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缘关系——家人称谓

我国历史上的称谓,是以儒家文化为正统,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为影响并成为厚重生活滋养的称谓。

中华民族特别注重血缘宗亲、伦理道德,礼尚往来,礼让谦逊等。因此从古至今上下几千年,使用过数以万计的称谓,再加上称谓又有习称、别称、通称、喻称、方言俗称,更是无法说全道尽。

称谓文化,促进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的地域相处和谐,彰显了以仁爱孝义为本的中华民族在礼尚往来中尚礼仪、重虔敬的和谐生活之风。

古人在家庭生活中的称呼

那是在古代的时候,人们第一人称使用上可不都是用“我”,而是有很多谦卑的称谓。

如:见到自己的长辈要自称为“小婿”、“小侄”、“小弟”等,见到比自己地位或官阶高的人要称呼自己“愚弟”、“小人”“在下”“鄙人”等。

被誉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中华民族,在古代传统礼仪中对长辈或平辈之人是从来不用不礼貌的称呼的,而是有很多表示尊敬的称谓。

称谓是古人生活中一个博大精深的语言世界,有习称、别称、通称、喻称、方言俗称。称谓在生活中承担着供人称呼叫人、事、物的功能,它所表明的是人们相互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称谓所区分的正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扮演的不同角色。

古人生活中“丈夫”这个称谓,被历代相沿,这里面也有一些历史文化渊源,这是因为古代有些部落,有抢婚的习俗。

女子选择夫婿,主要看这个男子是否够高度,一般以身高一丈为标准。当时的一丈约等于七尺,有了这个身高一丈的夫婿,才可以抵御强人的抢婚。后来,女子都称她所嫁的男人为“丈夫”。

“妻”这种称谓,最早见于《易·系辞》:“人于其官,不见其妻。”

但妻在古代不是男子配偶的通称。《礼记·曲礼下》载:

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庶人曰妻。

看来那时的“妻”只是平民百姓的配偶,是没有身份的。后来,“妻”才渐渐成为所有男人配偶的通称。

历史上关于“妻”的别称很多。古代无论官职大小,通称妻为“孺人”。卿大夫的嫡妻称为“内子”,泛指妻妾为“内人”。妻还被称为“内助”,意为帮助丈夫处理家庭内部事务的人。“贤内助”成为好妻子的美称。

旧时对别人谦称自己妻子为“拙内”、“贱内”。而在官职较高的阶层中,对妻子的称呼却反映出等级制度来。如诸侯之妻称“小君”,汉代以后王公大臣之妻称“夫人”,唐宋明清各代还对高官的母亲或妻子加封,称“诰命夫人”。

汉哀帝时,“太太”原为尊称老一辈的王室夫人。到后来,汉皇室又称皇太后为“皇太太后”。太太的称谓,在贵族妇女中逐渐推广起来。

明代时称太太要具备这样的条件:“凡士大夫妻,年来三十即呼太太”,即司眷属,中丞以上的官职才配称太太。

清代的人,则喜欢叫家庭主妇为太太,不过都以婢仆呼女主人的居多,不过无形中多少还有些限制,至少是在有知识阶层之上。

相传在唐代的时候,有位名叫麦爱新的人,考中功名后嫌弃妻子年老色衰,便想另结新欢。但老妻毕竟照顾了自己大半辈子,直言休妻太过残忍。于是写了副上联故意放在案头:

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

给为他整理书房的老妻看。妻子看了后,提笔续写下联道:

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

麦爱新读了妻子的下联,很是惭愧,便放弃了休妻的念头。

见丈夫回心转意,麦爱新的妻子又写道:“老公十分公道。”麦爱新亦挥笔续写道:“老婆一片婆心。”

于是“老公”、“老婆”也就这样在民间叫开了。

在一些历史的古籍中,还记载着“老婆”这个称谓,最初的含义是指老年妇人。后来王晋卿诗句有道:“老婆心急频相劝。“这一“老婆”是指主持家务的妻子。因此,后来称呼自己的妻子叫“老婆”。

家庭关系中,称妻子的父亲为“丈人”。然而魏晋以前,妻子的父亲被叫做“舅”或“妇翁”。“丈人”则是对上了岁数的男子的尊称。

[旁注]

《系辞》 它总论《易经》大义,解释了卦爻辞的意义及卦象爻位,所用的方法有取义说、取象说、爻位说;又论述了揲著求卦的过程,用数学方法解释了《周易》筮法和卦画的产生和形成。《系辞》认为,《周易》是一部讲圣人之道的典籍,它有4种圣人之道:一是察言,二是观变,三是制器,四才是卜占。《周易》是忧患之书,是道德教训之书。

贱内 丈夫谦称自己时妻子的称谓。“贱”是自谦之词,“内”指内人,用以谦称自己的妻子。意谓“我这个卑微者的妻子”,而不是“我那个卑微的妻子”的意思。

[阅读链接]

唐玄宗李隆基于726年的时候,曾到泰山封禅。丞相张说担任封禅使,顺便把他的女婿郑镒也带去了。按旧例,有幸随皇帝参加封禅者,丞相以下的官吏都可以升一级。郑镒本是九品官,张说利用职权,一下子把他连升四级。

唐玄宗在宴会上看到郑镒突然穿上五品官穿的浅绯色官服,觉得奇怪,便去问他。郑镒支支吾吾,不好回答。这时,擅长讽刺的宫廷艺人黄旛绰替他回答说:“此泰山之力也!”

妙语双关,唐玄宗心照不宣,事情就这样混过去了。后人因此称妻父为“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