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岁月
你老老实实做生意、讲实话,做事规规矩矩,别人就对你有信心。
——包玉刚
聪颖天资出少年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此时,中国却依然陷于军阀混战之中。江南名城宁波似乎并未受到战乱影响,依然商旅匆匆,繁忙如旧。
在宁波附近一个叫镇海的小镇里,有一个钟包村。农历十月十三这天,寒风呼啸,包兆龙步履匆匆地从湖北汉口到宁波,赶回钟包村。
包兆龙与父亲在湖北汉口开了一家鞋铺,他因此也常年不在家。但今天他急着赶回来,是因为接到妻子捎来的信,说她马上就要生孩子了。虽然包兆龙已有长子玉书、长女爱菊,但仍旧对即将出生的孩子有一种特殊的渴望。
包兆龙的妻子叫陈赛琴,出身于名门望族,是一位传统的大家闺秀。包兆龙在外做生意,陈赛琴就在家里带着一子一女,孝敬婆婆。她勤劳善良,和睦乡亲,大小事务都亲力亲为,在街坊四邻中有很好的声誉。
夜晚,宁波的钟包村一片寂静,在一座叫后新屋的大宅里,包兆龙在院里不安地走来走去。屋外的天很冷,在院旁的小屋里,烛光透着温暖。这天晚上,包兆龙一家焦急地等待着。
包兆龙又走进屋内,在外屋不停地来回走动着,隔一会儿就到门口探听一下。玉书和爱菊也时刻盼着小弟弟或小妹妹的降临。
终于,包兆龙听到了响亮的婴儿啼哭声。他急忙向内屋门口走去,迎面正遇上满面笑容向外走的接生婆,她对包兆龙高声说:“恭喜呀,夫人生了一个大胖小子。”
包兆龙高兴得差点跳起来:“啊,又是一个儿子!太好了!赶紧抱出来让我瞧瞧!”
一个女佣把孩子抱了出来,包兆龙惊喜地接了过来。他看着虎头虎脑的儿子正用大大的眼睛看着自己,不由得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慈爱溢于言表:“儿子,我的儿子,包家又有后了!”
在封建社会里,儿子是家族得以发展的征兆。包兆龙想,又生了一个儿子,日后自己的生意肯定后继有人了。
他笑着面对周围的人,想着给他取个什么名好呢?包兆龙一眼瞥见桌上燃烧的蜡烛,“嗯,这个孩子就叫起然吧!‘起’是他们这一辈的‘排行’,而且还有‘永不停顿’的意思;而‘然’者‘燃’也,表示像火一样燃烧!”
一屋子人都被包兆龙这文绉绉的话说乐了。
包兆龙接着说:“起然,起然,再给他取一个表字,就叫‘玉刚’吧!希望他长大成人后具有玉一样的刚正不阿、洁身自爱的品质。”
刚刚降生的婴儿——小小的包玉刚就这样拥有了自己来到世间的“名誉权”。
之后的几年,包玉刚又有了弟弟玉星和妹妹美菊、素菊、丽菊,包兆龙希望子女都像白玉一样无瑕,像菊花一样高洁。姐妹兄弟7个跟着祖母和母亲在家里生活,其乐融融。
包玉刚家后面的新屋是个很大的宅子,年幼时的他,或许在捉迷藏时曾绕到过老屋的后头,在那里的堂屋上,看到成了房门的8块屏风上密密麻麻刻满了字。字体呈黑色,上面讲述的,是建造这座祖屋的包家先祖的一个故事。
8块屏风每扇高1.15米,宽0.46米,全文共605个字,阳刻,颜体字迹极为秀美,是鄞县一个叫洪家滋的人写的,刻于20世纪初期。
屏风上那些黑色的文字被称作《恭录后新屋记》,上面记载的正是包玉刚的太祖父包奎祉的诚信故事:
清朝光绪年间,镇海钟包村有个读书人叫包奎祉,此人潜心读书,数次去参加科考,都没有中,后来做起了丝绸生意。因为家里穷,包奎祉做的是小本生意,一年赚不了多少钱。
有一年,他路过天台,看到天色已晚,就和挑夫到一家客栈住宿,客栈里大多是赶路的生意人,第二天没等天亮,大家就吵吵嚷嚷地起床赶路,包奎祉也和挑夫一大早出了门。
一路无话。
走了一天,晚上照例是投宿客栈。
疲倦的包奎祉打开包袱,赫然发现自己的旧衣服,变成了绫罗绸缎,还夹着5000两白银的汇票和200两纹银。
包奎祉以为挑夫贪心拿了别人的东西,当即责问挑夫,挑夫委屈地说:“我们走时,房间里就剩这么一包了,我又怎么知道不是你的?”
包奎祉不作声了,挑夫说得也有道理。他再翻一遍包袱,想找到失主的地址之类的凭证,却没有发现蛛丝马迹。
包奎祉心急如焚,顾不得旅途劳顿和路程遥远,立即返回原来那间客栈。一打听,才知道失主曾回来寻找,但已不知去向。他等了3天,仍不见有人来取,而自己再等下去生意就做不成了,只好在客栈的墙上写下认领地址。
一年过去了,让大家没想到的是,原先的失主竟然又住到了这家客栈,看到了那则认领的消息。失主很快赶到镇海,于是包奎祉一分不少地奉还了原物。
失主是福建一位大商人,专做木材生意的,他见失物丝毫无损,没想到会碰上这么一个好人,于是要留下200两白银作为酬金。
包奎祉婉言谢绝,他真诚地对木材商人说:“不是自己的东西,我不能拿,这是为人之本。”
木材商深受感动,邀请包奎祉一起做生意。
3年后,包奎祉开始独立经营木材生意。
做木材生意赚到些钱后,包奎祉便回家建了一幢五间二弄一堂的新屋和包氏宗祠。
包玉刚拉着母亲的手,要母亲给他讲屏风上的故事。
听了故事后,包玉刚小小的心灵里意识到:太祖父给后人留下的不仅是一座房子,也留下一个清白做人的道理。
包兆龙虽然常年在外,但对孩子们的要求从来也没有放松过,他知道包家现在是富裕家庭,但是“创业难,守业更难”,要使包家能够延续好的门风,必须让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于是包兆龙决定,把包玉刚和包玉星送进有名的好学校——叶氏中兴小学,让儿子们从小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叶氏中兴小学是宁波著名的学校,由清末实业家叶澄衷于1871年创办。学校对学生严格要求,校风很好,多年来,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在学校里,包玉刚表现出其聪颖的天资,而且勤奋好学,诚实稳重,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都受到家人、乡亲和老师、同学的喜爱。
俗话说,三岁定八十。童年是一个人的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而幼年所受的教育,足以影响人的一生。包玉刚是幸运的,他在叶氏中兴小学遇到了几位好老师,其中有一位便是丁伯荣先生。
这位先生主张实施儒家“因材施教”的方法,十分注重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好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丁伯荣先生指导学生成立了一个“中兴学生自治会”,下设宣传部、司法部、体育部、康乐部、福利部等,并选出愿意为大家服务的“小公仆”,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丁伯荣老师还指导学生们自己编辑出版一种名为《钟声》的墙报。
在办墙报过程中,包玉刚充分显示了他的文采。他写的文章简洁明了、生动活泼,很快就成为学生中出类拔萃的撰稿人,并被同学们称为“秀才”。
另外还有一位支家英老师,他多才多艺,数理化样样精通,音乐绘画无所不能,并且还能讲一口流利的、发音标准的英语。包玉刚从支家英老师那里受到了英语的良好启蒙。
在支家英老师的帮助下,包玉刚的英语说得既漂亮又有条理。而包玉刚本人踏实、稳健的作风更是得益于这位恩师的栽培。
包玉刚跟“学生自治会”的第一任司法官王雨功是最要好的朋友。王雨功处事公正无私,尽心尽力,在同学中有很高的威信。
有一次,包玉刚发现有一个大同学欺负一个小同学,他正要上前打抱不平,恰好这时王雨功走出来,他看到小同学忍无可忍之下奋起反抗那个大同学,就以为是那个小同学不遵守规矩,便武断地判罚那个小同学到墙角站着去。
那个小同学感到受了“错判”,委屈地哭了起来。包玉刚当即上前,与王雨功理论,说明了他看到的真实情况。王雨功再次细问,这才纠正了这起“错案”。
事发当天,正好包兆龙从汉口赶回家。包玉刚就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
包兆龙听了非常高兴,他对包玉刚说:“孩子,你做得对,为人就是不仅要严于律己,洁身自爱,更要仗义执言,主持公道。”
年幼的包玉刚上学读书十分用心,各门功课的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他有一个最大的爱好,就是欣赏海景和看船。
宁波市地处东海之滨,位于余姚江和奉化江汇合之处,简称“甬”。东北和镇海交界,西与西北面和余姚、慈溪接壤,南和郭县毗邻。
宁波市是浙江省最大的港口城市,历来在海上贸易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早在两汉、三国时期,舟师出海,多从这里起航。唐代时,它就与日本、朝鲜、柬埔寨、越南、泰国诸多国家有通商往来,是当时我国对外贸易的中心之一。
明清之际,宁波海运远及西洋,商贾往来频繁,成为全国的重要商埠。鸦片战争以后,根据不平等条约的规定,宁波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外国侵略者在江北设立领事馆和洋行,销售洋货曾引起一种畸形的繁荣景色。
宁波市内有一条江厦街,在唐宋年间就是手工业的发源地,到了明清时便成为一条繁荣的街道,里面陈列着五颜六色、千奇百怪的商品,可以说应有尽有,商人往来如梭,商贩之多好像浓云遮地,故宁波商人外出经商有思乡之念。每当月圆思乡之时,宁波人便会感叹“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
在长期的商事活动中,宁波商人逐步形成一个群体,即“宁波帮”,它与“福建帮”“潮州帮”齐名。
此外,宁波人素来还有漂洋过海经商的传统。据有关资料记载,在海外的宁波籍人士有30多万人,在海外商界形成具有强大实力的“宁波帮”,其中不少为商界翘楚。如包玉刚,以及影业巨头邵逸夫、香港南丰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廷驿、美国全美中华总商会董事长应行久等。
宁波有两个天然深水良港,一是镇海港,一是北仑港,在包玉刚的童年时期,这里是各地客商、附近渔民以及来自中东、欧洲的航海家避风、休整和补给的理想之所。
包玉刚的家所在的钟包村,离海并不近,但自从有一次包玉刚跟父亲到镇海去了一趟之后,他就念念不忘那无边的大海和海上的商船,为此,童年的包玉刚没事的时候就到海边去,看大海,也看海上那些来来往往的船。
包玉刚最喜欢的声音就是轮船驶过时传出的阵阵汽笛声,他不时在脑海中幻想着:有朝一日,如果有一艘自己的航船,他将驾驶着它周游世界,那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啊!
包玉刚把“航海”的种子埋在了心里,他决心要好好学习,掌握知识,为将来实现自己的愿望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