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文化交融的汉水民俗

千百年来,随着南来北往先民迁移汉水流域,也带来了各地风俗民情,并在此落地生根。汉水民俗是一种典型的南北交融的民俗文化表现,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是汉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水民俗文化深受各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与汉水文化的大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社会动荡、地域环境和战乱等原因,汉水两岸容纳了大量的移民,因此汉水民俗也就融会了多地区的民俗文化,具有了地缘性和包容性特征,呈现出南北荟萃、东西交融的地方色彩。

汉水民俗的内涵相当丰富,包括民间流行的各种信仰观念和风俗习惯,诸如饮食、服饰、居住习俗、婚姻、丧葬、祭祀习俗、家规乡约、节庆礼仪、人际交往、信仰禁忌习俗等。并融入于生产、生活、节令、社会、道德、心理与语言等因素,成为一种特殊的、大众化的文化形态。

民俗作为民间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在其流传、演变的过程中,不仅有横向的消融渗透,也有纵向的沿袭传承。汉水流域作为较早文明开化的区域,有着甚为丰厚的文化积淀,许多传统风俗习惯都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

汉水流域是原始先民早期的主要活动地区之一,至少在距今7000年前,原始先民已在这里创造出了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上古文明,发现的上古器物兼有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石器文化的许多元素。

汉水中游的荆楚地区,不仅在地域上处于我国南北结合的部位,在文化上也充当着南北文化交流的中介。五月端午节吃粽子,这是南北都有的习俗。汉水两岸,盛产稻谷,荆楚地区很早就有了裹饭祭水神的习俗。

汉水人吃粽子有南北之分。汉水土著人吃粽子是不要馅的;而南方人吃粽子要荤馅,以豆沙、枣泥、火腿、成肉油脂为好;北方人的粽子则是素馅,以小枣、果脯馅为佳。

南北粽子,风味各异。在汉水中心荆楚一带,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的粽子真乃五花八门,什么馅什么味道的粽子都能吃到,这就是南北文化交融的典型代表。

汉水龙舟竞渡是典型的汉水流域民俗。共饮一江水的两岸人民,盛行端午节时举行“龙舟竞渡”的活动,这与楚人纪念屈原的习俗有关。

龙舟竞渡也有南北融合的体现:迁居于此的南方人以热闹、主动的姿态,讲究欢快热闹;而同住一地的北方人则是静态、被动的,意在避忌邪恶。这一静一动,体现了南北民众的文化性格与精神态度。汉水流域的包容性,让竞渡活动欢乐与避忌兼之,大大丰富了竞渡习俗的内涵。

在汉水流域,船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工具,靠它渔猎而食,运输代步。《吴越春秋》中形容吴越之人“以船为家,以辑为马”。《春秋大事表》则说吴人“不能一日而废舟楫之用”。船在汉水流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于是,有关水和船的谚语和习俗便应运而生。

船工、农耕者势单力薄,自给自足,彼此隔离,同外界缺乏沟通,便有了谚语“各扯各的帆,各行各的船”之说;汉水人普遍以安分守己为美德,注重谦卑的德行修养,崇尚中庸。

同时,船在人们心目中还充当了息事宁人的载体,又有了谚语“和好一个人一条船,得罪一个人一堵墙”、“帮人帮到底,渡船渡到岸”等。这些谚语所表现的,实际上就是一种极有特色的汉水习俗,一种宽容、平和的良好心态。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是汉水风俗的真实写照。汉水谚语作为各民族融合的口承文化形式,记录了各地方风土人情,汇聚了久远传承下来的社会生活中的伦常法度、信仰观念等,汉水谚语所反映的民俗事象,构成了不同民族社会形态的独特类型。它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经验的总结,言简而意丰,极有研究价值。

汉水流域还有一种十分独特的现象,人们对于畏惧的事物,往往不是简单排斥或仇视,相反要与之亲近。譬如,人们恐惧洪水,反要舞龙;人们厌恶老鼠,却把老鼠的婚事印在画上;人们怕老虎,竟将虎帽虎鞋穿戴在孩儿身上。这样一来,人们就与自己畏惧的事物美好地融为了一体。其实,流淌在这条流域里的许多民风民俗,都包含着畏惧与亲近的融合。

秦汉以来,儒家文化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及外来的佛教文化此消彼长,最终相互融合。在这种大背景下,汉水民俗文化的发展演变,也深受儒、释、道文化的复杂影响。

佛教宣扬的“轮回转世”观念,强烈地冲击了汉水流域传统的灵魂观念。“轮回”说以为,人死是必然的,但神魂不灭。佛教主张薄葬,随着佛教的世俗化,佛教倡导的薄葬观念开始融入,并成为我国民间丧葬习俗中一个重要的组成方式。

以船为重要生活工具的汉水民众,在人死后,以船为棺或埋入地下,或放置在陡立的岩壁洞穴中,其船型葬具成为悬棺。还有汉水中游的“寄死窑”丧葬,让老人自然在洞穴里等死,这些都有着佛家薄葬观念的影响,反映了一种融合后民俗的变化。

在平常习俗上,如襄阳的面条,带有中原西北的风格,却是武汉热干面的制作方法。提前一天将面条煮好,油淋过摊开晾凉,第二天一大早叫卖。

第二天早晨天一亮,街巷路口到处都是支锅卖面的。炉灶是大油桶改造的,烧的尽是煤火,炉膛口还加上个小鼓风机,呼呼作响,热气腾腾。早上醒来的吃客们,揉着眼,冲着伙计一声吆喝:“来碗面!”吃完之后,襄樊的天也已经大亮了。

历史遗物是历史的框架,民俗是历史的灵魂。从某种意义上讲,汉水民俗是凝聚了多个民族的粘合剂。因此,凡是有利于生产、生活、身心健康和文化发展的物质民俗和精神民俗,才能够很好地保留和继承,并更好地展示我国汉水流域的风土人情,也增强了多民族的凝聚力。

[旁注]

节令 即节气时令,指某个节气的气候和物候。我国古人将24个节气用音韵组成4句口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在各地方,会把一部分的节令当作节日来过,也会因为民族差异把不同的节令当作节日来过。

端午节 我国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称端阳节,又名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节、蒲节。它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

中庸 即是执中之意,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中庸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

悬棺 我国南方古代葬式之一,属崖葬中的一种。在悬崖上凿数孔钉以木桩,将棺木置其上;或将棺木一头置于崖穴中,另一头架于绝壁所钉木桩上。人在崖下可见棺木。悬棺葬工程艰险,耗资大,古代主要在贵族中盛行。

[阅读链接]

文化的功能是满足个人的心理和生理需要。人类社会生活及为其服务的文化,也是一个有机系统。民俗作为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就是延续生命,要使生命活得长久,因此要进行有益的民俗事项活动。民俗信仰这种直接的功利性,是它区别于一般宗教信仰的根本特征之一。

民众创造了民俗,民俗服务了民众。汉水流域南北民俗交融的本质特点是实用性原则。汉水民俗服务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给汉水人们以指导。人们依赖民俗开展生产,繁衍后代,寻求精神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