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成佛的王子

如果你去参观佛教寺庙,总会看到,在大雄宝殿的正中,供奉着一尊佛像。他神态庄重、目光慈祥,端坐在莲花台上,俯视着芸芸众生。这样的佛像,在泰国、日本、缅甸、斯里兰卡、柬埔寨等国家也能看到。这尊佛像是谁?人们为什么要供奉他?

他就是释迦牟尼,佛教的创始人。佛教徒认为他是一个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圣人。其实,释迦牟尼并不是神,而是一个历史人物。他同我国大思想家孔子是同时代的人,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现在的尼泊尔境内)国王的儿子。

释迦牟尼出家前本姓乔答摩,名悉达多,释迦是他的族姓,牟尼是“圣人”、“能人”的意思,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思就是“释迦族的圣人”。

好端端的一个王子,为什么放着王位不继承,偏偏要出家修行呢?佛教是怎样产生,又怎样发展的呢?这得从公元前 1000 多年的古印度社会谈起。

在古印度社会,人们被分成四个种姓(等级),第一种姓叫婆罗门,是僧侣贵族,他们掌握着宗教大权,占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社会地位最为尊贵。第二种姓叫刹帝利,是军事贵族,掌握着军政权利,也有很多的田地财产,地位比婆罗门低一等。第三种姓叫吠舍,他们是农民、牧民和工商业者, 向第一和第二种姓交租纳税,地位又比刹帝利低。第四种姓叫首陀罗,他们是奴隶和其他劳苦人民,必须为高级种姓服役,受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地位最低。

各种姓间贵贱悬殊,极不平等,真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如果有人犯了法,对各种姓的处理也不相同。法律上写着,婆罗门杀死一个首陀罗, 就像杀死一只猫,打死一条狗一样,不必偿命,只须忏悔一下,或者交一点赎罪金就没事了。相反,首陀罗只要对婆罗门有一点不恭的行为,就会大祸临头,不是割舌头,就是用滚烫的油灌嘴巴和耳朵。

各种姓之间界线也很严格。每一个种姓都是固定不变的,父亲是木匠, 儿子、孙子也得干木匠这一行,不能随便改变。婚姻上的限制更严厉。按照法律规定,两个不同种姓的男女,不管有多么深的爱情,也是不能结婚的。如果首陀罗的青年违反了这条规定,生了子女,这些子女就要罚为“贱民”。贱民被视为“不可接触者”,最受压迫歧视,他们不能和别的种姓的人混在一起住,只能住在村子外面,穿死人用过的衣服,用破破烂烂的食具。外出的时候,还要用手摇着铃,脖子上吊一个钵子。摇铃是告诉高级种姓的人, 别在这时出来,以免遇到他玷污了灵魂。脖子上的那个钵子是盛痰用的,免得痰吐在地上,高级种姓的人踩上去受到亵渎。这是一种多么野蛮残酷的阶级压迫制度啊!

为了维护这种制度,婆罗门编造出一个神话,说梵天大神口中生长出婆罗门,手臂长出刹帝利,大腿长出吠舍,脚掌长出首陀罗。口宣讲教义,在身体上最圣洁,因此,婆罗门在社会上地位最高贵;双手可以保卫身体,也很重要,但比起口来差一点,刹帝利就该在婆罗门之下,别的种姓之上;大腿终日奔走,为别的部门服役,所以吠舍的地位又要低一等;脚掌是身上最卑贱的部分,首陀罗的地位自然卑微下贱,不能和别的种姓相比。婆罗门把

种姓压迫说成是神安排好的,永世不会变化,叫被剥削被压迫的人们不要反抗,可是,在这种残酷的压迫下怎能没有反抗斗争呢?

公元前 6 世纪,一位名叫马克哈利·果萨拉的首陀罗号召人们消灭种姓, 打倒婆罗门。他愤怒地呼喊着:“这个世界上本没有什么神,没有什么灵魂, 也没有什么公正的婆罗门!一切都无根据,全是骗子捏造出来的!”

起来反抗的人,不只是受压迫最深的首陀罗,刹帝利和吠舍上层对婆罗门也不满意。吠舍上层是工商业奴隶主,经济实力雄厚,但苦于没有权力, 又恨婆罗门的敲诈勒索。刹帝利虽握有军政大权,可也要受婆罗门控制。婆罗门运用宗教特权,假托神意,干涉这干涉那,他们之间的矛盾也不小。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一个代表刹帝利和吠舍上层利益,反对婆罗门的新宗教—

—佛教,便应运而生了。

悉达多在宫中长大,15 岁被立为太子,成了王位的继承人。成年后,父亲又为他娶了年轻美貌的妻子。29 岁那年,他又得了个儿子,真是荣华富贵, 享受不尽。可是悠闲奢侈的生活并没有使他快乐,他感到十分空虚。

有一天,他驾着车子在东门外游玩,看见一位老人拄着拐棍,艰难地走着。几天后,他出南门,又看见一位病人倒卧在污泥中。第三次他出西门, 正好碰到一群鸟在围啄一具死尸。悉达多看见这些情景,心里很难过,他想: 人生在世总免不了要老、要病、要死,怎样才能摆脱这些烦恼和苦难呢?悉达多百思不解,不住的叹气。后来,他出北门,看到一个出家人,赤着胳膊, 捧着瓦钵,脸上显出一副无牵无挂、悠闲自得的样子。悉达多很是羡慕,便上前问他为什么没有烦恼。出家人对他说:“世事无常,只有出家修行,才能得到解脱。”悉达多听了这话,浑身战栗,泪如雨下,顿时产生了厌世出家,修行寻道的念头。

一天夜晚,悉达多偷偷告别了熟睡的娇妻爱子,走出王宫到深山去修行。他在山中少食少睡,苦苦修炼了 6 年,可还是没有得道。他又下山南行, 静坐在一棵菩提树下沉思默想,整整过了七天,突然心灵开窍,悟出了生和死的真理,发现了人生解脱的大道。从此以后,悉达多开始收徒传教,宣传自己“悟”出的道理。佛教的教义就这样产生、传播开来了。悉达多在 80 岁那年“涅槃”(nièpán,佛教幻想的超脱生死的境界,实际是“死”的代名词)。信徒们把他火化后的遗骨(即舍利)保存起来,把他当做“佛”来崇拜,“佛”的意思是大智大慧,悟出了人生究竟的圣人。每年在他的生日, 成道日和死去的日子,还要举行各种纪念活动。佛教的几个节日,佛诞节(又称浴佛节、泼水节)、佛成道节、涅槃节就是这样起源的。

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教义提倡“众生平等”,“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他告诉人们,人生是“无常”的、痛苦的,但是人人都可以修炼,得到解脱。灵魂不死,一切生物和人类都在不断的轮回中生活,就像一个不断旋转的车轮一样,循环不已。他还告诉人们,上等人不能永远是上等人,贱民也不永远是贱民,种姓是可以改变的。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在因果报应面前众生一律平等。贱民只要修行积德,来世就会生为上等种姓,进入天界; 而上等种姓的人,做了恶事,来世就要变成贱民,甚至要下地狱受惩罚。

释迦牟尼的教义既反对婆罗门垄断大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被压迫种姓的平等愿望,又代表了刹帝利和吠舍上层人物想分享婆罗门的特权,又害怕首陀罗起来造反,把一切种姓特权都毁掉的心情。它一面把被压迫阶级受苦受难的原因推卸到被压迫阶级自己身上,说那是前世造孽的结果,一面又

劝说被压迫阶级修行积善,忍受苦难,把希望寄托在来世的轮回升天上。所以它对处在婆罗门压迫下的人们有很大的吸引力。人们纷纷信仰起佛教来, 后来,到公元 3 世纪孔雀帝国的时候,佛教广为流传,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2000 多年过去了,佛教传播到中国、日本、朝鲜、泰国、柬埔寨、缅甸、

越南、老挝等国家。据统计,全世界信仰佛教的教徒大约有 3 亿多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