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家岭文化开辟江汉文化

屈家岭文化是我国汉水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而得名。年代约距今5000多年至4600年。主要分布在湖北,分布地区以江汉平原为中心,西至三峡,东到武汉一带,北达河南省西南部,南抵洞庭湖区并局部深入到湘西沅水中下游。

屈家岭一带不仅流传着大量的神话传说故事,还有更真实的考古发现,表明了屈家岭文化具有鲜明的江汉平原的特点。

据当地传说,在距今5000多年前,在中原楚地生活着几支部落,其中有一个比较大的部落首领叫陶帛。他骁勇善战,在无数次的部落争战中,他都带领族人左冲右突,英勇地打败敌对部落首领。在海啸般的欢呼声中,他继续担任这个大部落的首领。

陶帛穿着虎皮做的衣服,头戴狮帽,两道浓眉下的眼睛总是射出鹰隼一样的光。他的部落越扩越大,在不断的征战迁徙中,他们来到中原腹地一个叫屈家岭的地方。这里土地肥沃,最重要的是有一条河,河水温凉清澈,适合部落休养生息。

陶帛带领他的部族在屈家岭居住下来,并将这条赖以生息的河流取名为“青木档河”。他带领族人建造草屋,烧制陶器,制造弓箭,种植稻米,酿造酒酿,饲养猪牛羊鸡鸭鹅。日子慢慢变得闲适了下来。

陶帛的妻子名叫奢香,只有18岁,杏核眼鹅蛋脸,一头乌黑的长发似瀑布一般。她性情温和,善解人意,从不违逆丈夫的任何旨意。

由于以前陶帛总是南征北战,无暇顾及到她,现在有了空闲,他外出打猎时总会带上她。他骑一匹枣红色的骏马,外出打猎时,他将她放在马背上。每打中一头奔跑的鹿,她总是惊恐地闭上眼睛,不敢看那汩汩流出的鲜血。

青木档河静静地流淌。那一年的阳春三月,桃花开遍了屈家岭的山岭、河坡,陶帛的族人培育的油菜也开出了金灿灿的花朵,漫满山坡,金黄金黄的,美丽无比。

奢香近来觉得身子恹恹的,吃不下饭,特别闻不得油烟味儿。成天里只是想睡觉,闭目躺在陶帛为她特别搭建的草屋的草褥垫子上。

陶帛看着奢香恹恹的脸,焦躁无比,在奢香的草榻前走来走去,眉头紧锁。他命令手下人马上去将另一个部落最有名的巫医给请来,为奢香瞧病。

不多久,巫医被带到了。他先把了把脉,然后说:“族母有孕像,但这孕像不大同于往常,力道太大,怕是不祥。”

陶帛一听奢香有喜,根本没有听进后一句,忙奔到奢香跟前,捧着她的脸狂喜般地亲吻起来,一边大喊:“我陶帛也有今日啊!”

日子如青木档河的水一样如常流过,四季更迭。陶帛热烈期盼着奢香肚中的孩子尽早出世。然而,奢香的肚子倒是越来越大,却一点生产的迹象也没有。

在这段时间,其他一些地方有的部落也迅速成长起来。其中有一个九黎族的部落特别厉害,他们的部落首领叫蚩尤,特别勇猛,在征战时能幻化出兽身,如老虎、狮子等,但面相不改,常常让敌族吓得战马嘶嘶,不战而逃。他凭这一身本事收复了不少部落,如今正突破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而来。这对于已经统一长江流域的陶帛来说是个不小的威胁。

陶帛外临强敌,加紧了对部落所有男丁的训练,日日夜夜在青木档河边制造弓箭,磨快刀,养好战马,排兵布阵;女人们也一样,日日夜夜种植庄稼,汲水煮饭,喂好战马和牛羊,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抵御强敌。

在一个仲秋之夜,一轮明月悬挂在天边,陶帛视察训练了一天,累了,静静地躺在奢香草榻边睡着了。他梦见奢香巨大的肚子不见了,她在森林里像风一样轻盈地奔跑着,他骑着战马在森林里追着她,想追问她孩子哪里去了,可奢香却在一棵又一棵大树间飘来飘去。

突然,一个高大的男人出现了,他非常丑陋,盯着美丽的奢香,似乎要扑过去。陶帛想用箭射中他的心脏,无奈箭在箭筒,却怎么也拔不出来。他又看见那个丑陋的人身体瞬间变成了狮子模样。

正在这时,一个英俊的青年从树丛中闪出来,他是那样的年轻,那样的英俊。这时,那个人面狮身丑陋的家伙丢掉奢香,转身向年轻人奔去。

陶帛正沉浸在这可怖的梦中,突然,窗外火光冲天,哭喊震天,战马嘶嘶。陶帛被惊醒,知道大事不好了,他转过头望了望奢香,她正恬静地睡着。他不能让她和她肚中的孩子落入敌手。于是,他打了一个呼哨,那匹枣红色的战马跑到了床前。他将奢香慢慢抱起放到马背上,摸摸马鼻子,使劲一拍它的屁股,枣红马仰天嘶鸣,却不肯走。

陶帛已顾不得它了,他取下挂在墙上的弓箭,大步冲出屋子。外面,人仰马翻,他的族人们正在奋勇杀敌。他瞧见了那个站在河坡上的高大身影,那丑陋的面容正是他梦中所瞧见的,他想这个人就是蚩尤了吧。

陶帛的手伸向箭筒,一根离弦的箭一触即发了。可就在这时,他的眼前一黑,一股旋风天昏地暗,那个丑陋的人立马变得高大了起来,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狮子,将毛茸茸的手搭箭射向陶帛。

罪恶的箭射中了陶帛的胸膛,一股鲜红的血洒向了青木档河,刹那间,河水变得殷红。陶帛感到无比疲惫,慢慢地倒在了屈家岭。他缓慢地向战马方向望过去,只听见心爱的战马在狂啸和急促的马蹄声。

枣红马在看到主人倒下的那一刻,用撕心裂肺地长啸为主人送行。之后,它带着主人的遗愿,驮着奢香夫人朝森林方向奔去,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

美丽的屈家岭上的这个部落在一夜之间消失了,那些密密麻麻的草屋,那些桃树,那成片的油菜花,也都一起消失了。只留下了一个传说:一匹枣红色的战马驮着一个怀孕的女人在森林里产下了一名巨婴,是个男孩,他生下来就会开口说话,但说出的第一句话是“陶帛”,那是他的阿爸。他和他美丽的阿妈在森林里生活,食草露,穿树叶,射杀野兽。他的面容俊美,像极了他的阿爸陶帛。

18年后,那个兽身人面的蚩尤带领他的部下攻打黄河流域另一个强大起来的华夏部落,这个部落的首领叫黄帝。双方来来回回打仗无数次,实力相差不下,总是不分伯仲,不分胜负。

有一天,黄帝部落里出现了一位非常厉害的领队,一个勇猛的年轻人。他叫应龙,是部落里无数个女人们喜欢的英勇少年。

黄帝部落的人们都说,应龙就是陶帛的儿子。应龙的阿爸曾经统一过长江流域无数部落,在一个名叫屈家岭的地方生活过。

后来,应龙在黄帝与蚩尤的大战中屡见奇功,帮助黄帝打败了蚩尤,统一了华夏族各部。在后来禹治洪水时,应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因此他又成了禹的功臣。

这个美丽的传说表明,在新石器时代的汉水中游地区,我们的祖先就曾在这里生活。也就是说,我国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如果说这个传说不足为信的话,那么,屈家岭遗址的发现,则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明。

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屈家岭发现的石器多为磨制,器形有斧、铲、锛、凿、镰、箭头等,说明当时的工具制作水平已相当高超。屈家岭文化的石器分为早、晚两大时期,早期石器磨制一般比较粗糙;晚期磨光石器增加。

屈家岭文化各遗址发现的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扁平穿孔石铲和石镰,地处鄂西北山区的郧县一带,较多使用打制的凹腰或双肩石锄。

还有些地点也曾发现很少的磨制长方形穿孔石刀。收割工具极少,可能是因为水稻的收获方法与中原地区刈割粟穗的方法不同,只采取薅拔的方式的反映。

在当时,稻作农业是屈家岭文化主要经济形式,在建筑遗迹的红烧土中发现有稻壳印痕,经鉴定为人工栽培的粳稻。家畜以猪和狗为主。

新石器时代晚期,江汉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快,大体上与黄河流域齐头并进。不过,由于有更为广泛的植被和水域,采集和渔猎经济比黄河流域更为普遍与持久。

屈家岭文化陶器以手制为主,少量加以陶轮修整,烧成温度900度左右。器型有高圈足杯、三足杯、圈足碗、长颈圈足壶、折盘豆、盂、扁凿形足鼎、甑、釜、缸等,蛋壳彩陶杯、碗最富代表性。

陶器大部分素面,少量饰以弦纹、浅篮纹、刻画纹、镂孔等。由部分彩陶及彩绘陶,有黑、灰、褐等色彩,纹样以点、线状几何纹为主。

彩陶的绘制方法有特点,下笔有浓淡,不讲究线条,里外皆施彩。陶衣有红、白等色,施加陶衣后用黑色或赭色彩绘出带形纹、网格纹、圆点纹和弧三角纹。

另有较多的彩陶纺轮,其横截面有椭圆形、长条形等,纺轮上先施米黄色陶衣,然后彩绘出旋涡纹、平行线纹、同心圆纹、卵点纹和短弧线纹。

屈家岭文化的陶器圈足器发达,三足器较多,平底器较少,不见圜底器,器形有罐形鼎、高领罐、高圈足杯、薄胎杯、壶形器等。

在居住条件方面,屈家岭文化出现了大型分间房屋建筑。这种建筑一般呈长方形,里面隔成几间,有的呈里外套间式,有的各间分别开门通向户外。地面用红烧土或黄沙土铺垫,以便隔潮,表面再涂上白灰面或细泥,并用火加以烘烤使之坚硬。大的长14米、宽5米,室内面积达70平方米。

在建房过程中,有时还把整条猪、狗埋在房基下作为奠基牺牲。

屈家岭文化的墓葬形制以竖穴土坑墓为主。成人墓多集中于氏族公共墓地,多单人仰身直肢葬,有拔掉上侧门齿的现象。小孩墓多圆形土坑瓮棺葬,葬具通常是在一个陶碗上对扣一个陶盆或用两个陶碗对扣。

屈家岭文化遗址范围很广,主要有京山屈家岭遗址、荆州阴湘城遗址、石首走马岭遗址、钟祥六合遗址、天门邓家湾、谭家岭和肖家屋脊遗址等。这些遗址,同样表明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生活在汉水中游地区。

[旁注]

京山 地处湖北省中部,大洪山南麓,江汉平原北端,因县城东有京源山而得名。4000多年前的屈家岭文化、苏家垄文化和1900多年前的绿林文化世代流传于汉江中游地区,成为我国古老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中的屈家岭文化,是长江中游第一个被命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体系。

巫医 在我国古代,巫与医是同源的。最早的时候,巫医是一个具有两重身份的人,既能交通鬼神,又兼及医药,是比一般巫师更专门于医药的人物。巫医对那些信奉它的部落来说更有着深厚的基础,被推崇的繁复步骤。

蚩尤 我国神话传说中的部落首领,以在“涿鹿之战”中与黄帝交战而闻名。蚩尤在战争中显示的威力,使其成为战争的同义词,尊之者以为战神。蚩尤也是苗族相传的远祖之一,其活动年代大致与华夏族首领炎帝和黄帝同时。

应龙 在我国古代传说中,应龙在“涿鹿之战”中曾助轩辕黄帝,与蚩尤作战,杀蚩尤于凶犁之谷;亦曾助禹治洪,以龙尾划地成河以引导洪水入海。外型被描述为带翼的龙;同时也被认为是掌管雨水的神祇。

豆 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名,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豆作为礼器常,常常与鼎、壶配套使用,从而构成了一套原始礼器的基本组合,成为随葬用的主要器类。

弦纹 我国古代陶器纹饰,是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是作为界栏出现的。纹样是刻画出的单一的或若干道平行的线条,排列在器物的颈、肩、腹、胫等部位。有时弦纹与其他纹饰配合使用。

[阅读链接]

屈家岭遗址于1954年修建石龙水库干渠发现后,1955年及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北省文物工作队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石器和陶器。中国科学院为此出了专著《京山屈家岭》。

关于屈家岭文化的来源,一种意见认为,屈家岭文化与大溪文化在部分地区互相重合,有明确的地层叠压关系,陶器有承袭、演变的因素,因而是直接继承大溪文化发展来的。另一种意见认为,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属于不同的文化系统,湖北黄冈螺蛳山遗址为代表的一类遗存,应是探索屈家岭文化渊源的线索。有的更进一步提出,由螺蛳山遗存直接演变为典型屈家岭文化,而大溪文化则发展成具有地区特征的屈家岭文化。这一问题有待于通过积累更多资料和深入研究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