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点什么(一)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1828—1910)在其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中这样写道:“上帝赐与了岁月,上帝赐与了力量;岁月与力量都贡献给了劳动, 而报酬就在劳动本身。”

事实上以托尔斯泰的贵族出身,他根本用不着靠劳动来换取生活资料和生存条件,但他之所以如此推崇劳动,是因为他看到了劳动在培养人的完美天性方面,有着比“养家糊口”的目的重要得多的意义。

我国著名作家老舍(1899—1966)的儿子舒乙先生曾回忆说,老舍每天

都坚持写作,“与其说是爱好、兴趣、习惯,不如说是规矩”,“不管脑子里有没有灵感,有没有诗兴,必须伏案,必须硬写。”

老舍先生才华横溢扬,著作等身,堪称文学天才,不料在天才的背后, 还有常人难以想象的勤奋,这一“内幕”也许要让不少文学爱好者望而却步。其实,在真正的文学巨匠和艺术大师那里,这样的勤奋是屡见不鲜的,诚如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所言,“大作家们的生活是特别的没有滋味。他们完全蒸发在自己的书本里,一点什么都不留给生活。”

美术家韩美林在自己工作室的墙上贴了一副对联:“英雄笑忍寒天,上牙打下牙;好汉不怕茹饥,前心贴后心。”他还对学生讲,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你得忍无可忍的再再忍,难舍难分的再再舍。

寒冷,饥饿,忍耐,割舍⋯⋯这些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考验,不只是在战争年代或困难时期才会遇到。有人形容某些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那是在“休闲”,不能叫做劳动。真正的劳动, 哪怕只是为了完成一项普通的任务,有时也需要付出非凡的心血。

十多年前,电视节目主持人赵忠祥曾有一段从屏幕上消失的经历,“当时的境遇与艰难,现在回想起来,就像船正划得好好的,突然不知什么原因落水一般。”他回忆说,“我不甘心消沉,也不甘心就此销声匿迹。我就像一条游在海里的鲨鱼⋯⋯由于没有鳔就必须一个劲儿游,否则会因为没有浮力而下沉。”

我十分欣赏赵忠祥的这个比喻,它反映了一种对于生存危机的深刻警惕

——如果不努力,不一个劲儿地游,那么就没有足够的浮力,就要落后,就要下沉。这种危机,小而言之是个体的求生本能,大而言之,则是对整个人类生存状况的忧虑。

以上列举的中外名人的言行,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关于劳动的一些深刻理解和感受。在学习社会发展史的时候,我们懂得了一个被人类社会发展实践证明了的真理:人类通过劳动从猿进化到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当然,我们也看到,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出现了剥削阶级,他们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劳动不再是他们生活中的必须,而变成了他们的身外之物。不过, 也正是由于这些剥削阶级远离了劳动,从而使他们无论是肌体还是精神都不可避免地开始退化、萎缩,进而导致他们所在阶级的群体性腐败、没落,最终不得不相继退出历史舞台。

今天,我们每个社会成员,无论所在的环境、所受的教育、所处的地位等等因素有多么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人人都再也不能“不劳而获”,人人都没有权靠剥削他人而生活。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通过正常的途径,发挥我们在长期学习和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才干,认认真真地、实实在在地“干点什么”。具体来说,这“干点什么”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为了获取基本的生活资料和生存条件。我们常说的就业,指的就是通过从事某种职业来自食其力,自己养活自己,无论如何都要比依靠任何一个别的什么人来得有骨气,何况在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总是能依靠到别的什么人。

第二,为了个人自我发展、不断提高的需要。劳动需要一定的技艺,劳动是一个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过程。通过劳动,我们既能够熟悉技艺,还能够增长技艺,并创造性地发挥技艺,提高综合能力。人都是不断

追求进步的,这种进步只有在身体力行的劳动中才能获得。

第三,劳动还是我们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需要。我们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劳动环境,都是千千万万人共同努力和积累的结果,我们在享受这些社会环境的同时,自然有责任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去为已经具有了一定基础的社会文明成果添砖加瓦,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曾经听到一首歌,歌名叫《我的未来不是梦》歌中唱道:“你是不是像我在太阳下低头,流着汗水默默辛苦地工作⋯⋯”歌手张雨生那尖利中略带压抑、激越中满载悲凉的声音,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是的,我们都应该在太阳底下默默地工作,因为我们要吃饭,要发展,要承担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一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