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效祖国

我很欣赏香港人讲的一句话:“力不到不为财。”通俗地说,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包玉刚

心系祖国参政议政

包玉刚在他的财富达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也同大多数企业家一样,开始关心起政治来。本来从青少年的时候起,包玉刚就抱着一腔爱国之志,只是种种机缘,他被迫来到香港这块英国殖民地。但他对祖国一直都是心存热爱的。

由于包玉刚在国际航运中的地位,他受到各国首脑和大企业家的关注和赞赏。

英国前首相希思曾特地邀请他到别墅赴宴,详细询问他的经营方法。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举行就职典礼时,特邀包玉刚作为贵宾参加。他的电话可直通白宫,随时可与美国总统对话。

包玉刚经常向人宣传他的一个论点是:

他的成功离不开香港特殊的经济环境,香港的繁荣离不开内地的支持。作为一名海外华人,只有中国强大,才能在国外感到光荣与自信。

因此,包玉刚虽然长期在海上经营他的航运王国,可他对国内风云始终关注着。

多年来,随着包玉刚的生意越做越大,他的交友范围也涉及世界各国的政治人物,可以说,有时他的影响力实际已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政界人物。早在1978年,包玉刚赶往北京会见了国家领导人,从他回到香港后,包玉刚在多个场合讲话时,都谈到对香港前途的信心。

1981年5月12日,包玉刚在与父亲包兆龙去北京之前,他在香港外国记者俱乐部发表了一次讲话。一开始,包玉刚就直截了当地说:“由于1997年越来越近,有关在香港投资的问题最近就不断惹起讨论。尽管中国领导人就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明确的声明,但仍然有不少人关心香港的前途问题和对要求有关当局作出正式保证施加压力。我个人倾向相信,中国政府通过言谈和行动上的重复强调,已尽了很大努力,虽然在与条约有关的严格法律问题上仍然存有分歧,但那并不致影响香港现时和1997年后的实际地位。”

这段话,表达了包玉刚对香港前途的乐观,他认为:“不必担忧香港前途,不必为租约问题过分忧虑……由于部分人士急欲要求看到香港问题的正式解决,我相信是可以找出一些方法去克服这些看来是棘手的,我却以为这只是表面上的分歧问题,或者由双方作出法理上的认同表示。如果可以那样做的话,当然最好不过,但我个人对两国政府最近就保持香港的现状所表示的关注和兴趣,已经非常满意。我还相信,我们实在没有理由要为一个16年后的日子过分忧虑。”

包玉刚向大家提议:“请诸位最好改变一下思想习惯,接受今天的现状,不再对1997年问题无谓地担忧。这样做的话,我们就能够确保维持香港的现状,同时激发起传统上对这个地方的信心,这又可反过来帮助香港对中国提供利益,从而更能保证香港的前途。”

说到这里,包玉刚突然间心情激动起来,他放下酒杯,走到一个高台上,朗诵起了中国诗人艾青写的题为《香港》的诗句:

像捅开了一个蚂蚁窝,

一派繁忙紧张的景象;

众多的高层建筑,

重重叠叠地矗立着;

好像有炉火在烤灼,

炎热得喘不过气;

好像搅拌机在操作,

喧闹得令人不安;

拥挤得出奇!

但是,

在房子与房子的空隙处,

可以看见群山,

阳光照耀着山上的房子,

上空飞架着桥梁,

穿越云间的电缆,

把游客送上太平山,

而寻找欢乐的人们,

熙熙攘攘在海洋公园,

这儿原是一片海滩,

有月光下的幽静,

渔民的小船,

停泊在芦苇丛里,

忽然被选中了,

成了进攻的堡垒,

于是,像奇迹似的,

出现了这个奇异的城市……

我要赞美的,

光芒四射的,

花一般的港湾,

几百万同胞生活在这里,

工作和奋斗在这里;

你是祖国进出口的渠道;

你是货物交流的场所;

你是友好往来的纽带;

你是走向五洲四海的桥梁;

多少年来,你为祖国,

创造了难以估量的财富。

这个时候,包玉刚完全没有一点商人的样子,反而像一个充满激情的诗人和热情洋溢的演讲家。以至于在后来,有评论认为:包玉刚在判断时局和香港前景时,艾青的诗起了重要作用。

朗诵完那首感情饱满的《香港》,包玉刚接着说:“这首诗给我的信心比任何其他的一些什么论文、论证的一些结论大。那么《人民日报》上发出了一些信号,香港还是有用的,对中国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离不开香港,同时香港也离不开中国,也离不开祖国。

“坦白说,我希望我们也能够以诗句为其他地方作出同样的感情流露,以表达我们对保持现状能带来好处的感受。相对来说,我会觉得这些诗句比大量的数字、专家的分析或外交上就这个问题发表的意见,更具保证的意义。

“4月8日,一家本地报章就这个问题发表了一篇社论,题为《剃刀边缘上的一个舒适座位》。它指出我们部分的成功,可能应该归功于香港的现状仍悬而未决这个事实——因为这样,我们才可以冒险和赌博,香港也就成为一个更快获利和更可取的投资地方。由于我为人谨慎,对上述的看法就不敢苟同,但我以为我也宁愿坐在一张不舒适的沙发椅上——由于不舒适因此我不会自满自得,但那张椅最低限度要够阔和够舒服,使我坐下时不致受伤,令我感到如坐在家中。”

随后,包玉刚目光变得深远,他不由向人们回顾起香港这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在香港经历了很多变迁——由最初香港只是一个颇为浪漫但艰辛的帝国前哨站,之后又成为许多被迫逃来的人士暂时栖居以待逃往其他乐园的火车站。

“今日的香港已经不同了——它已经成为过去30年来流入香港数以百万计移民的一个真正家园和基地;他们的子女也愿意留下来,或者出洋留学之后,很高兴回来谋生。香港今日能够提供的就业机会,不是其他地方可以轻易媲美的。虽然我们都喜欢慨叹香港的生活质量每况愈下,但我们必须承认,作为补偿,香港又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抚今追昔,包玉刚又以自身的经历,来证明香港是充满前途的。他说:“尽管很多人谈及1997年后香港仍然会生存下去,但最能反映大众感受的,却是在香港的投资不断增加。有关这方面,我想你们其中必然有人会对我参与某些本港地产公司活动感兴趣。

“让我告诉你,我参与地产活动,并非因为我想与传统的英资洋行作对,而是像香港其他大多数人一样,我对香港的前途充满信心。控制权从一个环节转到另一个环节,或者从一个集团转到另一个集团,只是表示某些由于商业上成功带来的资金需要另寻出路。因此,假如香港的纺织、船务或者银行界收购其他地方的资产或企业,那也只不过反映了香港的经济力,以及我们已经进入了跨国企业的行列。”

最后,包玉刚条分缕析,向在座的人再次强调他对香港的坚定信念:

“我以为香港可以担当的角色,远超未来的16年之外,当然我们大家都要明白到自己的责任,努力去维持本港的进步、社会安定和经济繁荣。

“我相信杰出和明智的香港政府会采纳实际和自由的经济政策,并且继续了解到越来越复杂的城市居民的需要。

“我相信随着时间的过去,其他国家会越来越尽力学习香港的例子。虽然我知道导致香港成功的因素不容易全部移植,但他们起码可以学习部分香港成功的因素。因此,我相信透过在已发展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收购和参与,香港的利益可以扩展至国际,而如果有任何障碍的话,我们会尽力把它扫除。

“最后,我也深信航运自由的逻辑,甚至今天的批评者,将来最终也会接纳。”

包玉刚在外国记者俱乐部的慷慨陈词,使中国共产党高层对他另眼相看,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高层与包玉刚之间就有了更密切接触。

包玉刚是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中获国家领导人接见次数最多的人士。他和国家领导人不仅接触频繁,而且相交甚深,成为挚友。

在香港会德丰大厦18层,环球集团总部包玉刚的会客室,在整个一面墙上,主人与各国政要会见的大幅照片分外瞩目。

很多人对包玉刚与世界上这么多的大人物成为好朋友感到羡慕和费解。

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包玉刚一语道破天机:“你和大人物接触,人家的情形你要了解,谈的时候,就可以有话题。当然,自己不能卑下;也不能太轻浮,令人讨厌。这样的原则,我相信是对的。而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立场弄清楚,一切有分寸,别人自然就会对你客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