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对通法与特技、繁解与简解的辩证认识、演变中促进学生能力 的提高

    1. 通法与特技并重

我们以为:应辩证地看待通法与特技之间的关系:(1)某种方法称为通法,是指相对于一类问题普遍适用的方法,如把问题的范围改变,这种通法就可能变为特技,即通法与特技具有相对性.(2)任何一个可解决的数学问题,其结构(个性特征)与解决它的方法之间必然存着其和谐的、令人觉得赏心悦目的内在联系,更何况作为一位解题者谁不想自己的解法既巧又简?一个问题的一种巧解妙证往往可能是它的本质解法,即有可能是这类问题的本质解法.

例 4 三棱锥 P-ABC 中,PA=a,AB=AC=2a,∠PAB=∠PAC=∠BAC=60

°,求三棱锥 P-ABC 的体积.

解法 1 如图 2,设 P 在底面 ABC 上的射影为 O,依题意计算得△PAB

中AB边上的高PE = 3 α,进而求得PO=

2

6 α.

2

在对通法与特技、繁解与简解的辩证认识、演变中促进学生能力 的提高 - 图1

∴V = 2 α2

P- ABC 3

解法 2 在△PAB 中,

∵PA = a,AB = 2a,∠PAB = 60°,由余弦定理得PB = 3,

∴∠APB=90°,同理∠APC=90°.

∴AP⊥平面 PBC.

∵S△PBC

= 2α2

∴V = V = 1 2α 2 ⋅ AP = 2 α 3

P- ABC A- PBC 3 3

一般以为,解法 1 是本题的通性通法(求底面积和高),解法 2 是巧解特技(理由是一般问题中并不一定有 AP⊥平面 PBC),但我们认为:解法 1 是机械使用体积公式的解法;解法 2 则是在对问题有了本质理解基础上的通性通法,因为它体现了对体积问题的本质认识;Sh 的本质是线面垂直.解法 2 是对求解体积问题形成了一个自然、流畅的思维链“V=Sh—底面积·高—直线和平面垂直—线线垂直”后的自然产物,学生一旦对体积问题有了以上深刻认识,处理体积问题时就有了明确的解题方向.

  1. 在解题教学中,应坚特由繁解到简解的训练,在繁解到简解的转换中促进学生能力提高.

例 5 试证明:

arctg 1 + arctg 1 +Λ +arctg 1 = arctg(n + 1) − π .

3 7 1+ n + n2 4

证法1 Θ arctg 1

1 + n + n2

= arctg (n + 1) − n = arctg(n +1) − arctgn, 1+ n(n + 1)

(∗)

∴ 令n = 1,2,Λ ,n并把各式相加便得arctg 1 + arctg 1 +Λ +arctg 1

3 7 1 + n + n2

= arctg(n + 1) − π

4

证法 1 简洁、精炼,然而学生在敬佩之余却弄不明白你是怎样想到(*) 式而我为什么想不到,久而久之,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一个数学神秘、难学的印象.其实,我们很容易在该题的数学归纳法的证明中发现(*)式.

证法 2 (数学归纳法)n=1 时,命题显然成立; 设 n=k 时有

arctg 1 + arctg 1 +Λ +arctg 1 = arctg(k + 1) − π .

3 7 1 + k + k2 4

当n = k + 1时,由归纳假设有

1 1 1 1

arctg 3 + arctg 7 +Λ +arctg 1 + k + k2

+ arctg 1 + (1 + k) + (1 + k 2 )

= arctg(k + 1) π arctg

4

1

1 + (1+ k) + (1 + k)2

从而要证

1 1 1 1

arctg 3 + arctg 7 +Λ +arctg 1 + k + k2

= arctg(k + 2) −  π

4

+ arctg 1 + (1 + k) + (1 + k) 2

π 1 π

只要证 arctg(k + 1) − 4 + arctg 1 + (1 + k) + (1 + k)2 = arctg(k + 2) − 4 .

1

即 arctg(k + 2) − arctg(k + 1) = arctg1 + (1+ k) + (1+ k)2 .

这只要两边取正切并利用正切函数的单调性易证.此式就是(*)式. 综上,原命题对一切自然数 n 都成立.

如果先讲证法 2(常规解法,繁解),在对证法 2 的分析中抽取关键的一步((*)式)到证法 1(特殊解法,简解)则学生会觉得自然、流畅.笔者的教学实践表明:如果用这种方式在高二时向学生介绍数列求和的裂项抵消法,效果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