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之互动

曾公仁,人不忍欺

曾国藩治政治军,善于察人用人。他著有《冰鉴》一书,是专门总结用人经验的。后人也叹服曾国藩长于启发,将心比心。他给友人的一封信中曾这样说:“求人之道,须如白圭之治生,如鹰隼之击物,不得不休;又如蚨之有母,雉之有媒,以类相求,以气相引,遮九得一而可得其余。”青蚨是古时传说中的小飞虫,一生母子相依。如果得其一,其母(或子)无论多远都会飞来。

曾国藩用人非常注意人才间的相互吸引,因为它胜于任何别的劝说诱导。比如,他接纳湖南名士罗泽南,罗的弟子如过江之鲫,纷纷投笔从戎。王鑫、李续宾、李续宜、蒋益礼、郅近衡,等等,都成为湘军骨干。曾国藩在结识李鸿章之后,又将他的兄弟李瀚章、李鹤章吸引了过来。此外,曾国藩还利用乡籍关系,招揽了郭嵩焘、左宗棠、王闿运等等湖南人才,几乎不遗余力。这些人后来多有成为封疆大吏、统兵将帅、驻外公使和学界名流, 都是清末政界的知名人物。

当时,曾国藩的幕府几乎成为中国人才的大本营。

对于这些人才或幕僚,曾国藩非常注意以诚相待,致成风气。他有个习惯,每天早上必与幕僚同桌进餐,该交代的事也交代下去。李鸿章初来时, 因不习惯早起,一次想托病请假。曾国藩坚持幕僚们到齐后方进餐。李鸿章见毫无讨价还价的余地,急忙穿衣进帐。曾国藩毫无表情,见人到齐,把手一摆,招呼大家开始进餐。饭后,曾国藩正色对李鸿章说:“既然来到我的幕府,我有言相告,这里讲求的就是一个‘诚’字而已。”此事对李鸿章教训极深,从此不再贪睡。曾国藩对李鸿章悉心“历练”,一再提携,使李鸿章终生难忘。

有一件事也很能说明曾国藩与幕僚间以诚互动的关系。那是 1861 年, 太平军李秀成突然率兵进逼祁门。祁门是曾国藩的大营,而其时,名为屯兵重镇,实则是个空城。有人极为惊恐,甚至把行李都搬到了船上,随时准备逃走。曾国藩得知后,没有丝毫愠怒。而是传出一令:“现在敌人势大,有想暂时离开大营者,可以支给三个月的薪水;事后如果还想来营供事,我将一如既往地接纳。”他自己则立下遗书,决心以死相守。幕僚属员接到这个命令后,深为感动,觉得不应辜负曾大帅的宽厚仁慈,于是全都留下来,抱定了死战的决心。军心遂稳。

在一次宴会上,曾国藩笑听僚属们评论诸帅特点,有人说,“左帅(左宗棠)严,人不敢欺”;也有人说,“李帅(李鸿章)明,人不能欺。”

“那么我呢,诸位是否可给个鉴定”,曾国藩突然问道。

问题来得突然,又是当面议帅,众僚属面面相觑。正在尴尬之际,一位小官应声而答:

“曾公仁,人不忍欺。”

合座称妙。曾国藩忙说不敢,内心却很高兴。后来还找机会给那人提了官,这句活虽有面谀之嫌,不过凭心凭迹而论,曾国藩的待人用人之道,确实是颇重诚心。这,也得到了幕僚们的相应回报。

华山再智取

——明万历年间,慈溪的杨守勤赴京赶考,途中因盘缠匮乏,便修书一封,向昔日的同窗如今的某县令告贷。谁知,那同窗不念旧情,竟在来信上批了“查名”二字。弄得杨守勤非常狼狈。也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一番折腾,时运大转,连中会元与状元。揭榜后,杨守勤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马传信给那位翻脸不认人的昔日同窗,要他“‘查名’须向榜头看”。

——大仲马如日中升的时候,一位青年给他写了一封信,建议两人合写一部小说。大仲马在回信中尖刻地写道:

“先生:您怎么如此胆大包天,竟然想把一匹高贵的马和一头卑贱的驴子套在一辆车上呢?”

年轻人也不甘示弱,回信: “仲马先生:您怎么如此胆大包天,竟然把我比作马!” 大仲马接回信后立刻转怒为喜,又回信: “请把文稿寄来,我的朋友。我很乐意接受您的建议。”

——富兰克林在参加某议会活动时,有位议员对他极为感冒,大加攻击。然而,富兰克林却采取了不同的做法。他知道那位议员是位有学问,颇为自重的绅士,又听说他的藏书室里有几部很名贵很珍罕的书,于是修书致意,希望能借来一阅。议员立刻把书送来了。大约过了一个星期,富兰克林将书归还,另外附了一封信表示热烈的谢意。

议员本来是从不和富兰克林谈话的,可是,当他们下一次在议院遇见时,他居然主动跑上来,和富兰克林握手交谈,并说,以后在一切事情上都要帮富兰克林的忙。

——春秋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而大富贵,特地将张仪请来。张仪满心欢喜。殊料,在苏秦府上,苏秦竞不顾同学情份、百般欺辱张仪,还命人像喂马那样戏弄他。张仪气愤至极,遂决意投奔张秦以报复。苏秦府上一仆人也同情同行。后来,多亏仆人的打点,张仪在秦国出人头地。此时,仆人前来告辞,告知这一切都是苏秦策划的,意在激励张仪的意气,成就一番大业。张仪这才如梦方醒,深念不及苏秦,也深深感激。张仪后来帮助秦国攻城掠地,然对于苏秦所在之国,却始终未有所犯。

——如今时尚,娶了媳妇忘了娘。有不弃娘者,婆媳关系极为紧张。媳妇要丈夫表明立场。丈夫慨然“应诺”,建议干了老娘,又建议,为不露痕迹,数月之内,媳妇须分外孝顺。如此这般,媳妇依策而行。老娘那头,见媳妇面貌大变,也格外关心起媳妇,体贴入微胜于儿子。数月之间,如此美满的婆媳关系极今四邻称羡不已。一日夜间,儿子提醒说:时机已经成熟, 可以下手了。媳妇劈头就是一巴掌:“如此丧尽天良的话,亏你还说得出来!”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人敬我一尺, 我敬人一丈”。⋯⋯

所有这些,都可称之为互动。

我们通常以为改变态度的要点是对方。其实,你我本来就是互为根据的。尤其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总是根据对方的态度和行为而采取相应的态度和行为。所以,有时别人改变态度接受劝导的奥秘,正在于你自己之中。

有师兄弟而人,相约去爬华山,为了争得先锋,他们奋力攀登,甩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游客。但是,当他们想超过一对亲兄弟时,竞争来了。对方也

加快步伐,怎么也不甘落后。这场体力与意志力的较量眼看就要两败俱伤了, 师弟和“亲弟”已经喘起大气。师兄想到了“智取华山”,于是打破僵局, 主动与“亲兄”聊了起来,⋯⋯最后,那对亲兄弟主动让开山道,帮助师兄弟冲了上去。

大概,这也算是一种互动性的劝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