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商战
一个人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发现了前人未曾发现的东西。
——包玉刚
审时度势预见危机
1978年,包玉刚的航运事业发展到了顶峰。在蓝色的海洋上,包玉刚凭借着银行家的睿智与敏锐以及高超的商业手腕成就了自己的霸业。
此时,一场因中东战争而引发的石油危机席卷全球,导致了航运市场的空前繁荣,在很多人眼里,作为全球航运业“龙头老大”的包玉刚势必是最大的获利者。
各国疯狂抢购石油,船东当然喜欢这种情形。
当时,包玉刚拥有1000多万吨的船队,其中有50艘是超级油轮。这些油轮价格昂贵,一艘油轮就足顶得上一座大厦的价值。在石油运输繁忙的时候,这些超级油轮就成了挣钱的宝贝,走一趟下来就是几百万美元的利润。于是,各国的船主纷纷订购超级油轮。
但是,包玉刚却像海燕似的嗅到大萧条风暴的气息,在他看来,这种情形不可能长期保持下去,20世纪70年代后期,许多国家已经罐满库盈,日本等国开始大幅削减石油进口量。随着石油危机的出现,当油轮供大于求时,航运业无疑会受到很大的打击,航运市场的情况必定会越来越糟。到那时,这些超级油轮必然会成为船主的负担,其昂贵的保养费将使船主一夜之间倾家荡产。
其实,当时很多从事航运业的船主都意识到了这点,但是,他们却天真地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抱着一种听天由命、顺其自然的心态。可是如果船到桥头直不了,那么等待他们的就是“船翻人亡”的悲惨下场。
包玉刚有着十分接近市场的感知力,他以银行家的敏锐与睿智,实业家的大胆与魄力,在航运低潮来临之前,大刀阔斧地对集团战略作出重大调整。
也许有人会奇怪:包玉刚为什么能够如此准确地预测未来呢?难道他有特异功能?
如果说包玉刚有特异功能,那只不过是在说笑话,但事实是,他的确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本事,使他从旁人容易忽略的事物中发现一些重要的线索。
银行家出身的包玉刚,特别擅长从别人的谈话中,推测其内在的深意。在外人看来,包玉刚常常是行踪不定的,也许今天人们听说包玉刚出现在某国国王的皇宫里,明天就会有消息说,包玉刚受邀到某国总统的官邸做客。
看起来他似乎是经常周游列国,而实际上他是在收集信息,把握住世界的政治格局变化和经济脉搏,以使自己能更准确地获取各种有用的信息,从而及时地为自己的决策制定正确的方向和路线,以帮助自己作出适当的决定。
1976年,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院邀请包玉刚去演讲,在那里,包玉刚发表了题为《经营航运的个人心得》的演讲。
包玉刚在演讲中指出:“要想当一个世界著名的经济大亨,就不能远离政治,必须了解时局,在缤纷缭乱的表象中,抓住实质性的东西。请大家不要期望听到一个管理技术和筹划资金策略的公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理智的综合分析,是正确判断的基础。”
包玉刚还告诫同学们:“也许各位当中有一位将来身居要职,必须探究公司未能达成业务指标,或经营失败,乃至于政府机构国民经济收入欠佳的原因何在。如果有此一日,请先将调查手下主管人员的能力及态度列为要务之一。不管是私人企业或政府机关的主管人员,都应该不断学习以求适应和成长,否则就会落后。
“在市场情况最兴旺而使人陶醉时即应该未雨绸缪,以防万一。如欲成功,只有多花时间并下苦功去研究。航运管理可说是千头万绪,需要集中精神对付,而且要经常注意细节。现代船只经过高度精密的科技建造而成,在岸上和海上都有许多设备需要专门人才管理和操纵,一不注意,因缺乏经验或稍有疏忽,就会肇事,造成生命死亡,船只受创,而失去租金收入。
“选择最可靠的设备,周密的训练,稳健的保养制度,尤其是严密督促日常船务管理工作,是船东成败的极重要因素;充足的资金准备,良好的会计制度,有条理的内部管理和基本经验并有实惠的生意头脑也同样重要。建立一支相当庞大的船队需要雄厚资金,资金成本在航运业方面自然是重要的一环。因此,和债务人与投资者、金融机构及股票的关系对一个船东至为重要。”
在一次接受香港记者采访的时候,包玉刚把他的这种观点具体化:
做航运业,是要下功夫的!要研究。自己呢,一定要肯吃苦,要努力。船在外面走,你就要跑来跑去,信息就要多,电话要通,要灵!譬如说,现在中东的局势你自己看不清楚,那么你怎么去决定一艘船务的处理方法?
举个例讲,国际金融这么动荡,你就要考虑,究竟是用美金、用日元,还是用马克!你收人家的是什么钱,将来通货膨胀会怎么样?这中间,种种有关系的事情很多。
又譬如说,最近中国向美国购买大批粮食,这就与船务航运有很大关系了,对不对?
两伊战争会什么时候结束?往下去石油的情况怎么样?会影响西方国家经济吗?都会和船务有直接的关系。
人的关系也很重要!世界政治的关系也很重要!世界经济的关系也很重要!现在是日本造船,韩国造船,各种各样的资料,你都应该清楚。
自从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之后,工业发达的国家都意识到能源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因素之一,它们不得不痛下决心,加强石油的自产能力,以图摆脱阿拉伯产油国对它们的控制。
即使在工业并不发达的中国,其丰富的石油资源也引起了西方国家的兴趣,并积极帮助中国开发南海的海底石油,这项计划一旦成功,那么日本对石油运输的需求将大大减小。
这次石油危机,还导致了一个新学科——替代能源的兴起,包括日本在内的科技发达国家,都积极地开展对这一课题的研究。
1977年,沈弼取代桑达士成为汇丰银行总经理,上任伊始,即对包玉刚的贷款采取收缩政策。银行对投资于包玉刚的航运事业的兴趣明显减弱。
1978年,包玉刚的环球公司在日本的两个大客户之一的日本轮船公司因经营不善而面临倒闭。那时,环球公司与日本轮船公司签订有20多艘超级油轮的租约,对方一旦倒闭,环球将会遭受巨大的损失。
环球公司为此马上召开了一次董事会会议,会上,沈弼作为环球公司大股东之一向包玉刚提出要求:“请您对租约的可靠性作出书面保证。”
包玉刚当时很为难:会议上既有自己的朋友,也有很多竞争对手。他没法答应沈弼的要求,但是若完全拒绝,则又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并且会引出更多的谣言。因此,包玉刚只好做了一个简单的声明,对所涉及的细节则一概不提。
沈弼对包玉刚的态度十分不满,会后,他专门去拜访了包玉刚,让其作出详细的解释。
此时,包玉刚已经得知日本工业银行总裁池浦喜三郎近期内会到香港访问,而只要得到此人的支持,日本轮船公司就会度过这次危机,而环球也可以避免遭受巨大的损失。
成竹在胸的包玉刚告诉沈弼:“请您再忍耐几天,一定会有好消息的!”
1978年6月,池浦喜三郎到达了香港,他在一个几乎集中了香港政要、商业巨子的宴会上郑重表示:“我们日本工业银行及与其有关的银行会对日本轮船公司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尤其是对其国外的债务和承租合约承担责任。”
沈弼听了,不由向包玉刚送来赞佩的目光。池浦喜三郎稍后又向香港媒介做了相同内容的保证。
有了这个保证,环球航运和包玉刚终于顺利地度过了危机。
沈弼的态度,预示着双方的合作失去了相互信任这个基础。包玉刚是个聪明人,看出了沈弼以后不会再与环球航运公司合作,当然也不会发放贷款给环球航运公司来支持其发展。
经过这件事之后,包玉刚更加确认了航运业已开始走向下坡路,进行战略转移的决心更大了。
首先,包玉刚想到的就是减少船的数量。包玉刚第一步就是卖掉大部分油轮,他以让所有人吃惊的低价把该卖的大部分船都出手了。而这也被那些仍然看好航运市场的船主讥笑为“发财昏了头”。
卖掉了部分油轮之后,包玉刚又着手为环球集团第一家上市公司东亚航海公司及其船队报价。之后的四五年中,包玉刚卖掉了其中大半的船只。
包玉刚的做法是十分具有前瞻性的,当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世界航运业的大萧条像飓风海啸般袭来时,包玉刚已把他的船队稳稳地开进了“避风港”!
1985年是世界航运业遭受灾难的一年,那一年全世界共减少了1785艘船,总排水量达1775万吨。
事后,汇丰银行主席威廉对包玉刚此举大加称赞,他说:“包氏的这一举动让人十分吃惊,一年内,他卖掉了很多船只,减少了贷款的数目。在别人还在买进时,他没有乘机要价。那段时间他十分冷静,这正是他成功的原因。
“如果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别人会踏着他的履迹去走。他是怎么知道何时该把船只卖掉的呢?他四处旅行,打探和收集各种各样的信息,结果他就得出了见好就收的结论。他是这场‘船灾’中受害最轻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