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疑心太重,虽心回意转,仍山隐峰露,当面质问翻译:“你 是不是想使我陷入中国学的迷魂阵?”

斯大林见多识广,性格坚强,神态沉稳凝重,目光犀利敏锐,但往往有一种病态的多疑症,一种不大正常的神经过敏。在把科瓦廖夫的秘密报告送给毛泽东以后,他的疑心渐轻了,会谈气氛融洽了;然而,他有时仍神经过敏,显得多疑。

有一次,毛泽东在回忆同国民党军队战斗的艰苦岁月时,介绍了共产党的军队被敌军包围的情形。当时的形势十分危险,革命军多次冲锋而未能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封锁线。于是,指挥员号召战士:“不畏艰险,视死如归!”

苏方翻译费德林听不懂那种概括性的口号,听不懂那种从文言文里摘录的句子,更听不懂毛泽东那种浓重的湖南口音,便请毛泽东用汉字写在纸上, 让自己看。毛泽东拿起笔来,用他那豪放的笔划写出了八个汉字。费德林接过字条,仔细体会,但对于“视死如归”的“归”字的含意一下子吃不准, 就不得不请毛泽东再解释一下“归”字的意思,以及如何与上下文联系解释。

不懂汉语的斯大林,看见自己的翻译和毛泽东说说写写,谈来谈去,心生疑忌,立刻用威严的声音质问费德林:“你的秘密活动要搞多久呀?”⑦费德林听见斯大林威严的声音,浑身一震,像是被电击中了一样。他知

道,斯大林喜怒无常;而说他搞“秘密活动”,后果不堪设想,连忙解释道: “不,不,不是秘密活动,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同志,是这么回事,是我在理解上有了困难⋯⋯”

“可你的困难拖得太久了些吧?”斯大林用他那老鹰似的锐利目光,直射费德林,语气又冷冰冰的,令人发凉,使费德林一时不知该怎么办。

“有一个字弄不懂⋯⋯”费德林又忙解释。

  • “你是不是想使我们陷入中国学的迷魂阵?”斯大林还不罢休。继续追问。⑧

“就只一个字,它的意思我一下子译不出来⋯⋯”费德林解释说。斯大林说:“那就劳驾把这个字和整个句子部按字面直译吧!”

费德林遵命照办。可是中文和俄文不同,把“视死如归”,译成看见死了像回家。斯大林作为语言专家,也听不懂是什么意思,接着追问:“毛泽东同志是怎么解释的?”

。费德林更难了:作为一名苏方的翻译,可以在两国领袖谈话中随便去向中国领袖提问吗?他只好无可奈何地向斯大林解释:“我也想知道呢,不过他什么都没有说。”

斯大林没有转过头来,只是冷冷地哼了一声:“那就继续搞你的秘密活动吧!”

这时候,幽灵一般的贝利亚也轻轻地哼了一声,他那鹰鸢一样犀利的目光透过夹鼻眼镜朝费德林闪了几眼。费德林更紧张了。他知道贝利亚并不参加讨论,他在场纯粹是监视别人的言行。费德林似乎感到,贝利亚那两束尖利的目光很快变成了两把锋利的刺刀,一下刺进了他的胸膛,使他感到绝望、窒息,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候,坐在一旁的毛泽东倒悠然自得地笑了。那笑声是那样的淳朴、憨厚、善良、宽容,一下子把费德林带进了温馨、祥和的意境,使刚才紧张的气氛很快又轻松了下来。

费德林再次向毛泽东求教。

毛泽东笑着说,“视死如归”这话最先出自中国古代名将岳飞之口。你知道吧,岳飞是南宋的爱国英雄,是十二世纪征伐女真族的名将。中国南部的杭州市至今保留着宋代杀害岳飞的奸臣秦桧夫妇下跪请罪的雕像。

毛泽东说:“归字,在这里不作通常的‘回来’、‘再来’解。在中国历史上,‘归,字的原始含意是‘回到原本状态’,因此,在这里,这个成语应该理解为,‘藐视一切困难和痛苦,像看待自己回到原本状态一样看待死亡?”⑨

斯大林听完了毛泽东的解释后,沉吟了一下,轻轻地说:“这位将领真是有勇有谋啊⋯⋯”

费德林如释重负,长长地舒了口气。他仿佛感到有一只无形的巨手把他的脑袋从断头台的刀口上轻轻地拉了出来。眼前的一切都变得明朗了,都随着毛泽东那谈笑风生的语言变得明朗了。那种所谓“秘密活动”的幽灵,被毛泽东那襟怀坦白、神态自若、谈笑风生的神韵赶得无影无踪了。

费德林院士是苏联著名的汉学家和外交家。30 年代未,他从莫斯科东方学院毕业不久,进入外交部门,被派到苏联驻华使馆工作。当时还不到 30 岁的费德林雄心勃勃,在从事外交工作的同时,还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他和周恩来、郭沫若、夏衍、茅盾、丁玲、曹靖华等交往颇深,先后在苏联出版了《屈原的生平与创作》、《离骚》、《论鲁讯文学创作的特征》、《中国文学史概论》、《中国古典诗歌一一唐诗》、《郭沫若》、《论中国的新兴文学》等三四十种著作。他曾经担任过苏联驻华使馆的代理大使,在中国

一呆就是十几年,在新中国和苏联的关系中起了积极的作用。五十年代中期, 他已由苏联外交部第一远东司司长晋升为外交部副部长了。后来还曾任苏联驻日大使,苏联驻联合国首席代表等职。

他是一位治学严谨的教授。在毛泽东和斯大林这次晤谈之后,他回到家里己是凌晨。他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翻阅中国成语词典。核对岳飞的那句格言。词典里说,“视死如归”,源于汉武帝时代,当时,中国人正与北方游牧民族匈奴交战,李陵答苏武书中谈到,“要,使三军战士视死如归⋯⋯”岳飞在《满江红》词中写到:“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仰天

长啸,壮怀激烈,战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也表现了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费德林觉得;在毛泽东身上也洋溢着这种光明磊落、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正是这种英雄气概冲散了那无端猜疑的团团疑云。

毛泽东是哲学家和诗人。斯大林是语言学家。在交谈过程中,他们往往谈论到思维和语言的问题。

斯大林喝了一口那红白葡萄酒合成的酒汁,停了一刹那,详细地向毛泽东阐述了他那本著名的语言学著作的精华,然后,又反复地比划着对毛泽东说:“我认为,语言作为一种表达思想的工具,是不带有阶级性的。您认为对吗?毛泽东先生。”

“是的,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毛泽东说着,长长地吸了一口香烟, 慢慢地抖着烟灰,不紧不慢地说:“各民族的文化和各民族的语言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汉字和汉语尽管不太容易掌握,但实际上是所有人都能学会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学,只要愿意学和不断地提高,就可以掌握它, 这也是不分社会地位和阶级的。”他说:“我虽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可我照样掌握了汉学和汉语”。

毛泽东那联系实际的论述,使费德林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禁不住停住了笔,抬起头来,凝视着和蔼可亲的毛泽东。斯大林不满地盯着自己的译员, 突然叫了一声:“费德林同费德林突然一怔,忙转过身来,只见斯大林眼露凶光,直盯着他,用冰冷的语调命令说:“请拿着你的盘子到我这儿来!” 费德林莫名其妙,但又不敢违背斯大林的意志,只好拿起自己面前那只盘子, 小心翼翼地走到斯大林跟前,听候发落。

斯大林像是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一样,看也不看费德林,不屑一顾地说道:“请把这儿的这一道菜拿去吧!”

费德林不知斯大林要干什么,呆呆地站着,没有动手。斯大林这才傲慢地说:“这是一道非常难得的菜肴,你可能是第一次品尝它吧!”

费德林哭笑不得,手足无措。 “请拿去!”斯大林的口气虽然是平静的,但却是命令式的,斩钉截铁,

不容置疑。“常言说,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斯大林的话,特别是“最后一次”的话,使费德林的额头上顿时冒出了冷汗。他知道,这位大无帅掌握着生杀予夺的一切大权,“最后一次”,往往预示着极大的灾难。他记得刚才上菜时,女服务员曾轻轻地对斯大林耳语了几句什么,然后,她没有把这盘菜放在斯大林面前,而是放在了他的旁边。现在,斯大林要他费德林当众品尝这盘菜,是何用意?是何居心?他猜不着。但是,在中国客人面前,他又不敢违背斯大林的意志,只好硬着头皮把这盘菜吃了下去。

毛泽东看着这个场面,一句话不说,只是抽自己的烟。

费德林吃完了那道菜。

斯大林这才转过脸来,问道:“怎么样?费德林同志,你喜欢这道菜吗?”费德林满脸通红,却又强装欢笑,结结巴巴地说:“不错⋯⋯不错!斯

大林同志,这道菜嘛⋯⋯哈哈,做得很精美⋯⋯”

斯大林这才高兴地笑了:“哈,那你怎么不早说呢?” 毛泽东跟着笑了。

中苏两国的同志也都跟着笑了。

费德林也跟着笑了,但眼眶里却噙着晶莹的泪花。那道菜确实好吃:火鸡的肝,加上辣椒和盐,完全是高加索风味。不过,菜味掩盖不了人情味, 中国有句古话:“醉翁之意不在酒⋯⋯”费德林写道:斯大林“虽然款待了我,我仍然惶恐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