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趣称号——自号尊号

我国古代的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简称“号”。别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与名、字无联系。在古人称谓中,别号也常作为称呼之用。起号之风,源于何时,文献资料上没有详细记载,大概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

像“老聃”、“鬼谷子”等,可视为我国最早的别号。东晋时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南北朝时期有更多的人给自己起了号,唐宋时期形成普遍风气,元明清时达到鼎盛,不但人人有号,而且一个人可以起许多号。

如明代画家陈洪授有“老莲”、“老迟”、“悔迟”、“云门僧”等4个号。

自由性和可变性的别号

相传那是在先秦时期,苏秦和张仪的老师,号称鬼谷子。有人考证这是历史上的第一个号,因而认为,号起源于战国。《周礼·春官·大祝》记载:

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

意思是说,号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称或美称。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取号有种种不同的因缘,有抒发性情,有表明志向,有景慕贤人,有表彰珍藏,有纪志居所等。早期有号的人多是那些圣贤雅士。如老子别号“广成子”、范蠡别号“鸱夷子皮”等。

先秦时期有名字又有号的人并不太多,至秦汉魏晋南北朝时,取号的人仍不很多,名载史籍者仅有陶渊明别名“五柳先生”、葛洪别号“抱朴子”等数人。

到了隋唐时期,伴随着国家的强盛和文化的高度发达,在名、字之外另取别号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皆属此类。

唐宋时期,取号形成普遍的风气。唐宋期间号的盛行,主要因为一是伦理道德加强,二是文学发达,文人讲究文雅。

至明清时期,由于文人范围扩大,加上帝王提倡,取号更加盛行起来。上至皇帝,下至一般黎民百姓,几乎人人有号。

正如清代凌杨藻在《蠡勺编》一书中记载的那样,其时“闾市村垄,嵬人琐夫,不识字者莫不有号,兼之庸鄙狂怪”,甚至一些落草为寇的盗贼,也有其别号。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位县令在审理一桩窃案时,责难犯人为自己开脱罪责。犯人突然说道:“守愚不敢。”县官不解其意,一问左右,才知道是犯人在自称别号。

自号一般都有寓意在内。纵观古人命号特点,有以居住环境自号的,如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陆游号“龟堂”。辛弃疾号称“稼轩居士”。

明武宗朱厚照自号“锦堂老人”,明世宗朱厚璁自号“天池钓叟”,明神宗朱翊自号“禹斋”。清代皇帝乾隆晚年自号“十全老人”、“古稀天子”。

有的以旨趣抱负为自号。杜甫自号“少陵野老”。“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即“六一居士”,是欧阳修晚年的自号。

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金心农自号“出家庵粥饭僧”,张志和号“烟波钓叟”,陆龟蒙号“江湖散人”,都体现了个人的旨趣。

不过总体来看时社会的,取号者的身份,大致还是枕石漱泉、隐居不仕,或辞官归田、终老江湖的范围内。

从宋代开始,自取别号成了当一种新风尚,其时佛道并行,别号中有居士、道人特多的倾向,故亦名道号。

取号者非但不止奇人、逸士之辈,也不仅是士夫、缙绅皆有一号或几号,甚至贩夫牙侩,也都有其号。

有的人以个人特征自号,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因中年把所居之地叫做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六十一上人”。

元代著名画家赵孟頫博学多才,经历了矛盾复杂而荣华尴尬的一生,被称为“元人冠冕”。他甲寅年生,便自号“甲寅人”。又因中年曾作孟俯,号“水晶宫道人”、鸥波。赵孟頫还曾自号“松雪道人”。

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的祝允明,因为他的手有歧指,因此号“枝指生”、“枝山”、“枝山老樵”、“枝指山人”,后在民间演变成祝支山。

明代“江南四才子”之一的唐伯虎,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此外,他还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普救寺婚姻案主者”、”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

除了自己命号外,还有别人赠号的。有的以其轶事特征为号。如李白,人称“谪仙人”;宋代贺铸因写了“一川烟柳、梅子黄时雨”的好词句,人称“贺梅子”;张先因写了“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三句带“影”字的好诗,人称“张三影”。

还有的是以官职任所或出生地为号。如王安石称“王临川”,杜甫称“杜工部”,贾谊称“贾长沙”,王羲之称“王右军”,汤显祖称“汤临川”,孔融,曾任北海太守,人称“孔北海”,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人称“顾亭林”。

还有的是以封爵谥号为号。如诸葛亮封武乡侯,人称“武侯”,岳飞谥号“武穆”等。宋代以后,文人之间大多以号相称,以至造成众号行世,致使他们的字名反被冷疏了。

由于号可自取和赠送,因此具有自由性和可变性。以至许多文人有很多别号,多的可达几十个,上百个。致使别号太多,反成搅乱。苏轼一生有14类38个名号。

在用字上,取号与取名、取字不同,大多不受字数多少的限制。从已知的历代别号来看,有2个字、3个字、4个字号,甚至还有10多字、20多字的别号。

如清代画家郑板桥的别号,就有12字,即“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至于宗教界的一位叫释成果的法师,别号的字竟达28个之多,即“万里行脚僧小佛山长统理天下名山风月事兼理仙鹤粮饷不醒乡侯”,一个人的别号竟然用了近30个字,可谓古今一大奇观。

因为古人取号有较大的随意性,并且不必加以避讳。因此,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饱受文字狱和避讳之苦的明清时期的人,促使他们在名字之外,取别号来表现自己。

当时的大多数人都取一个别号,但有些人的别号也有好几个。如清初画家石涛法名弘济,别号清湘道人、苦瓜和尚、大涤子、瞎尊者。

我国古人的称谓复杂,他们有姓名又有字、号。这种姓名、字、号的并存,既适应了当事人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情况下的需要,也为我国的姓名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

[旁注]

范蠡 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邑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谋士和实业家。后人尊称“商圣”。他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乃我国儒商之鼻祖。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县令 古代官职。战国时,魏、赵、韩和秦称县的行政长官为令。秦代的商鞅变法时,将乡合并为县,设置县令及职责。县令本直隶于国君,战国末年时,县令成为郡守的下属。秦汉时期法令规定,人口万户以上的县,县官称县令。明清时期以知县为正式官名。

十全老人 清代乾隆皇帝的自称。乾隆曾自我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诩为“十全老人”,并作《御制十全记》,令写满、汉、蒙、藏四种文体,建碑勒文。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历城人。辛弃疾艺术风格多样,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右军 古代官名。即右军将军。西晋置。秦汉时期本有前、后、左、右将军,均领兵官。西汉地区曾置中将军。魏有左将军。晋增置前军、后军、右军三将军。南北朝沿置。魏晋以来,中军、前军等将军多非领兵官,亦不常置,通常仅为虚衔。东晋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世号“王右军”。

[阅读链接]

南宋诗人戴复古,自号“石屏山人”,也寓含着一种精神。从他写的诗中可以看出来。《感遇》诗道:“人将作金坞,吾以石为屏。”“石”与“金”同样坚硬;“石”虽比不上“金”身价昂贵,但却素朴、古拙、气象峰峰,这正是作者人格精神的写照。

明代末年画家朱耷,在明亡时取号“八大山人”。“八大”二字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来寄托自己怀念故国的悲愤之情。

明末清初太原著名学者傅山,自号“朱衣道人”。明亡后,又号“衣朱衣”,“居土穴”中,清廷几次请他赴京应博学鸿词科试,都被他拒绝,坚决不与清朝廷合作。“朱衣”表面看是红色的,实际上是明代的象征,因为明代皇帝姓朱,红是明的意思,寄寓着对明代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