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破例地参加告别宴会。毛泽东一行胜利回国,畅谈中苏亲约。

1950 年 2 月 14 日,中国驻苏大使王稼样在米特勒保尔大旋社举行盛大的招待会。

下午 6 时许,来宾陆续来到,包括苏联的党政要员、高级干部和各国驻

苏使节都蜂拥而来,先后达 500 多人。按照惯例,斯大林从来不出席这样的招待会。所以人们都不知道斯大林今天会来。

6 时 30 分整,一队长长的高级轿车在旅社前停了下来。斯大林带领苏共中央政治局全体成员走下汽车,前来赴宴了。前厅大门敞开。当斯大林那威严而颇有风度的身影出现在大门口时,许多人都惊呆了,因为在场的大部分苏联人都从未在这么近处看过斯大林呀!

毛泽东和周恩来在门口迎接贵宾。毛泽东和斯大林亲切握手,互致问候, 然后陪斯大林向餐厅的正席走去。

宴会大厅欢呼雷动。许多苏联的高级干部都没有这么贴近的看过斯大林,今天贴身照面,心情激动,禁下住热烈鼓掌、欢呼,直到毛泽东和斯大林穿过客厅就座之后才停息。

王稼祥告诉师哲,斯大林今天来参加宴会,在苏联是破例的,是经苏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同意的。

斯大林笑着对毛泽东说:“听说你们有个愿望,希望我能来参加这个宴会。这在苏联是破例的。我们政治局开会讨论了这件事,同意我破例,所以我也高兴地来参加宴会。”

毛泽东关切地说:“你年龄大了,如果身体支持不了,出出面就行了, 不一定要参加到底。”

斯大林说:“你们来一次不容易。政治局同意了,我也乐意奉陪。” 宴会厅是玻璃板壁隔成的一大一小两个厅。毛泽东、周恩来、斯大林和

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等在小厅,其他来宾均在大厅。到祝酒讲话时,因玻璃板壁隔音,大厅里的人听不清讲话,都拥向小厅。眼看玻璃快要挤碎了,周恩来忙叫人将活动板壁拆去,两厅合成一厅,才使激动的人群安定下来。

宴会祝酒重新开始。费德林给周恩来翻译,师哲给斯大林翻译。周恩来事先把自己的讲话稿给费德林看过,费德林译成俄文拿在手里。周恩来临场讲话,未拿文稿,可是宣布开会和祝酒词共两千字,竟说得与原稿一字不差, 令费德林十分惊讶。周总理讲的主要内容是:中苏友好要世世代代传下去; 中苏两党两国兄弟般的团结对世界革命是最大的贡献;感谢苏联的无私援助;中国要向老大哥学习等。

周恩来的祝词言简意赅,激动人心。全场热烈鼓掌,经久不息。

斯大林讲话很轻松。他简短地说,中苏友好、兄弟情谊要保持下去,周恩来都说了,也代表了他的意思。社会主义阵营也应该像周恩来讲的那样, 可惜今天与会者缺少了一员——南斯拉夫未被邀请,原因是南斯拉夫自己把自己划到外面去了。斯大林表示惋惜,接着,讲了团结就是力量。

席间,毛泽东举杯祝斯大林健康并祝中苏友好万岁!斯大林也数次举杯, 祝毛主席、周总理健康。

宴会持续至午夜,尽欢而散。

2 月 17 日,毛主席、周总理和中国代表团离开莫斯科。莫洛托夫到毛泽

东的住处把毛泽东送上汽车,又先于毛泽东赶到火车站,迎接毛泽东并送上火车。莫洛托夫告诉毛泽东说,要爱护身体,在路上,到国内,都要保重, 这是斯大林再三要我告诉你的。另外,保卫工作要做好,千万不要大意。这是临别赠言。

在莫斯科车站,毛泽东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说,谈到了他这次访苏的成果和意义。他说:

“我和中国代表团同人周恩来同志等这次在莫斯科会见斯大林元帅以及苏联政府其他负责同志,我们相互间在中苏两大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充分了解与深厚友谊,是难以用言语来形容的。人们可以看得见: 业已经过条约固定下来的中苏两大国人民的团结将是永久的,不可破坏的, 没有人能够分离的。而这种团结,不但必然要影响中苏两大国的繁荣,而且必然要影响到人类的将来,影响到全世界和平与正义的胜利。”⑧

毛泽东接着说:“留在苏联的时期内,我们曾经参观了许多工厂和农场等,看见了苏联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看见了苏联人民在斯大林同志和联共党的教育之下所养成的革命精神与实际精神相互结合的作风,证实了中国共产党人历史的信念,即:苏联经济文化及其他各项重要的建设经验,将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榜样。”

在这篇演说中,毛泽东不但定下了中苏友好与团结牢不可破的调子,而且定下了“苏联经济文化及其他各项重要的建设经验,将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榜样”的调子。毛泽东特别预言:“中苏两大国人民的团结,不但必然要影响中苏两大国的繁荣,而且必然要影响到人类的将来,影响到全世界和平与正义的胜利。”⑨毛泽东的演说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莫洛托夫等和毛泽东握手告别。

列车缓缓开动了,然后加速疾驰。沿途欢迎欢送,气氛热烈。2 月 26 日, 列车到了我国边境城市满洲里。毛泽东给斯大林发了致谢电,周恩来给维辛斯基发了致谢电。苏联外交部副部长拉夫伦捷夫和保卫人员、工作人员一起陪送到这里,并将火车上的物品移到中国的火车上,其中有斯大林送给毛烊东和周恩来的两辆小轿车。

1950 年 3 月 4 日晚,毛泽东、周恩来一行回到北京,受到了在国内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热烈欢迎。人们都祝贺毛泽东和斯大林的亲切会晤,祝贺毛泽东、周恩来访苏成功。

毛泽东回国后,4 月 11 日,亲自主持召开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周恩来在会上作了《关于中苏条约的报告》。会议经过讨论,批准了这个条约。

毛泽东在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我们是处在一种什么情况之下来订这个条约的呢?就是说,我们打胜了一个敌人,就是国内的反动派,把国外反动派所扶助的蒋介石反动派打倒了。国外反动派,在我们中国境内,也赶出去了,基本上赶出去了。但是世界上还有反动派,就是我们国外的帝国主义。国内呢,还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有朋友。⋯⋯我们同苏联的关系。我们同苏联的友谊,应该在一种法律上,就是说在条约上,把它固定下来,用条约把中苏两国友谊固定下来,建立同盟关系。⋯⋯帝国主义者如果准备打我们的时候,我们就请好了一个帮手。”⑩

在谈到条约和协定的重大意义时,毛泽东指出:“这次缔结的中苏条约和协定,使中苏两大国家的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可

靠的同盟军,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总之,“这一行动将使人民共和国处于更有利的地位,使资本主义各国不能不就我范围,有利于迫使各国无条件承认中国,⋯⋯使各资本主义国家不敢妄动。”(11)

当然,事物都是矛盾统一的。在西方,这一条约被视为中国和苏联把日本及其保护者美国当作假想敌的证据。1950 年 3 月 15 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华盛顿对此条约进行评论,对北京终于走上与苏联结盟的道路表示遗憾和不满。西方以此为口实,1951 年,日本与西方同盟国缔结和约,又缔结了

《美日安全条约》。

斯大林曾经怀疑毛泽东和他所坚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但在莫斯科谈判期间,他对毛泽东及其代表的新中国表现得十分尊重,不仅同意了毛泽东的建议,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而且在中苏之间的某些问题上作出了明显的让步。俄国人同意在 1952 年底把中国长春铁路无偿地移

交给中国;在对日和约缔结后,不迟于 1952 年底从旅顺港撤走苏联军队,并把该地设施移交给中国(条件是在战争情况下这些设施应由两国共同使用), 并无偿地移交苏联在北京的经济机构所获的财产。苏联同意在 5 年之内给中

国提供 3 亿美元的有息贷款。这与 1945 年苏联和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时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