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为核心的法家变革

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发生了大动荡,面对现实,以“法治”闻名的法家学派提出了变法主张。三晋是法家学派的主要发源地,著名的法家人物大多出生或活动于三晋大地。

三晋中,最先实行变法的是魏国,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魏文侯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尊重贤士,并任用有管理能力的人管理国家,各级官员各尽其职,使生产得到了发展。

面对政治和经济方面不如意的地方,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主持变法,发展农业生产,实行以法治国。

李悝是战国初期法家的始祖,著有《李子》32篇。在农政方面,李悝根据魏国地少人多的情况,提出“尽地力之教”,规定必须同时播种各种粮食作物,以防某一作物发生灾害造成大量减产,还教导农民努力耕作、勤于除草、抓紧抢收和在房屋周围种植瓜果树木,以达到富国富民的目的。

他还提出国家要在年成好时买进一些余粮,年成不好时平价卖出,做到“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从而巩固经济,富国强兵。

在政治方面,李悝汇集当时各国法律条文,编成一部《法经》。《法经》分为《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前四部分都是针对惩治盗、贼的,是一部加强朝廷统治的法典。后来秦国的《秦律》和汉朝的《汉律》,都是在这部《法经》的基础上扩大补充而成的。

李悝还提出了“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国策,主张改变旧的世卿世禄制。那些对于国家没有贡献,完全依靠父祖辈的爵禄享有特权的人,剥夺其官职和俸禄,把这些官职和俸禄授予那些对国家作出贡献的人。这项改革改善了吏治,同时也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在军事方面,李悝任用吴起改革军制,精选武士,创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武卒”,使得“秦兵不敢东向”。

李悝的变法卓有成效,有效地打击了魏国旧制度,使魏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国力日益强大,成为战国初期的一个强盛的国家。变法同时开启了战国大变法运动的序幕,各国纷纷变法强国,最终汇成了一股时代潮流。

公元前355年,韩国国君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在韩国实行变法。申不害变法的第一步是整顿吏治,加强君主集权统治。

在韩昭侯的支持下,首先向挟封地自重的侠氏、公厘和段氏三大强族开刀,果断收回其特权,推毁其城堡,清理其府库财富充盈国库,这不但稳固了韩国的政治局面,而且使韩国实力大增。

与此同时,大行“术”治,整顿官吏队伍,对官吏加强考核和监督,“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有效提高了国家政权的行政效率,使韩国显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局面。“术”的提出,对于后世建立官吏的任免、考课制度,有一定意义。

随后,他又向韩昭侯建议整肃军兵,并主动请命,自任韩国上将军,将贵族私家亲兵收编为国家军队,与原有国家军队混编,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使韩国的战斗力大为提高。

申不害为富国强兵,还十分重视土地问题。《太平御览》引他的话说:“四海之内,六合之间,曰‘奚贵’,土,食之本也。”因而他极力主张百姓多开荒地,多种粮食。

同时,他还重视和鼓励发展手工业,特别是兵器制造。所以战国时代,韩国冶铸业是比较发达的。《战国策·韩策一》有“天下之宝剑韩为众”、“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的说法。

总体上来说,申不害的改革是很有成绩的。《史记》上说:申不害在韩国变法十几年,国家太平,兵力强盛,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而且还使韩国虽然处于强国的包围之中,却能相安无事,成为与齐、楚、燕、赵、魏、秦并列的战国七雄之一。

赵国虽然在变法革新方面没有魏国和韩国那样突出的人物,但也并不是没有任何成绩。赵国的法家人物慎到曾经“学黄老道德之术”,是从道家分化出来的法家,因此他的学说中也吸收到一些道家的思想。

他主张国君无为而治,认为国君努力“为善”,想做出一番成就,臣下就不敢争先为善,建立功业,而只靠君主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把各方面的事情做好的,因此国君应该充分发挥臣下的才能,以国君的“无为”来达到“事无不治”的目的。

同时,慎到还极力提倡法治,认为国君要运用法制来驾驭群臣,才能做到国君“无为”而“事无不治”,他甚至主张臣下“以死守法”,忠于“守职”,而反对忠于君主,因为忠于国君个人,就不能“守职”和“守法”。慎到还特别强调权势的重要性,认为国君有权势才能制服臣民。

战国后期,韩国又出了一位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他就是出身于韩国贵族的韩非子。韩非子受教于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

他精心研究法家人物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的法治理论,进而提出了法、术、势兼用的法治理论,而成为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除了提出法、术、势兼用的法治理论,还为谋求实现统一全中国的事业,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家政策,其一是加强君主集权,剪除私门势力、选拔“法术之士”,其二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禁止私学;其三是厉行奖赏,奖励耕战,谋求国家富强。这些法治理论很多被秦始皇在治理国家时所采用。

[旁注]

《秦律》秦国法律的总称。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时曾采用李悝的《法经》,并改法为律,在秦国颁布施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将秦律修订,作为全国统一的法律颁行各地。《秦律》的律文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生活等各个方面,使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皆有法式”。

武卒 战国时魏国按规定标准选拔的步兵。中选条件是:身穿三套拥身甲、能拉开12石的弓、背着能装50只箭矢的器具、把戈扛在肩上头戴盔帽、腰挂利剑、带三天的干粮半天疾行100里。入选武卒的,就免除他家的徭役和宅田税。退役后依然享受上述权利。

上将军 古代武将的官名。战国时已经设置,秦朝继承了这个设置。汉朝时不常设置,职责为保卫京师或边境。三国魏晋时只作为尊称。唐宋时期上将军官位复原。

《太平御览》宋代一部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类书就是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并依内容或字、韵分门别类编排供寻检、征引的工具书。《太平御览》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55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1000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是一部综合性的类书。

《战国策》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约12万字。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五史》的第一部。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史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与《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黄老 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黄指帝,老指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黄老学派假托黄帝的名义,引进法家学说,改造老子的道家思想,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这就是黄老思想。

道家 我国古代主要思想流派之一,是后世道教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慎到、杨朱等。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等,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对我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阅读链接]

吴起是卫国人,最初帮助鲁国打败齐国。后受谗免职,来到魏国,当时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改革。李悝任用吴起为将,使“秦兵不敢东向”,立了不少功劳。后来,吴起离开魏国来到楚国,被楚王任用为令尹主持变法。

商鞅也是卫国人,又称公孙鞅、卫鞅。商鞅曾是魏相公叔痤的家臣。公叔痤病危时,推荐商鞅继承相位,但魏惠王没有采纳这个建议。

商鞅见自己在魏国不能有更大的前途,便到了秦国。商鞅在秦国主持进行了两次变法,改革比较彻底,使秦国富强,一跃而为七国中第一强国,奠定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基础。而商鞅帮助秦孝公实行变法,靠的就是从魏国带去的李悝所著的《法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