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来历

食疗是饮食疗法的简称,即将可供食用和药用的动、植物配制成饮膳菜点,用以达到预防或治疗疾病及滋补强身的目的。食疗源于我国。远古时代, 人们常常误食一些有毒食物,引起中毒甚至死亡。但有时偶然吃了某种食物, 使中毒症状减轻或治愈疾病。经过长期摸索,人们逐渐获得了辨别食物与毒物的知识,掌握了食物治疗疾病的性能。我国周代已有食医的分科。《山海经》中曾记述吃各种禽、兽、鱼、鸟、草木,能治愈疠、疟、瘘、狂等症。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毒物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至唐代,食疗已成为一门专门学问。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就有食治篇, 这是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孙思邈的学生孟铣,集唐以前食疗之大成,编成

《补养方》,后经孟铣的弟子张鼎增补,更名为《食疗本草》。此书将食疗

向前推进了一步。元饮膳太医忽思慧《饮膳正要》,对常见食物医病的原理、性味、功效等,更有精辟的论述。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首列水部,认为“盖水为万化之源,土为万物之母,饮资于水,食资于土,饮食者人之命脉也。”并收藏了数百种药用的果、谷、菜和动物性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