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传孝文化的汉水丧歌

汉水重镇孝感之所以称为孝感,是与“孝”分不开的。南北朝时期,因此地“孝子昌盛”,遂置县名“孝昌”。五代时期,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因孝昌县名之“昌”字犯了其祖父李国昌名讳,遂根据此地历史上的孝子故事,将孝昌县改为孝感县,是为“孝感”得名之始。

孝感历史上第一个跟孝感有关的,是“卖身葬父,孝感天庭”的汉孝子董永。董永事迹在诸如《搜神记》、《灵芝篇》、《法苑珠林》、《太平御览》等古籍以及一些地方志中均有记载。这位淳朴而憨厚的农夫和美丽的七仙女仙人合婚的故事被编成楚剧、川戏、黄梅戏,可谓家喻户晓,以至后人以“董永故里”作为孝感的代称。

董永稍后,古泽云梦有个年轻人黄香,汉安帝时官至尚书令,颇有政。他为其老父“扇枕温衾”家喻户晓。有诗云:

冬月温食暖,炎天扇枕凉。

儿童知子职,知古一黄香。

在黄香之外,还有个叫董黯的孝子,他是东汉浙江句章人。因董黯侍母至孝,汉和帝旌表其孝行,诏拜郎中,董黯不久便徙居孝昌,直至去世。

三国时期,家在孝昌周巷镇的哭竹港的孟宗,其母因病想吃笋。而当时正值隆冬,万物收藏,孟宗于是急得哭将起来,正在嘤嘤之际,竹笋破土而出。于是“孟宗哭竹冬生笋”的故事便因此传播开来。

除董黯之外,董永、黄香、孟宗这3位人间至孝均被名列到古代第一部孝子集《二十四孝》中。历史上24位孝子中有3位出自孝感,可见“孝文化”之于孝感的确情有独钟。

孝感注重孝道、道德至上的精神,使汉水流域孝子辈出、孝风浓重,并极富传统伦理性和世俗持久性。

在汉水孝文化中,还有与丧俗连在一起的丧歌。丧歌被命名为唱孝歌、打孝鼓、坐夜、打丧鼓、伴亡、伴丧、伴灵、跳丧等。在汉水流域中游的竹山、竹溪、神农架和房县一带,丧歌则被称为闹夜、打代尸、打鼓闹夜、打鼓闹祖。在这种时刻,人们总是一人击鼓,众人绕棺而跳,随口作歌,绕棺歌唱。

“丧歌无丝竹”、“击鼓而歌”、“伐鼓以祭祀”是汉水丧歌演唱的固有形式,因而丧歌在许多地方和许多场合都不称为丧歌而被称为丧鼓,在汉水流域的许多地方干脆就被简称为“丧”,所以又有把丧歌演唱叫做“哭丧、闹丧、跳丧、转丧、坐丧”的说法。

汉水流域丧歌的门类繁杂多样,从歌词内容上看,汉水流域丧歌主要可以分为历史词、小说词、劝丧词、传说词、即兴词和借用词等6种。

历史词主要取材于《三字经》、《纲鉴》等,代表作有《大摆朝》、《三字经配古人》等。

小说词内容主要取材于中国古代小说,词本内容完整,故事性强,一般作为正场调,如《黑暗传》、《三国志》、《封神》、《岳飞传》等。

劝丧词又名悼亡词,是对死者赞颂和追悼的内容,由死者家属陈述其一生经历,山歌师创作歌词,民间流行的有《劝孝子歌》、《劝亡十杯酒》、《哭七七》等。

传说词主要取材于民间传说,比较有影响的本子有《天仙配》、《二度梅》、《秦香莲》、《梁祝姻缘》等,《梁祝姻缘》和《二度梅》也是正场词。

即兴词是歌师临场即兴演唱的丧歌,但不全是临场发挥,而是根据一定的脚本即兴拼凑起来的,民间可见的有《丁头子》、《乱纱网》等;借用词是用民间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说唱脚本来作丧歌唱本,如《四下河南》、《二十四孝》、《孟姜女哭长城》、《小寡妇闹五更》等。

从表现形式上看,根据丧歌的演变历程、演唱方式和参与人数的多寡,可以把汉水流域丧歌归纳为跳丧鼓、转丧鼓、赶丧鼓和坐丧鼓4类。

跳丧鼓是最先出现的。跳丧鼓由歌师傅一人击鼓歌唱,另有两人帮唱,众人接腔合唱。他们时而在棺木前边跳边唱,时而围着棺木又唱又跳,进退有步,擦背穿行,合着鼓乐歌声而舞。

稍晚于跳丧鼓出现的是转丧鼓。转丧鼓由死者的亲属、晚辈背着鼓,歌手三人,一人打鼓领唱,一人打大锣,一人打马锣,绕着死者的陵寝或棺木边走边唱,一领众和。

赶丧鼓是由一批批从歌场外赶来的歌手进行互相抢唱和竞唱,俗称“赶鼓”,又称“赛丧鼓”。有时参与的人数过多,孝家便在室外搭起高台,故又有“高台丧鼓”之称。

坐丧鼓一般由歌师傅或锣鼓手坐着击鼓领唱,其他人和唱,时有小的舞蹈动作,歌场一般设在孝家中堂。

此外,从感情色彩和语言风格上,又可以把汉水流域丧歌归纳为“悲腔”和“谐腔”两种。从声调上可以把汉水流域丧歌归纳为“高腔”和“平腔”两种。从击节和过门上,可以把汉水流域丧歌归纳为“鞭丧鼓”和“锣鼓击鼓”两种。

汉水丧歌是汉水孝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汉水流域普遍的习俗,其中蕴涵着丰富而典范的孝文化和伦理习俗文化等我国文化的核心内核。

[旁注]

李存勖(885年~926年)本姓朱邪氏,小名“亚子”,山西应县人,唐末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的长子。李存勖实现了对我国北方的大部统一,是五代时期后唐政权的建立者。他以勇猛闻名,也洞晓音律,能度曲,《尊前集》载其词4首。

《二十四孝》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故事编成,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24个孝子是:虞舜、汉文帝、曾参、闵损、仲由、董永、郯子、江革、陆绩、唐夫人、吴猛、王祥、郭巨、杨香、朱寿昌、庾黔娄、老莱子、蔡顺、黄香、姜诗、王裒、丁兰、孟宗、黄庭坚。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被称为“三百千”,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三字经》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

丧歌 我国民间传统丧葬礼仪活动中传唱的风俗歌曲。亦称葬歌、夜歌、孝歌、挽歌、哀歌、丧鼓等。丧歌一般只在老年人和中年人去世后的丧葬礼俗活动中演唱。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领唱与帮腔等。因适应丧葬礼仪中“守灵”、“送葬”、“入葬”等仪式程序,又有坐唱、走唱和跳唱等形式。

[阅读链接]

汉水流域丧歌起源于何时,目前有多大遗存?民间歌谣唱本《黑暗传》中有一个夸张的答复:“歌书有三千七百本,歌有十万有余零……起初年间歌出世,起初年间歌出生。歌是前朝古人作,代代相传到如今。”汉水流域丧歌发展演变的历史着实悠久,而据粗略调查统计,散落在民间的歌本至少也在200种以上。

作为一种地域性的民间文化现象,历经数千年历史沧桑,汉水流域丧歌没有被正统文化所吞没,依然传承不息。它能够具有如此顽强的延续力和生命力,除了自身特征所致外,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它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具有直接强大的现实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