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鞠躬尽瘁光复汉室

181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诸葛亮出生汉水之滨的南阳。由于父亲诸葛圭早逝,诸葛亮与其弟诸葛均便由叔父诸葛玄抚养。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和弟弟在南阳隐居,晴耕雨读。

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的自评多不以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韬相信他的才干。

诸葛亮与当时的荆州名士黄承彦有结交。据说黄承彦的女儿相貌丑陋,嫁给诸葛亮后,乡里人就用“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一语来调侃这件事。

事实上,汉水中上游南北文化的交汇与融通,为诸葛亮的成长成才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和优越的人文环境。诸葛亮出自齐鲁大地的儒学世家,他在襄阳城西20里的隆中隐居待时之际,也受到了以汉水流域为代表的南方儒道文化的影响。

在当时,汉水中游重镇襄樊,是南北通衢的咽喉要地。南北文化在襄樊融汇的痕迹最为明显。北方重武,南方尚文,而襄樊文武兼备。“襄阳石城,疆场之地”;“衣冠之绪,相尚经籍”。

这一时期的襄樊,不仅是汉水流域的文化中心,而且是南北方之间的全国文化中心。以荆州官学为核心,聚集在襄阳的南北各地的著名学者,形成了以宋忠、司马徽为中心的,承前启后的荆州学派。荆州学派上承两汉经学,下启魏晋玄学,地位独特,影响深远。

在学风上,他们冲破汉末繁琐经学的束缚,确立了古文经学的地位,简明务实,崇尚功用;在学理上,针对两汉经学不切实用的缺失和弊病,复兴以黄老为主体的名理之学,“循名责实”,品鉴人物,选择人才;在经典上,重视《易经》、《太玄》、《老子》,对汉儒惟重章句训诂,忽视根本大义的偏向颇有纠正,开启一代学术新风,为以《老子》、《庄子》、《周易》作精典的玄学的萌动奠定了基础。

荆州学派是南北文化融合的结晶,诸葛亮正是该学派培育出来的一代精英。而诸葛亮身上体现出来的儒道双修,名法兼用,学综百家,经世致用的思想,只有在汉水流域这个南北文化大熔炉里才能锻造出来。

207年,27岁的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他在《隆中对策》中明确提出了“跨有荆益”、鼎足而立的战略目标。而这一战略的孕育产生,非常明显地继承了刘邦崛起汉中、刘秀兴起南阳的成功经验。正如诸葛亮所言: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219年,在诸葛亮等人的辅佐下,刘备击败曹操,据有汉中,达到了其一生事业的巅峰。于是,诸葛亮、马超等人上表汉帝,拥戴刘备为“汉中王”。

220年,诸葛亮、许靖等人上书拥戴刘备称帝时说:

襄阳男子张嘉、王休献玉玺,玺潜汉水,伏于渊泉,晖景烛耀,灵光天。夫汉者,高祖本所起定天下之国号也,大王袭先帝轨迹,亦兴于汉中也。

诸葛亮在汉水流域活动之时,不仅是他的人生转折点,而且也是汉水流域战略地位的重要转折时期,二者相互激荡,引导着天下三分的历史进程:

诸葛亮17岁时率家人在隆山之中筑庐躬耕,苦读交友,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是诸葛亮人生的转折点;

10年之后,27岁的诸葛亮已具“逸群之才”,“英霸之器”,毅然出山,襄助刘备,这是诸葛亮及三国历史的转折点;

又是10年之后,37岁的诸葛亮运粮调兵,全力支持刘备争夺汉中,刘备称王,鼎立势成,这是三分天下最终形成的标志性事件,诸葛亮完成了由一介书生走向政治家的历程;

又过了10年,47岁的诸葛亮南抚夷越,七擒孟获,解除后患,治理内政,积蓄力量,驻兵汉中,出师北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天下三分走向天下一统的标志性事件,诸葛亮完成了由政治家走向军事家、外交家、思想家的历程。

由此可见,诸葛亮生命历程中最关键、最重要、最辉煌的篇章,是在汉水流域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书写的;三国历史由天下大乱到天下三分,再到天下一统过程中,最动情、最智慧、最悲壮的场面,也是由诸葛亮与刘备等人在汉水流域完成的。

[旁注]

管仲(公元前719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经济学家、改革家,法家人物。他在齐国大兴改革,富国强兵,重视商业。被誉为“圣人之师”和“华夏文明的保护者”。

《周易》亦称《易经》,简称《易》,相传由周文王姬昌推演先天八卦而成。此书以六十四卦的形式表征普遍存在的双边关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并附以卦爻辞作简要说明。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华人民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马超(176年~222年)字孟起,东汉末年群雄之一,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起初在其父马腾帐下为将,先后参与破苏氏坞、与韩遂相攻击、破郭援等战役。归降刘备后,刘备拜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封斄乡侯。

刘备(161年~223年)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人,是汉室宗亲,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后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

[阅读链接]

东汉末年,汉水流域襄樊、南阳、汉中,不仅是汉末三国时期的文化重镇、人才中心、宗教盛地,而且是诸葛亮文化产生发展和辉煌鼎盛的摇篮。

诸葛亮文化是汉水流域独特、丰富的文化现象。诸葛亮的故事不仅成为古代诗文、小说的重要题材,也是后世戏曲、说唱以及美术作品的重要题材,其中以历代咏怀诸葛亮的诗歌作品数量最多。这些诗歌作者在诸葛亮身上找到了人格的共鸣和精神的寄托,他们比其他人更走近诸葛亮,更了解诸葛亮,更敬仰诸葛亮,而诸葛亮在汉水流域的大喜大悲,更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写出了穿越时空、流传千古的不朽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