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银行改革渣打

1986年8月,包玉刚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惊人速度,集巨资大举购入香港的发钞银行——渣打银行14.5%的股份,成为该行最大的个人股东,迫使莱斯银行收购渣打的计划宣告破灭。

渣打银行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银行之一。1986年中,英国莱斯银行向渣打银行发起了敌意收购。虽然莱斯银行和渣打银行都是英国银行,但渣打的业务主要在亚洲,在香港又负责发行钞票,香港人已把渣打银行看成是香港自己的银行,对它有一份特别的亲切感。

渣打银行面对即将被收购的形势,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不愿被莱斯银行收购。渣打的董事长、行政总裁麦威廉认为,莱斯在海外银行业务方面没有经验及认识,对拓展海外业务并没什么见地,不可能比渣打管理得好。

而渣打方面要反收购成功,至少须有投资者购入一成以上的渣打股权才可以阻止莱斯的收购胜利。何人来救渣打银行?渣打同人望眼欲穿。面对来自英国的威胁,以包玉刚为首的商人纷纷扮演“白骑士”,购入渣打银行股权,协助渣打抗拒莱斯银行的收购。

这场战役从当年4月打响,当时莱斯银行出价每股750便士进行收购行动,渣打银行高层强烈反对。

6月至7月,莱斯银行又两次提高收购价。而此时,渣打银行并没有就莱斯收购建议发出反对文件,也没有详细解释其反对莱斯收购的理由,这引起渣打银行原来的股东们的猜疑。在这种情形之下,渣打易主似乎已成定局。

谁知到了7月9日,伦敦证券交易所发表声明,一位新加坡富商持有渣打780万股,同时,非洲自由人寿协会有限公司的两家英国附属机构也共购入195万股。就在7月上旬的关键时刻,包玉刚突然飞往英国。

渣打坚决拒购的常务董事、行政总裁麦威廉焦急万分地候在机场,飞机一到,麦威廉迫不及待地立即与包氏在机场凌晨密谈,迅速达成协议,然后才驱车入市。

麦威廉愁眉不展的面容消失了,包玉刚奋力相助,驱散了笼罩着渣打银行的浓厚的阴云。当日,包玉刚在伦敦发表声明,宣布动用3亿美元,约合24亿港元购入渣打14.95%股权。

7月10日,渣打一项声明称:包玉刚是该行的长期合作者,已购入840万股渣打股份。11日渣打银行再次披露,包玉刚已持有渣打2325万股,占该行已发行股份的14.95%。

7月12日,收购建议的最后期限到了,莱斯银行只得到39.8%的股权接纳收购,就算加上它本身拥有的4.6%,也只有44.4%,没有获得超过50%的绝大多数,因而宣布收购失败。

包玉刚此举明显带有一种怀旧的心理。早在到香港之前,包玉刚曾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任职于银行界,1949年与父亲携数十万元到港,也曾有过开办银行的念头,只因考虑到资金不足、香港银行业竞争激烈才作罢。在他的心里,对过去的那段银行生涯始终是念念不忘的。当渣打银行遭遇困境时,包玉刚便毫不犹豫地拔刀相助。

另外,包玉刚一直与汇丰银行关系很好,包玉刚还长期担任着汇丰银行董事的职位。汇丰银行曾多次表示有意拥有一家英国商业银行,而莱斯的性质和规模都很合汇丰的口味。如果莱斯收购渣打得手后,就会做大,到时汇丰再想拿下莱斯就难上加难了。

包玉刚对这次的投资是相当看重的。为了参与渣打银行董事会,他不惜辞去了汇丰银行董事职务,避免利益上的冲突。

与包玉刚一起扮演“白骑士”的,还有当年与包玉刚争夺会德丰的新加坡大富豪邱德拔和澳大利亚富翁罗伯特。

一年前,邱德拔以过江龙身份收购会德丰,包玉刚沉着应对,最后不战而胜,邱德拔无功而返。谁知一年后,邱德拔再次卷土重来,这次却是与包玉刚携手合作,成为“白骑士”中的一位战友,果真是应了“世事难料”这句古语。

7月14日,包玉刚公开向传媒解释这次行动,他说:“我之所以大量吸纳‘渣打’股票,纯粹是个人投资,而且吸纳股票所动用的全是我自己腰包里的钱,我此举的目的,是基于‘渣打’有长远发展的潜质,我相信,如果‘渣打’能够保持它的独立性的话,将来肯定会有很好的发展。”

包玉刚收购了渣打集团14.95%的股权之后,成为“控制性股权”持有人,比集团中任何一个股东的股份还要多,后来还担任集团的副主席。包玉刚就任之初即表示:“‘渣打’有待改革,为了保障其利润,我会有一些实际行动。请大家相信我!”

人们为此也对包玉刚和渣打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在包玉刚参与投资渣打银行的那几年里,他的行动和经验对渣打银行确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渣打的一位高级职员为此评价说:“……最重要的是,包爵士的介入,他花费了约2亿英镑购买股票,拯救了渣打。”

一些渣打的核心人物还说:“包爵士给渣打带来了帮助我们谨慎从事的广泛经验……及长期卓越的忠告……在接管渣打后和重组的困难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事情没有朝着人们希望的方向发展,接下来几年中,包玉刚的意见却始终未能在管理阶层中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而他增购股权的计划也没成功。后来,渣打银行又宣布实行供股集资,按包玉刚所占股权比例计算,他应供款4600多万英镑,已经有些心灰意冷的包玉刚于是决定放弃渣打的股权。

随后,包玉刚将部分股权出售,套现1085万英镑。第二年,包玉刚又以1.16亿英镑出售他剩余的渣打股份。这样一转换思路,包玉刚在经济上不但没有损失,后来他利用英镑与美元的升高兑换率获利5000多万英镑。

包玉刚先后退出“港龙航空”和“渣打银行”,完全是基于个人的原因。除了公司经营方向与自己的策略相悖之外,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包玉刚就感觉到身体有些问题,他不能不为自己百年归老之后家族的生意作一个妥善的安排。他必须考虑,哪些生意应该保留、发展,而哪些生意应该放弃。

尤其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包玉刚进入花甲之年,他就必须考虑后人的生存发展,并作出抉择的问题,于是,经过权衡之后,他放弃了“港龙”和“渣打”。这除了因为这两项投资获益不大以外,更主要是这两家公司的关系较为复杂,发展前景不太明朗。

包玉刚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人,这些原因不便明讲,于是换一种方式,以别的理由退出“港龙”和“渣打”。

包玉刚的“登陆”创造了又一个奇迹。至此,包玉刚的“王国”版图从海洋扩充到了陆地和天空,投资遍布世界各地,业务涉及地产、运输、酒店、通信、百货、电脑科技和传媒等领域。

包玉刚的财富也多得令人咋舌,他自己开玩笑说:“我不愿意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财产,因为害怕由于不知所措而引起心脏停止跳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这句诗,是包玉刚最喜欢的,这也是包玉刚年轻时的志向,同时也是他年长时的成就。正是包玉刚身上所具备的这种“乘长风破万里浪”的精神,帮助他创立了毕生辉煌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