寥寥几字盖棺定论的谥号

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之文字。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早期谥号为自称,比如“周文王”、“周武王”。

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

在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唐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时期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夏商时期的帝王称呼多数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盘庚、帝辛,前面一个字据考证是一种祭司方法,后面的一个字则表示在哪一天进行祭司。

如盘庚是指在庚日用盘这种祭司方法祭司祖先,祭司也是对先祖执政历史的一种总结。盘是指敲打磐磬的祭祀方式。谥号是周朝开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昭王穆王开始才是谥号。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

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废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末帝,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我国是绝无仅有的。

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了谥号,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想传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

汉代开始又实行谥号了。汉代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

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后,即周厉王因为暴政“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被谥为“厉”,另外还有“私谥”。

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

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

“下谥”之“恶谥”: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并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

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到汉代才盛行起来。

本来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所以唐代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从唐代开始就谁都有庙号了,所以人们习惯称庙号。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一个年号用一辈子,所以人们习惯称他的年号。

有时候,不做皇帝的,死后给尊为皇帝,如曹操、司马懿父子,还有多尔衮,他手握大权,死后被福临尊为成宗义皇帝。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帝王与群臣的谥号之间有严格区别,帝王的谥号,在隋朝以前均为一字或二字,如西汉的皇帝刘盈谥惠帝、刘恒谥文帝、刘启谥景帝,东汉的皇帝刘秀谥光武帝等即是。

但是从唐代开始,皇帝的谥号字数逐渐增加,754年,玄宗李隆基决定将先帝的谥号都改为7个字,如李渊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世民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唐代后各代皇帝的谥号,一般都偏长,其中称冠的清太祖努尔哈赤,谥号竟长达25个字“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将美言懿语如此堆积。

命谥的用字,有特定的规范,不可随意用字,也不可对立谥之字任意解释。从最早的经典文献“逸周书,谥法解”开始历朝历代的谥法着述在百种以上,载录谥字约四百个,每个字都有特殊限定的意义。

[旁注]

《逸周书》 原名《周书》,在性质上与《尚书》类似,是我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旧说《逸周书》是孔子删定《尚书》后所剩,是为“周书”的逸篇,故得名。

司马懿(179年~251年),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73岁去世,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阅读链接]

624年,利州都督武士镬喜获千金,相袁天纲曾观其相,谓其:“口角龙颜,龙瞳凤颈,伏义之相,贵人之极也。”14岁入宫,由于聪慧机灵,唐太宗封之为五品才人。

后来,武氏女夭折于王皇后处,李治大怒,废王立武,上元元年,李治体弱多病,武后开始垂帘听政,并大赦天下,条陈十12条,天下人士皆称贤明。

683年,李治病逝,唐中宗李显即位,后因李显欲拔擢岳父韦玄贞为宰相,武氏认为不宜,废中宗,立豫王旦为皇帝,是为睿宗。

后来,武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却因变得阴戾猜忌,赐死一干忠良贤臣,唯一敢冒死谏言之狄仁杰,亦因病而逝,705年武还政于中宗,同年十一月,武后去世,死后谥号“则天大圣皇后”,后世所称“则天武后”或“武则天”即是由此谥号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