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以后对取字的继承
秦汉以后,取字逐渐增多,成为主流。而且,字与名并用时的排列顺序,也发生了变化。
先秦时是先称字,后称名。如楚将百里孟明视,百里是姓,孟明是字,视是名。
汉代以后,改为先称名,后称字。取字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在取字的方式上,既继承了先秦时代同义互训、反义相对、连类推论、辨物统类,以及以排行入字、以美称入字等传统作法,又有了新的发展。
东汉以后,人名取字才越来越讲究,情况也越来越复杂。人们在有了名以后,往往把取字看得很重要。
有些人在取字时,注重效法古人,如取字士则、思贤、师亮等。有些人则寄托对当事人的厚望,取字温叟、永全等。这些,无不含有深刻的意义。
一是继承传统命字作法,如蜀相诸葛亮,字孔明;东晋诗人陶渊明,字元亮;唐“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司空曙,字文明。这是同义互训命字法。
唐代诗人罗隐,字昭谏;“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字退之;宋代大儒朱熹,字元晦;清代音韵训诂学家王念孙,字怀祖;桐城派作家管同,字异之。这是反义相对的命字法。
北宋文学家晃补之,字无咎;南宋诗人尤袤,字延之;南宋词人刘过,字改之;清代史家章学诚,字实斋。这是采用了连类推论的命字法。
东吴将领周瑜,字公瑾;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字子瑜。这是辨物统类命名的命字法。
东汉文学家蔡邕,字伯喈;唐代诗人钱起,字仲文;北宋词人晏几道,字叔原;明代文学家王思任,字季重。这是以排行入字的命字法。
二是命字的发展。在命字的新的发展方面,比如强调增美辞。在先秦时代的子、父一类尊称用字以外,大量涵义丰美之辞,如公、翁、卿、倩、彦、伟、休、道、孝……成为取字的热门选择。
用尊老美辞的,如东汉大臣窦融,字周公;东吴将领黄盖,字公覆;西汉豪强郭解,字翁伯;唐吏孔巢父,字弱翁。
用称谓美辞的,如西汉使节苏武,字子卿;大将军卫青,字仲卿。
用身份美辞的,如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字曼倩;曹丕之孙、魏帝曹髦,字彦士。
用形容美辞的,如“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字伟长;三国魏文学家应璩,字休琏。用德性美辞的,东汉学者尹珍,字道真。刘备的谋士法正,字孝直。
还有采用典籍中精彩的名言警句之义,用作表字,意趣高雅。
曹操,字孟德,语出《荀子·劝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尚书·大禹谟》称“满招损,谦受益。”由此,明末文人钱谦益,字受之;晚清士绅王先谦,字益吾。
表示对前贤先哲的仰慕之意,也是古人命名、取字的重要思路之一。
北齐文学家颜之推,倾慕春秋时晋人介之推的节操,故与之同名,又以其姓氏为字。南朝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钦佩西汉博士冯野王,不仅照搬其名,而且取字为希冯。明末清初学者顾祖禹,景仰宋代史家、人称“唐鉴公”的范祖禹,仿其名,又字景范。
取字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寄情怀。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字所以表其人之德。”正如言为心声一样,字也是人们抒情怀的手段。
名与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既可以是文辞意义上的,也可以是文字结构上的。如南宋诗人谢翱,字皋羽;明代“竟陵派”文人刘侗,字同人;清文学家毛奇龄,字大可。
唐宋以后,由于理学加强,一些繁文缛节越来越多,读书人之间在称呼上也大做文章,称字,是为了表尊敬。但时间长了之后,渐感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号”。
[旁注]
诸葛亮(181年~234年),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东方朔(公元前154年~公元前93年),平原厌次人,西汉著名辞赋家,幽默风趣且才华横溢,在政治方面也颇具天赋,他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当时的皇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以重用。
《劝学》 《荀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中节选了文中的三段,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劝,是劝勉、鼓励的意义。作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世人尊称“荀卿”。
竟陵派 明代后期文学流派,因为主要人物钟惺、谭元春都是竟陵人,故被称为“竟陵派”,和公安派一样,竟陵派也主张性灵说,是明末反对诗文拟古潮流的重要一派。
[阅读链接]
相传在王莽执政的时候,曾下令整个国家不得有二字人名,又让使臣告诉匈奴单于,说改了名字后一定重重有赏。
单于就上了一道表章说:“幸得备藩臣,窃乐太平圣制,臣故名曩知牙斯,今谨更名曰知。”
王莽大悦,厚加赏赐。王莽对匈奴尚且如此,那么在汉朝内部的推行,肯定是更加不遗余力。而且把单名看成是荣宠,二名看成是贬辱,对于向全社会推行“单名”的所谓“制作”无疑有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