祭祀锣鼓乐,那时,每逢祭日,天近一更,村民听到敲锣击鼓的声音,家家便开始做祭祀准备,由于这个原因,瞪眼家伙又称“一更催”。又因为人们觉得其锣鼓点像为驱邪除恶而点燃的草堆烧起来所发出的噼啪声,所以也叫它“草圪节”。

“瞪眼家伙”这个名字的来历有段小故事。相传清光绪三年大旱后的第二年,当地农业获得了大丰收,人们认为是神的赐予。

为了感谢神的保佑恩赐,村民敲起锣鼓谢神,人们喜气洋洋,笑逐颜开并互视会意,敲锣拍镲者竟情不自禁地舞动起来,甚至互相敲拍,瞪眼传情,从此不仅改变了原来的呆板打法和队形,而且庄严肃穆的气氛也被欢快热烈的情绪所替代,由此产生了“瞪眼家伙”这个形象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