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老人言”

曾经听到一个中学生抱怨说:“我们老师真是有病,老是给我们讲他小时候那点陈芝麻烂谷子的破事儿。什么一枝铅笔用一年还没用完啦,每天中午都是馒头就咸菜外加一杯白开水啦,晚上回家还要到医院照看生病的父亲啦,每天都要给你唠叨一遍,简直烦透了!他根本就是嫉妒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细细琢磨了这名中学生的话,觉得虽然不乏偏激,但确实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长期以来,我们有的成年人习惯于没完没了地告诫年轻人,要“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要“吃水不忘挖井人”,要“多纵向比,你们现在比我们那时幸福多了”,等等,时间一长,年轻人难免感到厌烦,乏味, 甚至说不定会产生一种怀疑:他们这是干嘛?是不是要我们也过他们“那时候”那种“饥寒交迫”的生活?

但是在这里,我想反过来和年轻的同学们探讨一下:我们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听取成年人特别是老年人讲的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破事儿”?

中国有句俗语,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聆听老人之言应该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传统,所谓“尚猷询兹黄发,则罔有愆”(语出《尚书·秦誓》,意为“君主决策之前,如果能向国内的年长者征求意见,就能避免决策失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夸张一点地说,和我们年轻人比起来,老年人走过的桥比我们走过的路多,吃过的盐比我们吃过的饭多,在阅历、经验和智慧上显然有其无可替代的优势。这些道理,我们这些“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小青年很少有切身体会,我们常常自以为是,根本不把老人言当回事儿,直到吃了大亏,才幡然醒悟。更有甚者,即便碰得头破血流,仍然固执己见,非得等到自己也成了老人,才有所反省,于是又将“不听老人言, 吃亏在眼前”的教训变成“老人言”传之后世,正如东晋诗人陶渊明(365 或 372 或 376—427 年)在《杂诗十二首》中描绘的那样,“昔闻长老言,掩耳每不喜。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从前听到年纪大的人的劝告,总是掩上耳朵,觉得讨厌,没想到过了五十年之后,自己忽然也有了和老人相似的一些经历,才知道当年他们说的有道理)。

所以,无论“老人言”在我们听来是多么的不入耳,多么令人厌烦,或者我们想当然地觉得老人们的心态如何不正常,是不是在“嫉妒”我们,我

们都有必要认认真真地听一听他们的话,想一想他们的话中可能包含的一些道理,看自己能否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换句话说,我们在听取“老人言”的时候,没有必要在乎他们的年龄、身份、资格和态度,而只需注意吸取他们的建议、劝告、“说教”中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有利的合理成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话是谁说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话说得是否有道理,是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如果是真理,是至理名言,我们就应该无条件地听取。特别是,当这些话是从一个有着相当高的威望和丰富的人生经验的老年人的嘴里说出来的时候,我们就更有必要认真听取,仔细琢磨,而不应该断然拒绝,讳疾忌医,“掩耳每不喜”,那样做,只会使自己变得一意孤行,不利于进步。

事实上,并不是每个老人都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成天只会絮絮叨叨地说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只会神经兮兮地对我们年轻人横挑鼻子竖挑眼,相反,至少在我接触到的“老人言”中,有很多其实是非常开朗、非常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对年轻人充满了理解和支持的。著名老作家巴金,著作等身, 名扬天下,是文化界的国宝级人物,按理说,他是最有资格整天虎着脸去训斥我们年轻人,因而也最容易引起我们反感的人了,但是恰恰相反,在年轻人面前,巴金老人的态度十分年轻,让年轻人觉得可亲可敬,毫无厌烦、乏味之感。

有一次,巴金先生作了一段关于出版事业的“忆苦思甜”,之后话锋一转:“我羡慕今天还在这个岗位上勤奋工作的同志,他们生活在新的时代, 他们有很好的工作条件,⋯⋯寒风吹得木屋颤摇、在一盏煤油灯下看校样的日子永远不会再来了!丢掉全部书物仓皇逃命的日子永远不会再来了!他们不可能懂得我过去的甘苦,也不需要懂得我过去的甘苦。我那个时代早已结束了。”又有一次,他认识了一名青年作家,他这样评价她:“她脑子里并没有资历、地位、名望等等东西,我在她的眼里也不过是一个小老头子。这是新一代作家,他们昂着头走上文学的道路,要坐上自己应有的席位⋯⋯可能有人觉得他们‘不懂得礼貌’,看他们来势汹汹,仿佛逼着我们让路。然而说句实话,我喜欢他们,由他们接班我放心。‘接班’二字用在这里并不恰当,绝不是我们带着他们、扶着他们缓步前进;应当是他们推开我们,把我们甩在后面。”

我们的一切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上一代人、上上一代人手中继承过来的。我们的责任是经过自己的劳动和奋斗,推陈出新,发扬光大。这需要充分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也需要认真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 避免走他们走过的弯路。所以,“老人言”尽管不必全听,但不可不听。当然,我们也有必要采取某种适当的方式,对那些惯于唠叨而不讲求实际效果的老年人说一句心里话:我们已经明白了您的意思,您不用每天都这样翻来覆去地讲,看我们的实际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