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元素命名和符号的引入

我国古代的化学工艺起源很早,并达到了较高水平,我国的炼丹术产生的也很早,并对阿拉伯乃至欧洲的炼金术产生了影响。但是,近代化学却没有在我国诞生,近代化学所使用的化学符号,也没有在我国创造出来。近代化学知识及其符号,是从西方引入我国的。

直到 19 世纪初,我国还没有什么科学的化学书籍,翻译过来的也似凤毛麟角。1867 年上海江南制造局设立翻译馆,由英国传教士傅兰雅口译,徐寿执笔翻译西方化学书籍。由于西方的拼音文字和我国的方块汉字,在造字原则上有重大区别,在翻译元素时需要确定命名原则。徐寿确定了以下原则: 中文已有名称的仍采用旧名,如金、银、硫等化学元素;中文中没有现成名称,创造新名,其方法是,取西文名中的第一音节,以相同读音的汉字加偏旁构成新名,如元素 Calcium,第一音节发丐音,则取丐,它是金属元素, 加偏旁金字,组成钙;音译和意译兼用,如养气(现名为氧气)、轻气(即氢气)等,是依其性质意译的;有机化合物按音译,如苯(Ben-zole)当时译为“偏苏里”,甲苯(Toluene)当时译成“多路阿尼”。此外,还规定了一些词尾或词头的统一译法,如词尾—ne 译成“尼”,—l 译成“里”,词头 me-译成“迷”等。后来,到 19 世纪后期 20 世纪初期,还有一些学者也从事翻译工作,创造一些元素和化合物的汉字名称。总起来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元素命名缺乏统一的原则,致使一些化学名词混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编译局编辑出版了《化学物质命名原则》, “总则”中指出,元素定名用字,以谐声为主,会意次之,但应设法避免同音字;在“元素”篇中规定,元素的名称用一个字表示,在普通情况下为气态者从气,液态者从水,固态者金属元素从金、非金属元素从石。依据这些原则,一些元素名称从国际通用的元素名称第一音节音译,相应的化学符号也从该元素的外文字母,如锂,其第一音节为 Li-,译成锂,符号为 Li;氢、氯、氧等元素,遵循会意原则翻译,氢源于轻,从气,写成氢。在我国,元素符号的引入与元素的定名是同时进行的,元素名称的翻译是引进元素符号的基础,在翻译和定名的同时也就引进了元素符号。

下面,列出一些化学元素符号、《化学鉴原》中的元素名称和现行名称对照表:

化学元素符号

《化学鉴原》中名称

现行名称

Ag

Al

As

Au

Ba

Bi

Br

C

Ca

Cd

Ce

Cl

绿气

Co

Cr

Cu

Dy

Er

F

弗气

Fe

Be

H

轻气

Hg

I

In

Ir

K

La

Li

Mg

Mn

Mo

N

淡气

Na

Nb

Ni

O

养气

Pb

Pd

Pt

Rb

Ru

S

Sb

Se

Si

Sn

Ta

Tb

Te

Th

U

V

W

Y

Zn

Zr 锆 锆

1900 年,由杜亚泉主编的自然科学杂志《亚泉杂志》创刊①,介绍了十

几种化学元素,下面列出其中的 8 种,见下表:

《亚泉杂志》元素

现在的元素表

符号

名称

原子量

符号

名称

原子量
Be

9.08

Be

9.013
Ar

39.70

Ar

39.944
Sc

44.01

Sc

44.96
Ge

72.30

Ge

72.60
Prd

143.5

Pr

140.92
Gd

156.1

Gd

157.26
Tu

170.7

Tu

168.94
Yb

173.0

Yb

173.04

这 8 种元素是实际存在的,其中有 6 种元素的译名至今沿用,其元素符号也与现在采用的符号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