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在汉水习书成大家

米芾,字元章。祖籍太原,定居汉水之滨襄阳,人称“米襄阳”。宋徽宗时,米芾被召为书画博士,曾任礼部员外郎。

米芾在襄阳生活多年,是滔滔汉水养育了他,千百年来,在汉水流域广泛流传着他的故事。

传说他在做州官时,见一怪石,形状奇特,大喜道:“此足以当吾拜!”随即整理衣冠,拜之再三,并呼之为兄。于是,被传名为“米颠”。

米芾好石,是与汉水美石有渊源的,他年轻时生活的荆山在远古是海洋,后来经火山爆发隆起,后世的南漳鳄以及大量珊瑚、螺、蚌化石足以证明。

荆山的高坡野洼到处都是顽石。被周武王姬发分封在荆山的楚子,就在这石缝里披星戴月披荆斩棘,终于变汉界为楚河,开拓出了一个汉水两岸极度繁荣的局面。

春秋时期的卞和是一位目击石穿的辨石高手,偶然得着那块“荆山璞”,忍着两度屈辱,三次献璞,终使“和氏璧”得以显世,成就了首件超级国宝。

到了宋代,人们把汉江穿心石的卵形,比喻成佩珠,将穿心的孔洞赋予阴阳之意,在每年正月二十一,也就是传说汉水神女出现的那天,襄阳妇女倾城出游,纷纷来到解佩渚寻找穿心石,然后用红丝线系在腰间,作为吉祥物,祈求多子多福。“穿天节”这一襄阳的民俗节延续千年。

“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汉水色比鸭绿,岘山叠翠,使得米芾自小就有了诸多心灵感受,并从故乡的自然风物中汲取灵秀。

“襄阳野老渔竿客,不爱纷华爱泉石”。荡漾在汉水中的“米家书画船”是与江石为伍的,米芾爱书画,水墨石就是米点山水的源头;米芾爱书,文字石就是神帖儿;米芾有洁癖,水石正好与他做伴儿;米芾不拘一格,丑石就是他喜爱的古怪精灵。

米芾深深地喜爱着汉江石,他的石迹也涉遍了汉江两岸。当时的赏石文化非常兴盛,既有宋徽宗“花石纲”的影响,又受襄阳“穿天节”的渲染,米芾又是悟性极高的洒脱人,他那一股“颠”劲,其实是将奇石与书画艺术通接之际,从心底涌出的极度愉悦之状。他朝服在身,却先拜奇石后拜堂官的笑谈,又是他领悟出石头比封建官场干净之后的率性之举。

米芾是一位既尊重传统而又标新立异的书画大家。其画“山水人物、自名一家”,所创“米家云山”,为史家所称道。

《苕溪诗》是米芾行书的重要代表作品,它是以米芾游苕溪时的诗作书写,风格最近《兰亭序》,富于变化,挥洒自如,形成了米芾独特的风格。《蜀素帖》是传世米帖中惟一书写在丝织物上的行书作品,其笔法清健,结构潇洒,有东晋书法家、诗人王献之的笔意。

米芾处在一个文人画的成熟时代,其绘画题材十分广泛,人物、山水、松石、梅、兰、竹、菊无所不画;米芾在山水画上成就最大,但他不喜欢危峰高耸、层峦叠嶂的北方山水,更欣赏的是汉江水乡瞬息万变的“烟云雾景”,“天真平淡”,“不装巧趣”的风貌。

米芾自著的《画史》记录了他收藏、品鉴古画以及自己对绘画的偏好、审美情趣、创作心得等。

米芾学书常能择优舍弊,食古而化,不为前人成法所束缚。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独辟蹊径“始自成家”。在继承传统书艺的同时,又能有所创新,变通古今,为其书风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其书法淋漓痛快,隽雅奇变,晚年书艺更达到炉火纯青之境。

米芾的书法对后世影响极大,由于宋王朝的影响,元时对宋书法推崇备至,单从书法上来说,元时对“宋四家”书法艺术推崇备至,出现了不少研究团体;而米芾对于前人用笔、细字、气韵理解颇深,融会贯通,故米书一度盛行,才有了元铸宋钱之例。

如元代钱文“大观通宝”,文字为米芾书写,仿宋徽宗“瘦金体”,与北宋“大观通宝”书体明显不同,没有了瘦金书“铁划银钩”的韵致。其中,“觀”字的草头中断,左下少一点划,为“省观”的写法。此钱确有宋元风格,钱文也颇有些米书的韵味。

由于此钱属于临时行用的地方铸币,在铸造技术上自然不及宋徽宗“大观通宝”来得精整了。但因这种俗称“米书大观”的金元时期铸币传世极稀,又因其特殊性质,自然也深受古钱收藏家的钟爱。

米芾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大家”。他在汉水留下的传世名迹颇多,尤其是位于樊城江边的米公祠,隔汉水与襄阳小北门相望。米公祠始建于元代,明末毁于战火,后世全部建筑系清康熙至雍正年间重建。清光绪年间,襄阳人文渊阁大学士单懋谦为祠宇门额题“米公祠”。

米公祠殿堂里,珍藏陈列有米芾及“宋四家”大量的墨迹和石刻。拜殿、宝晋斋内悬挂的匾额、楹联琳琅满目,“颠不可及”、“妙不得笔”、“与孟鹿门号两襄阳书传千古,共苏黄蔡称四巨子颠压三人”等题词,是后人对米芾书法及人格的高度评价。

历代以来,米芾受到我国赏石界的关注,不仅是因为他提出了“皱透漏瘦”经典赏石理论,也不仅因为他的赏石书法“研山铭”以及“米芾拜石图”历代受重,主要是赞叹他石格通人格的悟性,赏石赏出艺术真谛的心境。尊米芾为石圣,就是传承米芾的文雅高风。

汉水文化作为一种独具特质的地域文化和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具有奋发图强、开辟创新的精神。米芾在汉水拜石赏石、研习书画,丰富了汉水文化底蕴。

[旁注]

宋徽宗(1082年~1135年)赵佶,河北琢县人,北宋第八代皇帝,也是著名的书画家。他的书与画均可彪炳史册,其书首创“瘦金书”体;其画尤好花鸟,并自成“院体”,充满盎然富贵之气。赵佶倡导文艺,使承继五代旧制的“翰林图画院”又营运了一百多年。

花石纲 我国历史上专运送奇花异石以满足皇帝喜好的特殊运输交通名称。在宋徽宗时,“纲”意指一个运输团队,往往是10艘船称一“纲”;当时指挥花石纲的有杭州“造作局”,苏州“应奉局”等,奉皇上之命对东南地区的珍奇文物进行收集。

《兰亭序》即《兰亭集序》,又名《禊帖》、《临河序》、《兰亭宴集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所作,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兰亭序》共计324字,凡是重复的字都各不相同,其中21个“之”字,各具风韵,皆无雷同。通篇语言流畅,不勉强藻饰、通俗自然,结合骈句、骈散,堪称历代名篇。

蔡襄(1012年~1067年)字君谟,北宋政治家、书法家、茶学专家,“宋四家”之一。其书法以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蔡襄传世墨迹有《自书诗帖》、《谢赐御书诗》墨迹多种,碑刻有《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及鼓山灵源洞楷书“忘归石”、“国师岩”等珍品。

[阅读链接]

米芾喜爱砚台至深,为了一台砚,即使在皇帝面前也不顾大雅。有一次,宋徽宗让米芾以两韵诗草书御屏,实际上也想见识一下米芾的书法,因为宋徽宗也是一个大书法家,他创造的“瘦金体”也是很有名气的。米芾笔走龙蛇,从上而下其直如线,宋徽宗看后觉得果然名不虚传,大加赞赏。米芾看到皇上高兴,随即将皇上心爱的砚台装入怀中,墨汁四处飞溅,并告皇帝:“此砚臣已用过,皇上不能再用,请您就赐予我吧?”皇帝看他如此喜爱此砚,又爱惜其书法,不觉大笑,将砚赐之。

米芾爱砚之深,将砚比做自己的头,抱着所爱之砚曾共眠数日。他爱砚不仅仅是为了赏砚,而是不断地加以研究,他对各种砚台的产地、色泽、细润、工艺都作了论述,并著有《砚史》一书,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