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归故里创办大学

早已登上“世界船王”宝座的包玉刚多年来无时无刻不想念自己的家乡,在他的观念中,不管他本人地位如何显赫、如何风光、如何“树高千丈”,但总归还是要叶落归根的。

1984年10月28日,包玉刚终于高兴地接受了宁波市政府的邀请,在卢绪章陪同下,踏上了阔别几十年的宁波故乡。

这一天,宁波大街上彩旗招展、欢声雷动,身穿节日盛装的孩子们挥舞着鲜花彩带,专业的乐队演奏着欢快的乐曲,大道上欢迎的人们翘首以待,终于迎来了一列贵宾车队。

阔别了40年,如今重新踏上故乡的土地,而且受到了如此热情的礼遇,包玉刚心里万分激动:“虽然我1949年出走香港,1963年加入英籍,但这些都没有让我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是炎黄子孙。”

陪同包玉刚回乡的,还有妻子黄秀英,大哥包玉书夫妇,妹妹丽菊、素菊,妹夫李伯忠,好朋友郑炜显以及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一行10多人,浙江省的有关领导、宁波市市长也出面接待,陪同参观访问。

家乡的一切都使包玉刚感到亲切,特别是碧波万顷的北仑港使一直纵横四海的包玉刚激动不已。他兴奋地说:“名不虚传!名不虚传!想不到我的家乡有这样一个好港口!建设起来,完全可以与世界上最好的荷兰鹿特丹港媲美。宁波有北仑港,阿拉宁波人得福了!”

第一天,包玉刚要回钟包村附近的神钟山去祭祖。

其实在年初的时候,包玉刚接到仍在宁波的外甥的电话,外甥说:“早年间我们家祖坟因为在姚江大闸附近,后来建工厂就迁到了神钟山。政府把包家的祖坟修葺一新,希望您能回去祭祖!”

包玉刚听了不由热泪盈眶:“祖坟还在家乡,我的根还在家乡。好,我今年就回去!”

神钟山离宁波市也不远,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包玉刚来到山前,竟然有恍如隔世之感:“我从小在这里长大,怎么居然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好地方呢?”

包家的祖坟刚被重修过,而且通往坟地的路也修得相当不错。包玉刚心里十分感动。

包玉刚率领家族成员,列队来到祖父坟前,摆上水果美酒,点上香烛,按传统方式跪拜祭祖。

包玉刚双手扶着墓碑,不由心潮激荡,思绪万千:

根,中华炎黄子孙最在乎的就是根系。我包玉刚身在海外,政府把我家的祖地迁到这个地势开阔、景色优美的地方,还重新修建一新,其诚可佩,其意可敬。我一定要倾力资助家乡建设。

第二天,包玉刚又带家族人员回到了钟包村。包玉刚看着曾经的石屋小村,现在已经是洋楼耸立,童年的那些回忆要到哪里去寻?当年与黄秀英的洞房花烛之夜的新房还在不在?

出乎意料,包家老屋都保存得好好的。包玉刚先来到“履安堂”,向祖先祈祷纳福,又与黄秀英走进了40多年前成亲时的新房。他发现,当年的摆设依然完好,就连结婚的用品也一件件原封未动。

包玉刚与妻子相视无语,这一对花甲老人,眼前都仿佛浮现出新婚那一天的场景。黄秀英默默地走到梳妆台前,对着台上的大镜,眼前似乎又现出了当年花季少女的模样。

包玉刚走到黄秀英身后,把妻子揽进怀中,他们都沉浸在40多年相濡以沫、相知相爱的氛围之中。

随后的一天,包玉刚还参观了江南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

天一阁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被誉为中国最古老的藏书楼。

据说,天一阁的创始人叫范钦,是嘉靖年间的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

传说,这位范钦生平酷爱读书,更喜藏书,在做官期间,每至一处,必便装出行,穿街过巷,去寻觅古书、孤本,搜集各地县志和地方志,闲时加以整理、补充,不断完善。

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他的藏书超过了7万册,不少文人墨客都来登门求教,以借书一睹为快。

范钦一生正直,看不惯官场腐败,后因与严嵩父子政见不合,辞官还乡,回到宁波建造了这座天一阁,潜心于书籍收藏和整理。

“天一阁”三字取意于汉代郑康成注《易经》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其结构为楼上一间,楼下六间,别具特色。

范钦的余生在天一阁度过。至他去世时,天一阁藏书达20万册。他的后代恪守他的遗训:“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藏书量扩展至30多万册。

这一天,“天一阁”的古籍管理工作人员听说来访者是香港船王包玉刚先生,就特意将“天一阁”珍藏的一套《包氏家谱》捧出给包先生看。这套线装古本的《包氏家谱》记录了包家绵延繁衍的根系。

包玉刚当即查看了《包氏家谱》,并顺着包氏绵延脉络查下去,意外地发现自己的太祖父包奎祉居然是北宋著名清官包拯的后代。

可是,据说包拯老家在安徽合肥,他在汴梁做官,为何他的子孙会跑到江南宁波呢?据这本《包氏家谱》中记载:包拯有两子,长子包臆,幼子包授。

北宋末年,宋高宗在包授的六世孙包元吉的保驾下南逃,在临安建都,册封包元吉为翰林院待制。

南宋被元所灭,包元吉的孙子包荣当了元朝的廉访使。晚年告老辞官,从临安迁至四明。

包荣有两孙,即世懋和世忠,在元代至正年间,也就是1341年至1368年左右,包世懋官居定海学教谕,包世忠随兄定居定海横河堰。

至此,世居汴梁的包氏家族的其中一个分支便在江南宁波扎下根来,开枝散叶。到清朝光绪年间,包家出了一名读书人,他便是包玉刚的太祖父包奎祉。

如此推算,包玉刚便是包拯的第二十九代嫡孙。

知道自己居然是北宋清官的后人,包玉刚高兴地呼喊起来:“原来我是包青天的子孙啊!”

包玉刚下定了为家乡办些实事的决心,便问市长:“宁波现在最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市长说:“宁波现在还没有一所综合性大学,地方培养建设人才很困难。”

包玉刚沉默不语,过后他对卢绪章说:“表哥,要实现现代化,教育是最重要的,没有合格的人才,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宁波是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人口与香港差不多,面积比香港大10倍,但没有综合性大学,这是以前我所没有想到的。我现在想帮助家乡办一所大学,你看怎样?”

卢绪章当即表示:“好啊,你的想法很好!”

第二天,宁波市委宴请包玉刚夫妇。席间包玉刚谈了两天来的观感。说:“宁波比我想象中要好得多,不过宁波潜力还很大,特别是宁波港,如果能充分开发,我看宁波前景无量。”

市委书记说:“宁波被正式列入14个沿海开放城市后,市委、市政府专门做了部署。现在最紧缺的是资金和人才。我们诚心欢迎包先生能对宁波的发展多提宝贵意见。”

包玉刚突然端起酒杯站了起来,并郑重地拉着市委书记的手宣布:“书记,我决定创办宁波大学!我出钞票2000万美元,你出地皮。”

包玉刚的这一决定,使在座的各位皆大欢喜,大家都站起来鼓掌庆贺。1984年12月19日,包玉刚与宁波市政府签约,兴建宁波大学。

在有关各方的支持、关怀下,宁波大学的筹建工作非常顺利。

在一次接受香港《大公报》记者采访时,包玉刚谈到了他对宁波大学的设想。他说:

宁波大学初期会以理工科为主。这主要是为了配合当前的需要,搞四化主要是依靠科技,所以准备先搞好理工科,学生毕业出来,可以为开发宁波作出贡献。

宁波是一个宝地,北仑港不会淤塞,又是一个深水不冻港,船舶位充足,每天吞吐量可达亿吨以上。而且北仑港的扩充潜力很大,将会是我国对海上贸易重要的港口之一。宁波还有轻、重工业,都需要人才。

宁波大学的设立,可以为解决人才问题而贡献力量……至于扩展为综合性大学,在后一阶段将逐渐促成。

1985年10月29日,举行了宁波大学奠基典礼。

包玉刚在奠基典礼上饱含深情地致辞:

这次回来,我们办了4件喜事:前些日子为北京兆龙饭店剪彩;前天为上海交通大学兆龙图书馆落成剪彩;昨天为家乡的兆龙学校落成剪彩;今天为宁波大学奠基。我们包家要为祖国、为家乡多作贡献。

1986年11月25日,包玉刚出席了宁波大学开学典礼。

宁波从此结束了没有综合性大学的历史,也圆了几代宁波人的大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