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份电报一对照,斯大林的主意来了,口授复电⋯⋯

斯大林高兴了,又走到马林科夫身边说,他刚才利用唱歌跳舞的时间, 回忆了一下 1941 年 6 月间,延安发来电报的情景,感到心情沉重。“那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今天,在答复毛泽东电报之前,请您把那次延安来电的情景介绍一下。”

于是,随着马林科夫的介绍,延安来电的情景出现了:

1941 年 6 月 22 日(星期天)凌晨 3 点半,希特勒以 190 多个师的兵力, 背信弃义,对苏联不宣而战。德国的海陆空军一齐出动,像狂风暴雨似的袭向苏联。德国的盟友和仆从意大利、芬兰、罗马尼亚和匈牙利也跟着希特勒袭击苏联。于是,一场规模空前、意义巨大的大决战,在苏联国土上展开了。

斯大林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凌晨 4 时许,联共中央所有的政治局委员都集合在克里姆林宫斯大林的办公室里。斯大林神态严肃,脸色苍白,手里握着没有点燃的烟斗,站在桌子旁边,半天没有说话。他那双深沉难测的眼里, 露出了震惊和愤怒的目光。这是他一生中受刺激最大、精神最痛苦的时刻之一。面对这数百万全副武装的法西斯匪徒的突然袭击,该怎么办呢?敌人这么强大的攻势,作为苏联红军的最高统帅,为什么不事先指挥部队作好防御呢,难道我们的情报部门、兄弟党和友好人士都没有提醒吗?!

斯大林沉思着。突然,他像被什么狠刺了一下,猛地站起身来,拉开自己办公桌的抽屉,取出一叠电报,迅速翻阅起来。

人在慌忙的时候,要寻找一件急需的东西,往往很难,越急越找不到。

斯大林将那些重要的文电翻了一遍,沮丧地摇了摇了头。马林科夫问:“斯大林同志,你在找什么?”

“电报!一份从延安拍来的电报!”斯大林焦急地说着,仍在一叠电文中翻阅。

“是中共关于希特勒德国将于 6 月 21 日进攻苏联的电报吗?” “是的,是的。我记得放在这里,却怎么找不见了?”斯大林说着,仍

在寻找。

马林科夫立刻打开自己的文件夹,取出一份电报,递给斯大林,说:“不,电报在这里。你当时看后说:“这是英美造谣。延安在山沟里,能有什么可靠情报?全无根据。交你保管。”

斯大林接过那份简短明确的电报,看了又看,半晌没有说出一句话来。那电报上只有一句话:“希特勒德国将于 6 月 21 日进攻苏联,希立即采

取对策。”(12)

然而,斯大林没有重视中共的情报和建议,甚至怀疑这是英美方面的挑拨离间。他认为,希特勒德国下会撕毁 1939 年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不会突然袭击苏联。他的错误认识,导致了苏联人民和苏联红军对希特勒德国失去警惕。鉴于英国等国报纸盛传“苏德间行将开战”,1941 年 6 月 13 日, 苏联塔斯社奉命发表声明如下:第一,德国并未对苏联提出任何建议及要求缔结任何新协定。鉴于此,苏联方面认为此种谓德国意愿撕毁条约,进攻苏联之谣言,全无根据。第二,至于德军分遣队由已尔干调赴德国东部及东北部(现正在调动中)与其他动机联系,对苏德关系并无意义。第三,苏联根据其和平政策,遵守并愿遵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文,故谣言所谓苏联准备进攻德军一节力伪造和挑拨。第四,红军后备军之露营训练,以及行将到来之演习,除意在训练后备军而外,别无其他目的,故认为红军此学为仇恨德国一节,其荒谬绝伦,固勿待言。(13)

其实,中共关于希特勒德国进攻苏联的情报是经过认真核实的。1941 年6 月,阎宝航从国民党一位高级官员那里得知:希特勒德国将于 6 月 21 日进

攻苏联。阎宝航立即将此事报告了在重庆的周恩来。周于 6 月 16 日报告了中共中央。与此同时,中共中央从香港方面和上海方面也得到了类似的情报, 认为十分重要,于是,很快将这一情报转告给在延安的苏军情报组,要他们马上向莫斯科汇报。(14)

当年,斯大林没有重视中共的情报和建议,吃了大亏,给苏军和苏联人民造成了惨重的损失。许多人只知怒斥希特勒德国的背信弃义,而没有注意斯大林的错误。现在,事实证明中共的情报是准确的,毛泽东关心苏联的命运,提出的建议是正确的、及时的。而自己由于判断失误,坐失良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所以斯大林当即对站在一边的伏罗希洛夫元帅说:“请您以您的名义致电朱德总司令表示感谢!”(15)

伏罗希洛夫表示愿尽快照办。

斯大林那阴沉沉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淡淡的笑容。在这数百万法西斯匪军闪电袭击的面前,在这苏联国家民族的命运面临生死考验的关头,他以有中共这样一个兄弟党而感到欣慰,他以有中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前赴后继、英勇战斗的邻国而增强了信心。于是他和政治局委员们商量,根据总参谋长朱可夫从基辅打来的电话报告和中共的电报信息,当即发出命令,要前线各部队作好准备,抗击德军发动的进攻,不惜一切牺牲,保卫社

会主义祖国⋯⋯

应该说明的是,苏德战争的爆发是出入意料的。当时,毛泽东最担心的是美日两国可能妥协,造成牺牲中国反对苏联的东方慕尼黑阴谋,因而对于德国的动向,中共也有所注意。6 月中旬,中共从几十渠道获得情报:德国即将发动对苏战争。6 月 16 日,周恩来在一封电报中告诉毛泽东,国民党内部传说德国进攻苏联的日期定在 6 月 21 日。党中央毛泽东立即把这一情报电告斯大林。这个日期与德国大举进攻苏联的实际日期只差一天。(16)当时, 苏德两国政府正对所传德国即将进攻苏联的说法辟谣,苏联塔斯社还痛斥这种谣传是英美企图挑拨苏德关系。今天,回忆那上当受骗、被动挨打的一幕, 无异于揭斯大林的疮疤,打斯大林的脸。所以,尽管马林科夫吞吞吐吐地提了一下,斯大林仍然恼羞成怒,举止失常。

历史的教训和严酷的现实,很快使斯大林清醒了:对于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不能等闲视之,任意摆布,而必须慎重对待,尊重他们,商量办事。于是,斯大林笑着说:“其实,延安虽然在偏僻的山沟里,但他们耳聪目明, 给咱们提供的重要情报,不仅这一份。你们还记得吗?1941 年秋的一天。我们收到了从延安发来的一份绝密电报,给我们提供了重要情况,使我们作出了一项大胆的决策,从与百万日本关东军对峙的西伯利亚边境,抽调出几十万军队,投入了与德军激战的西线,从而使我们有足够的实力扭转败局,奠定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的基础。”(17)

赫鲁晓夫当即响应,点点头说:“记得,记得。当时,形势真险!希特勒的第一坦克集团军从克列明楚格北上,和南下的德国第二坦克集团军在基辅以东的洛赫维察会师,把我军西南方面军的 4 个集团军包围起来,使我军

损失 65 万多人,基辅陷落,我当时在基辅;险些儿作了德国法西斯的刀下鬼, 丢了我这颗光渭溜的脑袋!”

赫鲁晓夫那风趣的谈吐和滑稽的表情,使众笑了起来。这是胜利后的欢笑,当时,苏联的形势确实危险。

据朱可夫元帅回忆,当时,德军的矛头直指莫斯科,在苏联最高统帅部曾进行过激烈的争论。7 月 29 日,朱可夫作为苏军总参谋长、最高统帅部的副统帅,就当时对战争形势和基辅的弃守问题,当面向斯大林作紧急汇报。他指出:“我军防御最薄弱和最危险的地段是中央方面军,掩护乌涅恰和戈梅利方向的第十三和第二十一集团军人员很少,准备也不足。德军可能利用这个薄弱点,向扼守基辅地域的西南方面军的侧翼和后方实施突击。”

斯大林警觉起来,问:“你的建议是什么?” “首先加强中央方面军,至少给它增加三个得到炮兵加强的集团军:从

西部方向抽调一个集团军,从西南方面军抽调一个集团军,从统帅部预备队抽调一个集团军。委派一位经验丰富的能干的方面军司令员。具体地说,我建议瓦杜丁将军担任。”

“怎么啦?!”斯大林厉声责问,“你认为可以削弱莫斯科方向的兵力吗?!”(18)

朱可夫解释说:“不!不是这样!我们认为,这个方向的敌人暂时不会前进,而十二天至十五天以后,我们能从远东抽调至少 8 个战斗力很强的师, 其中包括一个坦克师。这样,就不是削弱而是加强莫斯科方向了!”

“那么,把远东送给日本人吗?!”梅赫利斯挖苦地说。 “是啊!远东怎么办?!”斯大林沉思地来回走着,沉重的皮靴敲击着

地板,发出“咯噔”、“咯噔”的响声,像是在敲击人们的心脏: “远东有日本的百万关东军,虎视耽耽,随时准备入侵苏联,与德国法

西斯遥相呼应,从东西两面夹击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就在这时,马林科夫拿出了一份从延安发来的绝密电报,递给了斯大林。斯大林看罢电报,脸上露出了兴奋的光彩,让马林科夫把电报给众人传

阅,并准备意见。于是,很快的,苏联国防委员会作出了一项大胆的决策, 从远东抽调几十万精锐的红军到西线来,集中兵力、消灭德寇。

原来,这份电报上讲了日本法西斯内部的重要决策和动向。旱在 1930 年初,一个名叫理查德·佐尔格的德国共产党员,由共产国际派到上海。不久,他认识了美国女作家史沫特莱,并由她介绍结识了日本《朝日新闻》驻华记者尾崎秀实。尾崎是日本首相近卫文磨的私人秘书,参加过日本内客最核心的机密会议,并常作为中国问题专家来往于中国与日本之间。

佐尔格在 30 年代中期,曾以一名忠于元首的德国纳粹党徒的面目和有渊博知识的学者名义,深得德国驻日大使和武官的尊重。二次大战爆发后,他发出过大量有价值的情报。

1941 年 7 月至 9 月,日本法西斯内部发生了一次决策性的大争论;陆军主张北进,直捣乌拉尔山脉一带苏联军人工业的大后方,与西线的希特勒两面夹击,迫使苏联投降。海军认为西伯利亚地寒人稀,进军困难,北进成功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力主南进,双方争论激烈,海军意见占了上风,决定发动大规模的南侵,攻打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地。

佐尔格从尾崎那里获悉这一决定后,通知中共情报人员密切注意关东军的动向。中共的地下工作人员,有的在侵华日军总司令部,有的在汪伪政权内部工作,获悉此情,迅速核实,报告延安。延安认为此情报很重要,遂电告斯大林。就这样,由于来自延安的可靠情报,斯大林情况明了,决心定了, 很快地从苏联东部抽出了数

十万军队去打德军,从而一举扭转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19)

现在,斯大林回忆起这些情况,更增加了对中共和毛泽东的尊重和友情。于是,由斯大林口述,很快拟就了一份既婉言谢绝又不伤情面,既不会出错又不担风险,既不答应对方的要求又能加深友谊情感、还能鼓舞对方前进的妙文密电。

斯大林的“近郊别墅”里,又传出了阵阵的笑声。

注释:

①参阅《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第 374 页。转引自《外国人眼中的

毛泽东》,华岳人民出版社 1989 年 10 月版第 222 页。

②宋平著:《蒋介石生平》,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8 年 5 月版第 487 页。

③④参阅《赫鲁晓夫回忆录》,东方出版社 1988 年 2 月版第 426—429 页。

⑤⑥参阅莫洛托夫:《忆旧》,1992 年 7 月 20 日《参考消息》。

⑦⑧参阅《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等 373—374 页。

⑨参阅同上书第 351—352 页和《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

⑩(11)参阅斯大林的女儿斯维特拉娜·阿里露也娃著的两本书:《致友人的二十封信》和《仅仅一年》,另可参阅《赫鲁晓夫回忆录》第 411—415 页。

(12)(13)参阅师哲回忆录:《在历史巨人身边》,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1 年 12 月版

第 211—212 页。

(14)《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 1994 年 9 月版第 154~155 页。 (15)(16)蒋晓星:《延安发来的绝密情报》,载 1985 年 8 月 17 日南京《周末》。

(17)解力夫:《纵横捭阖斯大林》,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9 年 2 月版 253—25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