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姑苏——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又名大研古城,位于云南丽江,这里景色秀美,建筑古朴,历来就有“东方威尼斯”“高原姑苏”等美誉。作为一座著名的古城,丽江古城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历史悠久。古城的存在已经有800多年,这漫长的历史给古城带来了浓厚的历史感。

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把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此古城享誉世界。

木氏先祖始建大叶场新城

坐落在我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市玉龙雪山下丽江坝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面临数十里的良田沃野之处,有一座完全由手工建造的木土结构房屋组成的古老城市。

和我国的其他古城相比,这座古城的最大特点是,它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那么,为什么这座古城没有城墙呢?此事还要从古城的来历说起。

据说,在很久以前的战国时期,这座古城隶属于秦国的蜀郡,这里当时是一片沼泽地。到了南北朝时期,我国56个民族之一的纳西族先民迁徙至此,古城一带开始兴盛起来。

不过,这座古城真正的始建时间大致是在宋末元初。当时,纳西族的一位姓木的土司,将其统治中心从古城北的白沙镇,移到狮子山麓,开始营造房屋城邑。

由于这位古城的始创者姓木,如果在这座古城外再修建城墙的话,“木”字加框便成“困”,这是很不吉利的事,于是,在修建这座古城时,木氏土司便故意不筑城墙。

又因为这木氏土司的先祖属于古代纳西族束、叶、梅、禾四大支系中的“叶”一支,所以,此座古城修建好后,木氏土司为此新城取名为“大叶场”,这便是后来的云南丽江古城。

这座古城修成后,很快便成为了我国南丝绸之路及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集市。随着来这里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这里逐渐成为了历代滇西北的政治、军事重镇和纳西、汉、藏等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的枢纽城市。

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用革囊渡金沙江来到大叶场,一部分兵营驻于古城的大石桥一带,后来,大叶场的纳西族人把这一带称为“阿营畅”,意思是“元军驻扎的村落”。

后来,蒙古军在大叶场设三赕管民官。到1271年,古城地名改称丽江宣慰司,从此,“丽江”二字作为“大叶场”的地名历史由此开始,后人们也因此称此古城为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又名大研古城,纳西语称为“依古芝”,意思是金沙江江湾中的集镇,又叫“巩本芝”,意思是仓库集镇,由这些字面意思可知,这座古城是以经济交往为主而发展起来的。

在我国古代,城建的方法是先行开河,然后依河水的来龙去脉进行城建规划,布街辟路。这座丽江古城的城建方法也是依承传统的古城建规划法的经验而修建的,所以它也是我国古代城建方法的活化石。

据说,现存丽江古城的建筑格局完全是保留初建时的样子,整座古城依山势而建,选址独具特点,布局上充分利用了自然环境优势。西靠狮子山,北依象山、金虹山,南向开阔平坝,形成了坐靠西北面向东南的整体格局,既避西北寒风,又向东南光源。这样,使得古城冬暖夏凉,气候宜人。

同时,古城水源利用也很有特色。位于城北的黑龙潭为古城主要水源。潭水由北向南蜿蜒而下,至双石桥处被分为束、中、西三条文流,各支流再分为无数细流,入墙挠户,穿场走苑,形成主街傍河、小巷临水、跨水筑楼的景象。水网之上,造型各异的石桥、木桥多达300多座。正是这一特点,使丽江古城既有山城之貌,又有水乡之容,被誉为“高原姑苏”、“东方威尼斯”。

此外,城内还利用潭泉修建了多处“三眼井”。这些三眼井依着地势,从高到低,第一眼是饮用水眼,第二眼为洗菜水眼,第三眼为洗衣水眼。这样的古井设计更是纳西族人民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典范杰作。

另一方面,丽江古城在街道布局上也独具特点。它无森严的城墙,无十字相交的道路,街道顺水流而设,以红色角砾岩铺就,雨季不泥泞,旱季不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质感细腻,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

其中,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位于古城的核心位置,被称为是古城的中心广场。这里不仅是古城的中心,也是滇西北地区的集贸和商业中心。

四方街的形状很像方形的知府大印,据说是当年木氏土司按其印玺形状而建,由当时的土司取名四方街,取“权镇四方”之意。

也有人说是因为这里的道路四通八达,是四面八方的人流、物流集散地,所以叫四方街。

四方街是茶马古道上最重要的枢纽站。自古城建成以来各方商贾云集,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汇生息,是丽江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这里是历代集市中心,每日万头攒动,热闹非常。四方街以彩石铺地,清水洗街,日中为市,薄暮涤场的独特街景而闻名遐迩。置身其中,令人仿佛步入了“清明上河图”的繁华景象。

更值得一提的是,古城居民素来喜爱种植花木培植盆景,使古城享有“丽郡从来喜植树,山城无处不飞花”的美誉。

四方街是丽江古城人心脏。从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光义街、七一街、五一街,新华街。又从四大主街岔出众多街巷,如蛛网交错,四通八达,从而形成以四方街为中心、沿街逐层外延的缜密而又开放的格局。

四方街西侧的制高点是科贡坊,为风格独特的三层门楼。西有西河,东为中河。西河上设有活动闸门,可利用西河与中河的高差冲洗街面。

除了街道布局,丽江古城的民居建筑群也非常有名,它们是纳西族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的集中体现。这些民间建筑群体在纳西族原始的井干式木楞房形式基础上吸收、融汇了汉、白、藏等民族建筑的一些优点而形成,在布局形式、建筑艺术等方面部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民族风格。

古城的民居建筑一般是两层木结构楼房,也有少数三层楼房,为穿斗式构架、垒士坏墙、瓦屋顶,设有外廊。根据构架形式及外廊的不同,可分为平房、明楼、雨步厦、骑度楼、蛮楼、闷楼、雨面厦等七大类。

布局形式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四合头、两坊拐角、前后院、一进两院、四合院、多进套院、多院组合等类型。

其中,三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和最常见的民居形式。在结构上,一般正房一坊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这里主要供老人居住。

三坊一照壁的东西厢房略低,由晚辈居住。而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临街的房屋,居民将它作为铺面。

四合五天井与三坊一照壁不同点在于去掉了正房面对的照壁而代之以三间下房的一坊,围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同时在下房两侧又增加了两个漏角小天井,故名为四合五天井。

古城民居中的四合头与四合五天井一样,由正房、左右厢房四坊房屋组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

古城民居中的两拐房,一般是在经济条件暂不许可时修建起来的,这类民居先盖两坊。此两坊屋不能对面建盖,必须成曲尺形布置,故形成二坊拐角的平面形式,其他两面由照壁及围墙合成庭院。

古城民居中的前后院是用花厅联系两个院,前院作花园,后院为正院,两个院的轴线均在房的轴线上。前院房屋一般是小巧玲珑的厅阁等与宅园相协调的建筑。

民居中的两进院不同于前后院的是,两院不是在正房轴线上排列,而是左右并行,两院由过厅相联系。一般两院各有一轴线相互平行。前后院及两进院一般皆属中型民居。

民居中的多进多套院是基本平面形式的多院综合,有纵向发展的,有横向发展的,也有纵横向同时发展的,一进两院式及多进多套院,一般属于富家大户住宅,皆属大型民居。

另外,古城的纳西民居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不论城乡,家家房前都有宽大的厦子,也即外廊。

厦子是丽江古城纳西族民居最重要的组成之一,这与丽江的宜人气候分不开。因为气候宜人,所以这里的纳西族人就把一部分房间的功能如吃饭和会客等,搬到了厦子里。这一功能也就造成了古城的民居,大都有宽阔的厦子。

除了布局形式,古城民居还非常注重房屋的装饰,其重点是门楼、照壁、外廊、门窗隔扇、天井、梁彷等。

门楼的形式有砖拱式、木过梁平拱式及木构架式三种,砖拱式门楼多为中间高、两边低的三滴水牌搂式样。木过梁平拱式门楼则是以木过梁承托、外包簿砖的三滴水牌楼。木构架式门楼多为双坡屋面,檐下用多层花板、花罩装饰。

民居照壁一般有三滴水、一字平式两种,内部的外廊小照壁多用大理石装饰。房屋的门窗均饰以木雕图案,如鸟禽、花卉、琴棋书画、博石器皿等,是功能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此外,对梁枋、往头、栏杆、柱础、勒脚、檐口、屋脊等木作、石作、瓦作部位也加以装饰。

同时,古城民居的庭院主要采用鹅卵石、五花石等为原料铺装,图案根据庭院大小或房主喜好而定,内容涉及花鸟鱼虫、八赴阴阳、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手法古朴,布局严谨。占地大、院落多的宅院,普遍由两坊一照壁、花台、水池等构成。

在现存的丽江古城中,主要有白沙民居建筑群和束河民居建筑群。其中,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古城北,曾是宋元时期丽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丽江古城的最早建筑群。

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有一个梯形广场,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民居铺面沿街设立,一股清泉由北面引入广场,然后融入民居群落,极具特色。

白沙民居建筑群形成和发展意义非常重大,它为后来丽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

束河民居建筑群在丽江古城西北,是丽江古城周边的一个小集市。束河民居建筑群依山傍水,民居房舍错落有致。

街头有一潭泉水,称为“九鼎龙潭”,又称“龙泉”。泉内水质清澈,游鱼可数,从泉中溢出的流水蜿蜓于街衢旁。另外,有一条名为青龙河的河流从束河村中央穿过,上面还架起一座石拱桥。据说,此桥名为青龙桥,是丽江境内最大的石拱桥。

除了这座四方街,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飞架起的300多座桥梁也是古城的一景。这些古桥形式多样,主要形式有廊桥、石拱桥、石板桥、木板桥等。

在众多的古城古桥中,最著名的数大石桥、万子桥和南门桥。

此三桥皆为我国明代时期所建的石拱桥。其中大石桥为双孔石桥,拱圈用板岩石支砌,桥面用传统的五花石铺砌,坡度平缓,便于两岸往来。桥的位置处于古城繁华地段,行人络绎不绝,桥市生意兴隆,因从桥下中河水可看到玉龙雪山倒影,又名映雪桥。

万子桥为单孔桥,“万子”象征子孙万千。南门桥为单孔石拱桥,砌有石雕龙头。

除此之外,古城较著名古桥还有锁翠桥、万千桥、马鞍桥、仁寿桥等。这些形制各异的古桥,大都建于明清时期。古桥的存在既方便了居民的出行,也为古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旁注]

土司 元、明、清各代在少数民族地区授予少数民族地区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该族人民的制度。也指被授予这种官职的人。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土司既指少数民族地区的土人在其势力范围内独立建造的且被国家法律允许的治所,又指世代享有特权的土官。狭义的土司专指土官。

茶马古道 指存在于我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我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和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

印玺 印章。古代多作封发物件,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作为信验。秦汉以后多称帝王之印为玺。古代的印玺是我国文物宝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收藏、鉴别、研究对我国文字的产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古代印玺包括了鸟篆、大篆、小篆等各种字体。

穿斗式 或称“串逗”式,木构架。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一般这种木构架的形式在我国南方的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区广泛应用。

蛮楼 丽江纳西族民居的名词之一。其建筑模式是以一个三开间的两层楼房为主,也就是“坊”,坊的前面都有外廊,上下两层都设廊子。这种建筑从藏族民居那里学来的,且当时纳西族百姓叫藏民“蛮子”,因而这种建筑形式被称为“蛮楼”。

忽必烈(1215年~1294年),蒙古族,元朝的创建者。他在位期间,建立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使得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他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

木楞房 是丽江纳西族过去的一种用圆木柱垒架为“墙壁”、用薄木板盖顶的简易矮房。传说,丽江木天王为了让人们尊敬他,特意发明这种门槛高、门楣低的木房,让人们进门都要低头。

[阅读链接]

三眼井又称三叠泉或三叠水,是我国丽江特有的一种水井。

我国北方的三眼井多以品字形分布,井水深,井口小,共有3个井口供三人同时取水。而丽江三眼井实际上是一个泉眼出水,从高到低分三级地势流淌。因三眼井按地势而成,下塘水不会污染上塘水,又可供不同需求者同时使用。

在丽江古城中,共有三眼井5个。凡有三眼井的地方,周围都有小型广场,栽有古树名木,除了挑水、洗菜、洗衣服的人外,早晚时分,还有许多老人小孩喜欢到此憩息、玩耍,构成丽江古城特有的一幅现代“市井生活图”,这也是丽江古城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