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实体和相对实体
在波义耳之后,许多化学家提出了类似的见解。例如,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曾指出:“应当存在这样一种组成部分,它不能被任何化学操作或推理分为各个不同种类的物体;因此,我们把这类组成部分称作最后的组成部分或终极组成部分,或用化学家的语言称它为元素。”①拉瓦锡又进一步提出: “如果我们把分析所达到的最终界限的观念与元素或物体基元的名称联系起
① 转引自莱斯特:《化学的历史背景》,吴忠译,商务印书馆,1982 年,第 126 页。
①
来,那么,对于我们来说,所有还不能用任何方法分解的物质都是元素;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肯定,这些被我们作为简单的东西不是由两个或者甚至更多数目的基元所组成,而只是因为无论怎样也不能把这些基元相互分开,或者说得更准确些,由于我们还没有任何方法使它们分解,我们才认为这些物体是简单的,并且在实验和观察向我们证明以前,我们不应当认为它们是复杂的。”②*
波义耳将不可分解性的和简单性的东西称作元素,罗蒙诺索夫将最后组成部分或终极组成部分称为元素,这种实体观具有绝对性,也就是把元素视为绝对不可分的,可以把这种实体称之为绝对实体。拉瓦锡没有肯定现在不能分解的就是绝对不可分解的,包含了相对性的含义,具有相对实体概念的萌芽。但是,相对实体概念在这个时代还没有也不可能真正确立起来。
拉瓦锡不仅从理论上阐述了什么是元素,而且指出了哪些是元素,在他的元素表中列出了 33 种元素,他把 33 种元素分成四类①:第一类包括光、热、氧、氮、氢;第二类有硫、磷、碳、盐酸基、氢氟酸基、硼酸基;第三类是一些金属元素;第四类则是钙、镁等氧化物。尽管这个表中所列元素不都是真正的元素,但是如果我们将拉瓦锡的元素定义和元素表结合起来思考,那么就会发现,在拉瓦锡那里,元素已表现出两种形象,或者说,显示出两种含义:第一,元素是组成各种化合物的基本要素、基本成分;第二,元素具有了独立存在的形式,如氧、氮、硫、磷,等等,都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形式。这种情况表明,化学中的实体,不仅仅是抽象的不能分解的基本成分,而且是独立存在的物质形式,是实在的物体,在这个意义上,实体乃是实在的物体。在前一种意义上,元素作为实体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化合物之中,或者说进入化合物成为它的基本要素,在后一种意义上,元素表现为实在的物体, 表现为独立的物质形式。这是化学实体概念的一个进步,同时孕育了新的矛盾:难道元素是像独立的形式那样存在于化合物之中吗?拉瓦锡或许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就在我们所引述的那一段话的开头,他指出,如果用元素名称来表示构成物体的简单的、不可分的分子(应当说是微粒),那么,“我们也许会不认识它们”。要解决这个矛盾还要等待历史很久。
从波义耳到拉瓦锡,都把元素与分解物质的技术和方法联系在一起。随着分解物质的技术和方法的进步,原来认为不能分解的逐步变成可以分解的,原来被认为是元素、是实体,逐渐地变成复杂的东西,因此应当从元素表中把它们排除,如此下去,终会有那么一天,原来认为是元素实体的东西不复存在,元素的数目等于零。这说明,仅仅将分析的限度作为元素实体的特征,并没有指出它的真正物质内容。那么,元素实体的真正物质内容是什么呢?是原子。
原子概念和元素概念一样,早在古代就已经产生,17、18 世纪在机械观统治下获得了发展,到 19 世纪初,道尔顿将原子概念和化学经验事实相结合,建立了化学原子论。他把化学元素和“基本粒子”看成是同一的东西, “基本粒子”就是原子。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是不可破质点, 是最后质点。道尔顿提出的化学原子论为化学乃至全部科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为化学乃至全部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特别应当指出的
② 引自凯德洛夫:《化学元素概念的演变》,陈益升等译校,科学出版社,1985 年版,第 4~5 页。
① 参见凌永乐:《世界化学史简编》,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 年版,第 109~110 页。
是,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对于作为组成物质基本成分的元素实体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的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回答,这个基本成分不是别的什么不可琢磨的东西,而是原子。具体地说,物质分解的限度,物质的基本要素,在原子论中具有了具体的物质形式——原子。在这个意义上说,原子也是实体,而且是最后的、不可再分的,因而是绝对的化学实体。
在 17、18 世纪,化学中的实体是元素实体,19 世纪,随着化学原子论的建立,化学中的实体形式是原子,可以叫做原子实体。这两种实体概念的基本内容是一致的,都是化合物的基本成分,不变的基本要素。同时,它们之间也有区别。17、18 世纪的元素实体,具有抽象性和否定性。所谓抽象性, 就是元素实体的唯一特性是不能分解、未能分解,除此之外说不出什么具体内容;所谓否定性,说的是对元素实体的陈述,不能分解、未能分解,表现为没有被认识或尚未被认识的,而不是已经认识了的内容。因此,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未被认识的转化为已被认识的,元素实体也就转化为非元素实体了。与此相反,以原子为基础的实体概念具有了具体性和肯定性。除了不能分解以外,原子还有许多性质,如形状、大小、质量等,原子概念反映了具体的物质形式,并以肯定的陈述说明了它的性质。
无论是元素还是原子,作为化学中的实体,都具有绝对不可分性和绝对不变性,因此是绝对化学实体。绝对化学实体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个时代的基本特征是绝对不变观点的形成。在化学中,元素和原子都被认为是绝对简单的,因而也就是绝对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从一种化合物转移到另一种化合物,它们本身是不变的。这是形而上学实体观的一个显著特征。按照这种观点,物质可以分解,最终达到分解的限度,即达到绝对基本的物质单元;它们是不可破的,是没有内部组成的微粒, 是不连续的、相互分立和间断的,是与物质的连续性形式绝对对立的。恩格斯指出:“原子决不能被看作简单的东西或一般来说已知的最小的实物粒子”
①,而且他还指出,不能认为物质只是分立的,应当看到各个阶段的各个分立
部分,如以太原子、化学原子、物体、天体等,是各种不同的关节点,这些关节点制约着一般物质的各种不同质的存在的形式②。这些话是在 19 世纪中叶说的,当时一方面还不知道原子内部的结构,恩格斯借用以太原子来表示, 另一方面在化学和物理学中占统治地位的观念是原子不可破、不可入,没有内部组成,恩格斯却预言式地提出了相对实体观。19 世纪末,物理学中相继发现了 X 射线、天然放射性和电子,敲开了原子的大门。进入 20 世纪,经过许多科学家的研究揭示了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而又揭示了原子核内部的奥秘,进一步研究还表明,基本粒子并不基本,它们也有自己的组成和结构。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某个物质结构层次来说,都有其自身的基本组成, 有基元性。由此形成了相对实体概念。
从绝对实体到相对实体,是实体观上的重大转折,是从形而上学的实体观到辩证的实体观的转折。绝对实体观追求物质大厦的最后的、不变的基础, 相对实体观则把物质大厦的每一层都看成是实体,它既有基元性、不变性, 又具有组成性和可变性,物质大厦就是由各个相对实体建立起来的。从相对实体的观点来看,物质大厦的每一层都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被看成是实体,即
①
②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于光远等译编,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 16、275 页。
被看成是简单的、起始的物质实体。例如,在力学中,可以把物体看成简单的、起始的东西;在分子运动论中,可以把分子视为简单的、起始的微粒; 在化学中,组成分子和原子的粒子可以认为是简单的、起始的粒子,如此等等。
列宁曾经指出:“物的‘实质’或‘实体’也是相对的,它们只表明人对客体认识的深化。既然这种深化昨天还没有超过原子,今天还没有超过电子和以太,所以辩证唯物主义坚决认为,日益发展的人类科学在认识自然界的这一切里程碑都具有暂时的、相对的、近似的性质。电子和原子一样,也是不可穷尽的;自然界是无限的,而且它无限地存在着。正是绝对地无条件地承认自然界存在于人的意识和感觉之外这一点,才把辩证唯物主义同相对主义的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区别开来。”①从列宁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物的“实质”和“实体”是等价的,在唯物主义哲学看来,物的“实质”或“实体” 就是物质本身,对于物的实体不能在固定不变的意义上来理解,这样的实体是不存在的,所谓不变的和不可分的实体,仅仅是人们认识的暂时界限。
相对实体是基元性和构成性的统一。基元性指的是基本性、基础性。追求物质组成的基础或者说探寻物质的基本组成,是化学研究的一种传统、一种思想倾向,这一点上面已经讨论过了。构成性指的是物质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结合,是复杂的整体。力求认识物质的构成性也是化学研究的特点。现代化学对物质的研究是以相对实体作为基础和前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