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好心情

我家附近的一家商场有两个售货员:一个是二十岁左右的姑娘,整天拉长着脸,仿佛顾客欠了她的钱没还;另一个是位三十多岁的大姐,对每一个走过柜台的顾客都报以真切的微笑,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两个人在同一柜台,姑娘一般是上午当班,大姐一般是下午当班,尽管很少同时“亮相”, 但她们的对比鲜明的服务态度还是给顾客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有天下午,我买完茶叶后,忍不住问大姐:“您对人真是太好了,可上午当班的小姐为啥态度又那么差?”大姐笑着说:“她上班还不到一年,可能不太适应吧。其实干我们这行的,服务态度好点对自己也有好处——让顾客满意,让顾客心情好,自己的心情不也就好起来了吗?”

大姐的这番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以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服务行业中的某些工作人员心情总是不好,对顾客不是冷若冰霜,就是声色俱厉,仿佛顾客不是去光顾他的生意,而是去哀求他施舍点残羹冷饭似的?现在这位大姐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诉我们,这里面存在着一个恶性循环:首先是服务人员自己心情不好,使得服务态度不好,让顾客反感、生厌,而顾客的不满意反过来又“刺激”着他们的心情朝更坏的方向发展,于是服务态度更加恶劣⋯⋯

由此我联想到全国劳动模范、优秀售票员李素丽同志。她十几年如一日, 立足于平凡的岗位,用日复一日的劳动给人们带来真诚的笑脸、热情的话语、周到的服务和细致的关怀。相信每一个感受过她的服务的人,以及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到她的先进事迹的人,都会被她那天使般的微笑所感动、折服。是什么因素使得李素丽的心情如此舒畅,并把这种好心情转化成精湛绝伦的服务艺术,用它来感染、温暖千千万万乘客?她自己是这样说的:“我为我的职业、我的岗位感到自豪,是它给了我每天都能向他人奉献真情的机会,让我每一天都感到充实。”

几年前,我利用一个寒假的机会去成都玩,住在四川师范大学一个朋友的集体宿舍里。那些日子,我每天都坐从学校出发开往市区的公共汽车,晚上也坐这趟车回学校。有一天傍晚,在回学校的汽车上,我的座位旁边站着一位中年妇女,由于身体很胖,行动有些不方便。当时车上人虽然不多,但已经没有空座位了。我平常只给老人、小孩和带小孩的父母这三种人让座, 一般不给中年人让座,尽管他们的年纪比我大,但也许他们不服老,你非得让他们坐,有时反而弄得他们很难堪,觉得自己在别人的眼里已经老了。但这次不同,这个中年妇女站在我身边,的确很累的样子。于是我站起来,十分得体地对她说:“你累了,坐一会儿吧。”她一听,非常感激而又十分自然地坐下了。这时,我听见旁边有两个人在议论,其中一个说:“一看就是川师(指四川师范大学)的学生,真有水平。”

不知怎么的,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让我感动了好半天。我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主动给那名中年妇女让座,又没有让她感到难堪,既有礼貌,又有水平,只有川师的大学生才会这样做。回到学校后,我对我的朋友说起这件事,他心里也十分感动,说我这几天坐那趟车,让乘客们加深了对川师大学生的良好印象,没有给川师丢脸。是的,如果我当时或者无动于衷,或者带着一种施舍的神态给中年妇女让座,肯定都会给乘客留下一个不怎么好的印象,并进而可能发展成为对川师学生产生一个整体上的不良印

象;反过来,既然社会上都这样看大学生,那么大学生们受到这种眼光的影响,说不定真的会变得自私、粗鲁,谁也甭指望他们主动给人让座了。所以说,我给那名中年妇女让座,实际上是给了车上所有乘客一个好心情,而他们对我的评价,又等于是给了我一个好心情,这样循环往复,就能够不断营造出好的心情来。

我还想起去年早些时候,浙江杭州市的一家储蓄所曾经首倡实施了一种新鲜的制度:员工心情不好可以申请“情绪假”,因为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受人体生物节律的周期性张弛规律制约,在“弛”的时候无论如何心情也高兴不起来,于是服务态度生硬,造成不良影响,还不如给他(她)放几天“情绪假”,等到心情好了之后再来上班,以便满面春风地接待顾客。然而这种对服务人员“周期性心情不好”的解释即便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却也不能说明为什么有的服务人员每天心情都不好,而李素丽、徐虎们却能每天都满面春风地真情待人。

最根本的解释只能是:只有李素丽那样以自己的身份、职业和岗位为自豪,把它视为向他人奉献真情的机会,才能每天都感到充实,感到心情愉快; 才能带着这种“好心情”,主动以诚待人,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服务;也才能像他们、像前面提到的那名大姐那样,感受到服务对象的“好心情”的回报,从而使自己备受鼓舞,倍感愉悦,每天都能有个“好心情”,保持一个“让别人心情好,同时自己也有好心情”的良性循环。培养好心情,是每个社会成员应有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