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峙峪和下川文化

峙峪遗址位于山西大同盆地西南角朔州县的峙峪村,桑干河上游的支流峙峪河绕峙峪村而过,西、北、南三面由群山环抱,东面是广阔的桑干河平原。

遗址就在峙峪河与小泉沟汇流处的一个孤立的岛状沙丘中。峙峪遗址南北长100米,东西宽15米。从年代看,峙峪遗址属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距今约2.8万年。

峙峪文化遗物包括石制品、骨器和装饰品。石器有尖状器、雕刻器、刮削器、石镞等。石器主要是小型的,大型石器极少,砍砸工具也十分稀少。

石器的打制方法,基本上与许家窑文化相似,峙峪人发明了间接打击法这一新的打制技术。间接打击法是利用一根带硬尖的棒状物对准石材的台面边缘,用石锤敲击棒的后端,而从石材上剥取石片。

用这种方法可以获得较小、较完整的石片,是一种相当进步的技术。扇形石核和小石叶都是用这种加工方法制作出来的。

石器中有一件斧形小石刀用半透明的水晶制成,有宽约3厘米的弧形刃口,两平肩之间有短柄状呈凸形的突出。

整个器型规整而小巧,小巧美观,外形似斧,可能是作为加柄的石刀来使用的,其凸出部分用于加柄或镶嵌。

石簇是用非常薄的石片制成的,一端具有很锋利的尖,另一端从左右两侧修整,形成短短的镞锃,可以夹嵌在细木杆上组成箭,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石器。峙峪人使用弓箭,缩短了与野兽的距离,增强了捕猎能力,扩大了自身的衣食来源。

在峙峪遗址中还发现一件石锯。石锯由刮削器发展而来,是把薄石片的一侧边缘修理成锯齿状刃口,敲击出来的刃缘比较均匀,刃口薄而锋利。这类“石锯”既可以锯截,又兼作刮削之用,可称之为“单边刃刮削器”。

峙峪骨器中的骨尖状器是经细致打击而成的,有一些打制痕迹清楚的骨片,也可作为某种工具使用。此外,还发现一件骨制尖状器和许多有刻划条痕的骨片。遗物中有一件石墨做成的穿孔装饰品,光滑的一面和边缘都经过磨制,磨擦痕迹很清楚。

与石器、骨器伴随的还有大量的动物化石,动物化石有的密集成层,大多为单个的动物牙齿,总数达5000余颗,此外,还有大量被人工击碎的兽骨片。

哺乳动物化石中最多的是野马的化石,至少代表120个个体,野驴88个个体,这两种草原动物是当时峙峪人猎取的主要对象。峙峪人以弓箭和棍棒捕获这些草原动物,从事以狩猎为主的生产活动。

继峙峪文化之后,晋先人又在下川创造了灿烂的下川文化。下川遗址是山西境内最后一个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2.4万年至1.6万年。下川位于晋南沁水县中条山主峰历山的东麓的垣曲、沁水,阳城三县境内。

下川文化所发现的石器有两大类:一类是粗大石器,主要有砍斫器、石槌、尖状器、刮削器;还有研磨盘,研磨盘用粗沙岩制成,为近似圆盘状,中间有研磨形成的圆坑,这是用来研磨谷物使其去皮的—种工具。它的出现,说明当时下川人采集业已取得较大发展,开始向着原始农业过渡。另外还有一种砺石,从上面留下的凹槽来看,是当时用于磨制骨器的一种工具。

还有一类是锛状器,外形呈三角形、舌形和梯形,底面平坦,顶面较隆凸;一端宽厚,陡直单向加工,是锛状器的工作刃;另一端缩窄减薄,用于装柄。

另一类是细小石器,细石器是利用黑色燧石制造的,类型复杂,代表了旧石器时代石器的最高水平。其中石核类的有锥状石核、楔状石核、柱状石核、漏斗状石核等,这类石器是采用压制法制造的。

石片类的有细小的石叶石片和薄长石片,这类石器多数是用先进的间接打击法剥取的。石叶和细石叶完整的很少,大多数截断了一头或两头,目的是为了作刀片使用,把这些截断的小刀片连续地镶嵌在骨把或木把上,使彼此接口平齐,减少间隙,便成为一件锋利而实用的骨刀、骨匕首或骨矛头。

从石器种类来看,雕刻器有3种,其中斜边雕刻器和屋脊形雕刻器是用压制法加工的;尖状器有6种,其中的扁底三棱尖状器,可能是安在木柄上使用的枪头;刮削器有5种,其中一种是将尖状器和刮削器结合为一的工具,它的一端可作尖状器使用,另一端则为圆头刮削器;石镞有圆底石镞和尖底石镞两种。

另外还有锥钻、石锯和琢背小刀。琢背小刀的出现,反映这一时期已经出现琢制技术,其中三角形琢背小刀,是镶嵌在木柄或骨柄上的石器。这类复合工具的使用促进了原始生产力的大发展,大大增强了下川人征服自然的能力。

下川人过着以狩猎为主、采集为辅的经济生活,下川文化上承峙峪文化和小南海文化,下开新石器时代早期高度发达的细石器工艺的先河。

[旁注]

大同盆地 山西最大盆地,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位于山西境内北部桑干河上游,呈北东—南西向展布,长约200千米,面积约5100平方千米。盆地海拔大都为1000米至1100米。盆地边缘为冲沟分割的黄土台地和缓坡黄土丘陵,多为结构疏松的沙质黄土。

弓箭 古代以弓发射的具有锋刃的一种远射兵器。弓由弹性的弓臂和有韧性的弓弦构成;箭包括箭头、箭杆和箭羽。远在30000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境内的人类就开始使用弓箭了。原始社会石器时代,人们把石片、骨或贝壳磨制成尖利的形状,安装在杆一端,这就制成了有石镞、骨镞或贝镞的箭了。

中条山 位于山西西南部,黄河、涑水河之间。山势狭长,故名中条。主峰雪花山,海拔1994米,位于山西永济东南。东北端与王屋山相接的历山,海拔2322米,为涑水河发源地。中条山屏蔽着洛阳、潼关和中原大地,拱卫着西安和大西北,瞰视着晋南和豫北,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小南海文化 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1960年发现于河南安阳。遗址为一洞穴堆积,发现哺乳动物化石、鸵鸟化石及石器、装饰品等。石片以锤击法和砸击法制成,有尖状器及刮削器。砾石工具有砍砸器。小南海文化可能与峙峪、虎头梁等文化有较密切的关系。

[阅读链接]

山西境内与下川文化同时或关系密切的文化遗存还有几个分布区:

汾河流域:已发现地点有古交石千峰,榆次大发和襄汾丁村。细石器文化内涵同下川一致。

黄河流域:分布于吕梁山西麓和黄河东岸。已知遗址为蒲县薛关、吉县柿子滩和山西西北部若干采集点。这个区域代表性的器物有楔状石核、船底形石核、长型双尖尖状器、卵圆形弧刃刮削器。

桑干河流域:阳高神泉堡遗址群含丰富的细石器文化,文化内涵与年代与其下游不远的虎头梁文化一致。

上述细石器遗存除丁村与下川遗址外,其余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或者已进入新石器的时代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