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事实,讲道理

——致家长和老师

接到这本书的写作任务时,我已经离开中学讲台将近一年,而《素质教育文库》编委会之所以要我写这本书,却又是看上了我有在中学任教的经历, 有曾经在课堂上足足给学生讲了四年“大道理”的“资本”。

据我所知,在这套丛书中,并非每一本都有给学生讲“大道理”的要求, 有的纯粹是为了给学生介绍一些最新的知识,以开阔他们的视野,活跃他们的思维。但主编同志明确告诉我,《责任》这本书,主要目的就是要给学生讲述做人要有责任感这个“大道理”,要引起他们的兴趣,要把他们说服。如果他们看了这本书后,不但责任感没有增强,反而得出了“责任感可有可无”的结论,那么这将是一本空前失败的书。

这项任务无疑是真正的“光荣而又艰巨”的。谁都知道,在今天这样的社会氛围之下,最难办好的事情就是给人讲道理。这是一个权威被逐渐消解、价值观日趋多样化的时代,人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生存方式,“谁也不比谁傻多少”,凭什么人家非得听你的?在学校当班主任时,我曾不止一次地听见有学生说:在这个世界上,我只崇拜我自己!语气斩钉截铁,完全是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架式。我还注意到,当学生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去“接受教育”时,他们中不少人或多或少都怀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即便没有和老师当面“掐”起来,至少也表现得“不敢言而敢怒”。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对一个中小学教师来讲,育人比教书难十倍,当班主任比单单教课又要难十倍。难在何处?难在给人讲道理,特别是讲“大道理”。

在学校为人师表时,虽然谈不上多么敬业和优秀,但自认为还是比较认真负责的,至少没有误人子弟。不过实事求是地讲,由于年纪轻,经验不足, 给学生讲道理特别是讲“大道理”时,确实收效不大,或者说至少没有收到立竿见影之奇效。由于种种原因,很快便从讲台上“退”了下来,心里难免隐隐有点遗憾,有些不甘。

所以,现在来写一本谈责任的书,对我来说便成了一种挑战。我似乎没有理由拒绝这一挑战,而且似乎比在课堂上“真刀真枪”地给学生讲“大道理”时更有兴趣和激情。我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不辜负编者的信任,一定要把这本书写好,不能让花钱买书的读者(大多数是中小学生)失望,不能让为读者花钱买书而掏了腰包的人、中小学生的尊敬的父母们失望。

在准备动手写作的时候,脑子里突然出现了一句话:摆事实,讲道理。仿佛一道灵光,我一下子明白自己该怎么办了。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要讲道理,得先摆出充分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令人信服的事实,然后结合这些事实,展开分析,深入探讨,挖掘出那些隐藏在事实背后、蕴涵在事实当中的道理。这不正好是我离开学校之后,在报社以一个“评论员”的身份所从事的本职工作么?

这样一来,本书的写作就变得相对容易了。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接触并积累了大量的新闻事实,它们足以支撑起我按计划要讲述的那些个“大道理”。细心的家长同志肯定会发现,本书的每一篇文章,都至少有一件到两件新闻事件(有的尽管是一两年前的“旧闻”,但同样能说明问题),为了适合中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我尽可能地将这些新闻事件叙述得详尽、生动,有时为此不得不牺牲相当的篇幅,致使真正等到要“板起面孔”

讲道理的时候,却发现已经没有太多的回旋余地,于是只好简单总结几句, 草草收兵。但从另一方面看,这样不见得有什么不好,学生们读到某个新闻事件后,多少都会有自己的一些感受,有时可能是一些十分独到的感受,这时再结合我在文章中的分析,也许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和理解。

另一点有必要向家长说明的,是我在写作中的一种努力。中国现在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面临着跨世纪的挑战。好多在计划经济时代培养起来的适应那个特定时代需要的观念,今天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我们这些“过来人”的头脑当中。与我们不同,孩子们几乎从一出生,就赶上了新时期的曙光,他们的头脑中,较少或者根本就没有那些旧观念,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利用这样的有利条件,适时地引导他们培养起一些适应新时期建设、适应下一世纪剧烈竞争需要的新观念。这样做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他们在接受这些新观念的时候,可以较少地或者根本就不会产生新旧观念上的冲突,从而使他们的言行很容易由自然而习惯,因习惯而更加自然。我的这种努力,在《现身说法》、《活着才能斗争》、《知识就是责任》等文章中有明显的体现。

在给学生讲道理之前,拉拉杂杂地给家长们讲了这一通“道理”,冒犯了。我主要是想交待一下自己的想法,希望有助于家长同志本着“摆事实, 讲道理”的精神,既要指导好孩子们读好这本书,更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实际行动来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