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发迹南阳一统天下

那是西汉末年,西汉皇帝刘询的儿子刘钦在济阳县,也就是后来的河南兰考作县令。此时,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刘縯,还有一个收养儿子叫刘仲。

公元前5年1月15日夜里,刘钦妻子将要生产了,但此时正值严冬,大雪封门,天气十分寒冷。在济阳县庄寨镇有一座曾经接待皇帝用的行宫,自从汉武帝使用后就一直封闭着,因为妻子临产一时找不到合适地方,刘钦也就顾不得许多了,就让妻子住进了庄寨镇的行宫待产。

据传说,这天行宫庭院玉树银冠,银装素裹。刘钦为了使室内暖和一些,就让家人在室内放了十几盆炭火,堆上炭柴,燃起炭火,之后又点了上百支蜡烛,一时间行宫内红光通照,映衬着晶莹的白雪,更是分外火红,这也就是后来“赤光照室”说法的由来。

就在当地百姓看见行宫方向红光通天时,都误以为是行宫失火了,便纷纷跑来救火。大家来到一看,却没有失火。刘钦出来向乡亲们致谢,说没失火,是刚刚喜得一子,人们知道后都感到十分惊喜。

第二天,县城内有个农民发现了一颗谷物,竟然是一茎九穗,并且都已经成熟,而此时正值隆冬时节,农民颇感奇怪,于是赶快报与县令刘钦。刘钦认为这是一个好兆头,于是便给新出生的儿子起名叫“秀”,因这个儿子是刘钦第三子,所以字“文叔”。

刘秀自幼喜好读书,又能刻苦耐劳,很得父亲的喜欢。但是,他在9岁时,父亲去世了,他们兄妹生活无依无靠,只好回到祖籍河南南阳舂陵白水村,依靠叔父刘良抚养。

刘秀在南阳舂陵白水村生活了近20年。虽然刘縯、刘秀兄弟,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但从其曾祖时起就不能承继封爵了,不过兄弟二人在南阳地区还是拥有大片土地的豪族地主。

在这里,刘秀与族人、乡亲们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相亲相助,乐施爱人。他还善于经营,每年夏、秋大忙以后,便利用农闲时间,赶着毛驴把谷物等农产品运往新野等地销售,以增加收益。

公元8年,天下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西汉政权被外戚王莽篡夺了。刘秀的长兄刘縯为人刚毅,胸有大志,王莽篡汉以后,他不惜倾家荡产,广交天下豪杰,收养侠义之士,暗中积蓄力量,决心恢复汉家天下。

此时,刘秀陷入了窘迫的生活当中,在环境的影响下,在哥哥的熏陶下,他渐渐明白必须要为自己的将来作打算了,不能再是以前那个无忧无虑、醉心于田园的“庄稼汉”了。

刘秀在20岁时,他到长安进入太学学习。太学毕业后,他回到了南阳。不久,他因受牵连逃到河南新野,曾一度被捕入狱。他出狱后仍然回到南阳,继续过耕田种地读书交友的生活。

王莽末年,爆发了以铜马、绿林、赤眉为代表的农民大起义。当农民起义在各地风起云涌、起义军进逼南阳时,刘秀和长兄刘縯在南阳舂陵老家也组织了一支以舂陵刘氏宗室子弟为骨干的“舂陵兵”,在南阳公开揭竿起义,响应起义军。

不久,刘縯、刘秀率部加入了起义军,与起义军一起多次击败了王莽军队,成为起义军中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具有了很大影响。

在昆阳大战中,刘秀率兵突围求援,打败了王莽的主力军,这是推翻王莽政权最具关键性的一战,刘秀从此声威大震。

后来,刘秀率部到河北一带活动,他以恢复汉室制度为号召,取得了官僚、地主的大力支持,同时,他又镇压并收编了其他许多农民起义军,力量迅速获得壮大。在公元25年,刘秀在河北鄗称帝,国号“汉”,并定都洛阳,年号“建武”,史称“后汉”或“东汉”。

刘秀称帝后,国家仍然处在动乱之中。他废除王莽的苛政,让人民休养生息。他又调集军队,镇压了赤眉、隗嚣、公孙述等诸多割据势力,他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全国复归统一。

刘秀是一位了解民间疾苦、体察下情、宽宏大量、厉行节约、听从谏言、勤于政事的圣明贤君。他复汉称帝和统一全国后,他面对残破不堪、民不聊生的社会局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政策,以图在新莽废墟上重建刘汉盛世。

刘秀在位期间,他曾先后6次发布命令释放奴隶和禁止残害奴婢,还多次下诏释放罪犯为庶民。他坚持实行轻徭薄赋、奖励农耕、兴修水利的政策,还下诏书赈济老人和鳏寡孤独的穷人。

刘秀还实行精兵简政,他大量裁减军队,让士兵回归家乡耕种土地。对于边疆地区,他则以安抚为主,化干戈为玉帛。这些措施深得人心,保证了社会秩序的安定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刘秀以文治国,重视教育,他兴办学校,亲自到太学讲论经学,对于东汉王朝文化的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刘秀在政治上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中央集权制,特别是提高皇权。他削弱相权,加强对地方行政机构和官员的监察,使中央更好地控制和监督地方行政系统。他精简官僚机构,减少国家财政支出,同时间接地减轻了人民负担。

刘秀十分重视他的发迹之地南阳的建设。他把南阳看作是“龙飞之地”,把这里作为东汉的陪都,因为这里是“帝乡”啊!

在东汉的大部分时间,南阳都是汉水流域的中心城市,非常有名。南阳地处河南西南部,伏牛山以南。汉水流域的中心城市数千年来不断变迁,而南阳在西汉时就号称全国四大名都之一。

那是在秦统一六国后,六国富豪和擅长经营的商人及手工业者就云集南阳,极大促进了南阳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冶铁业的发达,使南阳更是成为了全国的冶铁中心之一,继而使南阳成为了汉水流域的中心城市。再经过刘秀的苦心经营,南阳更是成为了真正的“龙飞之地”。

由于刘秀的励精图治,使西汉末年被战乱破坏的社会、经济很快得到了恢复,社会矛盾也得到了缓和。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也得以安居乐业,使得刘氏汉家天下得以完全恢复、发展和中兴,社会发展于是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因此史称“建武之治”。

建武中元二年,也就是57年,刘秀病世于洛阳南宫,他在位33年,葬于原陵,庙号“世祖”,谥“光武帝”。刘秀在南阳发迹,中兴汉室,成为东汉开国皇帝,使南阳成为了汉水文化的中心,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旁注]

刘縯(前16年~23年),字伯升,南阳蔡阳人,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哥哥。王莽篡汉后,他与刘秀等人率七八千人起义,号称“舂陵兵”,自称柱天都部。他后来率部加入起义军,曾出任大司徒,封为汉信侯,昆阳之战后被杀。刘秀建立东汉后,追谥他为“齐武王”。

县令 在周朝时称县正,春秋时称宰、尹、公等。在秦汉时,县拥有万户以上者称“县令”,不满万户者称为“县长”。宋朝时期常派遣朝官为县的长官,称“知县事”,简称知县。元代县的主官改称县尹,明、清以知县为一县的正式长官,正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

南阳 古称“宛”。南阳在人类初始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们繁衍生息。历经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文化遗址繁多,名人辈出。秦代始置南阳郡。汉承秦制,仍设南阳郡,下辖三十六县。东汉时期,南阳是光武帝刘秀的发迹地,故在东汉时期又有“南都”、“帝乡”之称。

诏书 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在周代,君臣上下都可以用诏字。秦王政统一六国,建立君主制的国家后,号称皇帝,并改命为制,令为诏,从此诏书便成为皇帝布告臣民的专用文书了。汉代承秦制,唐宋时期废止不用,元代又恢复使用。

帛 我国战国以前称丝织物为帛。战国时就已经有生丝织成的“帛”了。单根生丝织物为“缯”,双根为“缣”,“绢”为更粗的生丝织成。据考古资料,后来在殷周古墓中就发现了丝帛的残迹,可见那个时候的丝织技术就相当发达了。

[阅读链接]

传说光武帝刘秀在接见地方割据政权隗嚣的属下马援时,他没有升堂,只穿便服独自一人坐在洛阳宫宣德殿的廊庑下面,让一个宦官带马援去见他。

刘秀一见到马援就微笑着说:“贵客敢往来于两个皇帝之间,见多识广。有幸见到贵客,真是深感荣幸。”

这一平易谦和的姿态使马援立刻感到了一明君的魅力。于是,马援叩头说:“当今局势,君主在选择臣下,臣下也在选择君主。陛下身边连士兵都没有,就不提防我是刺客吗?”

刘秀笑着说:“我知道你不是刺客,你只不过是个说客罢了。”

这次会见让马援目睹了刘秀的宽宏气量。后来,马援劝隗嚣归服刘秀,隗嚣不听,他就自己归服刘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