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张仲景在汉水创医典

张仲景于150年正月十八出生在汉水流域南阳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张宗汉曾在朝为官。由于家庭条件的特殊,张仲景从小就接触了许多典籍,他从史书上看到了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后,对扁鹊产生了敬佩之情,从此发誓成为扁鹊那样的名医。

张仲景由于从小嗜好医学,10岁时就已读了许多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太学名士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

张仲景的宗族中有个叔父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张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尽得其传。

张仲景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术提高很快,同时搜集了许多治病的验方,成为一方有名的良医。

张仲景尽管医术高明,远近闻名,但他遵照其叔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教诲,除了勤学实践过去医学著作外,只要听到哪里有名医,有治病的好方子,就去拜师,就去寻求。

当时南阳有一个名医叫沈槐,已经70多岁了,但无子女,后继无人,没法将医术传给子孙,慢慢愁成病了。他的病谁也看不好,病越来越重。张仲景知道后,给他开了一个药方,用五谷杂粮各一斤,搓成团,外用朱砂涂上,叫他一顿吃完。

沈槐看了药方,觉得很好笑,叫家人按方做好药丸,挂在屋檐下,逢人就指着药丸取笑张仲景,天天如此,但不知不觉间病就好了。沈槐这才恍然大悟,对张仲景又佩服,又惭愧。

张仲景去拜望沈槐时说:“我们做郎中就是为百姓造福,先生无子女,我们这些年轻人不都是先生子女吗?何愁后继无人?”

沈槐听了,感到很有道理,把自己的医术全部传授给了张仲景和其他年轻郎中。

张仲景有一个好友叫宁远,有一天去张仲景家玩,闲谈间张仲景看了宁远的气色,又为他把脉,说他患了消渴之症,现尚初发,3个月之后,头痛不眠,尿的次数增加;6个月后,饥渴难忍,小便浓稠;12个月之后,背生疽疮而死。于是开了一个药方给宁远。

宁远回家后,认为仲景故弄玄虚,将药方撕碎扔掉。6个月后,他的病程确如张仲景所说,才急忙去找张仲景。但张仲景说,已经晚了,准备后事吧。

宁远想,反正6个月后难免一死,不如现在去游山玩水。一年后,宁远回来去拜访张仲景,张仲景一见,十分惊奇,认为他一定遇见神人了。宁远将他游山玩水到了茅山,在清玄观当童仆,老道给他治病等事告诉了张仲景。张仲景听完后深感山外有山,于是离开家乡,奔赴茅山求师。

汉灵帝时,张仲景由于勤奋好学,博采众方,医术超群,加之为人诚恳,不分贫贱,有求必应,因此南阳老百姓推举他为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张仲景为拯救百姓,常常是在公堂上,边断官司边行医,忙里偷闲给穷苦百姓切脉开方,分文不收。他常在自己的名字前冠以“坐堂医生”4个字。这就是后世中医常以“某某堂”的由来,并将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统称为“坐堂医生”。

张仲景在长沙太守任内,仍深入民间,留心各种疾病,搜集民间方剂,召见各地名医,商讨医学,不断丰富自己的医学知识。

自196年起,全国爆发瘟疫,10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张仲景有感于时疾害人,就辞去了太守职务,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

经过10多年的努力,张仲景终于撰成《伤寒杂病论》一书,计16卷。这部医书熔理、法、方、药于一炉,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学思想体系,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制定了22篇、397法,立113方。从这些记载的内容可以知道,当时他已能正确使用解热药、导泻药、利尿药、催吐药、镇静药、兴奋药、健胃药、截疟药、止痢药等,其中极大多数方药,已由后世科学证实它的疗效可靠。

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通过八纲辨证和六经论治,采用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疗方法。这些都是按照扶正祛邪的原则而制定的。

此外,张仲景还提出“舍脉从证,舍证从脉”的灵活辨证方法,在讨论治疗中要根据病情的标本缓急,运用先表后里、先里后表以及表里兼治的方法,并对治疗的禁忌,以及针灸综合疗法,都有所论述。

张仲景所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张仲景是冬至这天寿终的,又是冬至这天开张舍“祛寒娇耳汤”的,为了纪念这一天,每年冬至,汉水流域的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吃。南阳就有“冬至吃了饺子不冻耳朵”之说。

张仲景之墓坐落在汉水中游的南阳城东温凉河畔。其墓原为砖石结构,上建墓亭。墓旁立有330年“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碑。院内建有“医圣祠”,分正殿、配殿、内经楼、灵枢阁、素问馆、医圣井、梅花轩、医林会馆等。

长沙历代都建有张仲景祠,以示对这位“医圣”的追念敬仰之情。据长沙地方志记载,直到清嘉庆年间,长沙还“建祠于贤良词西,祀之。”后改名仲景堂。

[旁注]

太学 我国古代的一种大学。大学在夏为东序,在殷为右学,在周有东胶,而周朝又曾设五大学:东为东序,西为瞽宗,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中为辟雍。到了汉代,在京师设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太学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

五谷 古代所指的5种谷物,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孝廉 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中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的意思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根据儒家的思想,强调为人立身以孝为本,任官从政以廉为方,因此,察举孝廉被确定为选拔人才的最重要的科目,成为汉代察举制度最有代表性的典型科目。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清时期对举人的雅称。

八纲辨证 根据四诊取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以探求疾病的性质、病变部位、病势的轻重、机体反应的强弱、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等情况,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是中医辨证的基础方法,各种辨证的总纳。

[阅读链接]

东汉时期,巫术盛行,巫婆和妖道乘势兴起,坑害百姓,骗取钱财。张仲景对这些巫医、妖道非常痛恨。有一次,张仲景遇见一个病妇,她的家属听信巫婆的欺骗,以为这是“鬼怪缠身”,要请巫婆为她“驱邪”。张仲景了解了有关情况后对病人家属说:“她这是‘热血入室’,是受了较大刺激造成的。她的病完全可以治好。真正的鬼怪是那些可恶的巫婆。”在征得病人家属同意后,他研究了治疗方法,为病人扎了几针。

几天后,那妇女的病慢慢好起来,疑鬼疑神的症状也消失了。从此,一些穷人生了病,便不再相信巫医的鬼话,而是找张仲景治病。张仲景解救了许多穷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