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内外的其他古迹名胜

平遥古城从始创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迄今为止,它仍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我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悠久的历史,积淀了古城厚重的文化底蕴,使这座千年古城成为丰富历史文化的坚实载体,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平遥古城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以古城墙为界向外延伸保护范围之内的整个老城区;二是县城西南的双林寺;三是县城东北的镇国寺。三个部分同为一体,统称为平遥古城。

这里提到的双林寺位于山西省平遥县西南的桥头村。双林寺原名“中都寺”,其地本为中都故城所在,因之得名。

中都寺创建年代很早,因古文献记载失详,难以确考。寺中现存最古之碑为1011年“姑姑之碑”。年代久远,字迹模糊,第二十行“重修寺于武平二年”尚可辨认。

“武平二年”是北齐年号。既是重修,其创建年代必早于此。这样说来,即使从北齐算起,中都寺至今也已历经1400多个春秋了。

从碑文的描述中可以知道,当时的中都寺为一方胜境,庙貌雄伟,香火隆盛,游人不绝,曾建有“七重楼阁,高可望省”,可惜毁于火灾,原阁础石至今犹存,直径一米有余,足证其规模之大。约至宋代,中都寺改名双林寺。

宋代以后,寺中曾住有尼姑,故有“姑姑之碑”及“贞义祠”等遗迹,盖与纪念尼姑有关。

双林寺建筑,历遭100多年的风雨兵灾之患,庙貌渐倾圮,虽然历代皆有修葺,但到元代末年,已到了“殿楹损壤,厅廊倾颓”的地步。

因此,明代景泰、天顺、弘治、正德、隆庆年间以及清代道光、宣统年间都曾大规模地重建或重修,现存庙宇全是明代和清代建筑。

平遥古城现存的双林寺坐北朝南,寺庙围墙仿城墙之样,上置垛口,内为夯土,外砌砖墙,为明代所建。

寺院东为禅院、经房。西为庙群,由风格迥异的10座殿堂组成,前后三进院落。唐槐、宋碑、明钟、壁画交相辉映,构成一方胜境。1500多尊作品全部由木胎泥塑而成,它们继承了我国唐、宋、金、元彩塑的优良传统,是我国明塑中的佼佼者,被专家誉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

双林寺的寺院由十座殿堂组成,分前、中、后三进院落。前院为天王殿、释迦殿、罗汉殿、武圣殿、土地殿、阎罗殿,中院为大雄宝殿、千佛殿、菩萨殿,后院为娘娘殿、贞义祠。

各殿内共保存了宋、元、明、清历代的2000多尊佛、菩萨、天王、金刚、罗汉、力士、供养人、珍禽异兽、山水花木等彩塑。色彩艳丽,造型生动。此外寺中的唐槐、宋碑、明钟,以及古建、壁画都十分珍贵。

平遥古城的镇国寺创建于唐末五代的北汉时期,原名京城寺,自明嘉靖年间易名为镇国寺。

镇国寺整座寺院坐北朝南,两进院落,中轴线上有天王殿、万佛殿、三佛楼,天王殿两侧配有钟楼和鼓楼。一进院东西廊有碑亭、三灵侯、二郎殿、财福神和土地各殿。二进院东西有观音殿、地藏殿等。

处于寺庙最前端的天王殿是元代建筑。进入殿内,可参谒佛国护法神将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很受民间“欢迎”,因为它们代表“风、调、雨、顺”,象征着“五谷丰登,天下太平”。

出了天王殿,钟楼鼓楼相互对峙,钟楼上有金代皇统五年铸造的铁钟一口,形制古雅,工艺别致,而且钟声洪亮。据说,在当年没有汽车火车的远古时代,镇国寺的钟声能传到平遥城内,因此,这口古钟算得上是一件珍稀之物了。

万佛殿位于天王殿之后,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堪称“千年瑰宝”。

这座殿宇造型独特,平面近似正方形,屋顶庞大,出据深远,但由于屋角反翘,使沉重庞大的屋顶呈现出轻巧活泼的建筑艺术形象,整个外观给人一种雄伟壮观、气势非凡的感觉,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家在建筑科学方面的非凡技能。

在万佛殿内,共有彩塑11尊。中央是佛坛,主供形体高大的释迦牟尼佛像,此像坐在须弥座上,表现出安逸慈祥、和颜悦目的神态。旁边站立的是迦叶和阿南尊者。大殿左右两边分别供奉的是两尊菩萨和供养菩萨。

在菩萨的前面是两天王和两供养童子。这几尊塑像虽是宗教神化的偶像,但却是按照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加以形象塑造的。这些塑像是我国寺庙中现存的五代时期的唯一作品,堪称“稀世珍品”,在我国雕塑史上占有重要一页。

镇国寺内的第三大殿是三佛楼,此楼创建于明代,殿内主像有三尊,分别是“法自佛、报自佛、应自佛”。这些佛像自然大方、造型优美。

在大殿的左右墙壁上,有一组精美的壁画,画的是释迦牟尼的生平八相图,集山水花鸟、人物于一体,描绘了释迦牟尼的一生。

位于后院西侧的地藏殿,俗称阎王殿,建于明代,主像为地藏王菩萨,四周为十殿阎王,六位判官、牛头、马面立于地上,这些塑像有的怒不可遏,有的文质彬彬,有的慈祥和蔼。

在地藏殿的四壁,有壁画,这些壁画集绘画、书法于一体,描述了不善之徒被受刑制裁的场面,其惨状目不忍睹。这些情节表现的是惩恶扬善的哲理,但在封建社会里,劳动人民处在社会的最下层,有冤无处申,有苦无处诉,只有把希望寄托在来世,正如这壁画旁的一副对联所写:

阳世奸雄欺天害理由直汝;

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

这副对联强烈地表现着惩恶扬善的愿望和人生哲理。

除了这些殿堂之外,在镇国寺内,还保存着历代石碑20余通,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半截碑”。由于该碑上下左右都有残缺,所以名为半截碑,以残碑的宽厚度估量,原碑非常高大。

此碑内容与镇国寺无关,原来在镇国寺竣工时,在寺的附近捡回这块碑,人们本想将它想做碑座,结果发现碑上的书法甚佳,秀润苍劲,当时没舍得毁掉,才得以幸存下来。经考证,这块碑是北汉主刘崇之孙刘继钦的墓志铭碑,文物价值相当高。

另外,在镇国寺内还有一棵名为龙槐的古老槐树,据清代嘉庆的《龙槐记》碑中记载,这棵古树从有此庙时便栽在这里,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此树长得高不盈丈,树身已满是裂缝,弯弯曲曲,枝干错综盘结,无头无尾,看上去张牙舞爪,腾云驾雾,也是寺内的一大奇观。

漫步寺内,除了深厚的文化气息和浓厚的古香气息外,还可领略到淡淡的月季香味。园中各色花卉品种齐全,争奇斗艳,给整座千年古寺增添了一片温馨。

镇国寺、双林寺和平遥古城的古城墙合称平遥古城的“三宝”,后来,这三宝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旁注]

垛口 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短墙。两个垛子间的缺口。泛指城墙上的女墙。具体构造是,从墙上地坪开始砌至人体胸部高度时,再开始砌筑垛口。垛口一般砌筑成凹凸的形状。垛口上部砌有瞭望洞。瞭望洞下部砌有一个小方洞,是张弓发箭的射孔。射孔底面向下倾,便于向城下射击敌人。

彩塑 以黏土加上纤维物、河沙、水,揉合成的胶泥为材质,在木制的骨架上进行形体塑造,阴干后填缝、打磨,再着色描绘的作品。

四大天王 原本是佛教中四位护法天神的合称,俗称“四大金刚”,他们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

刘崇(895年~954年),刘旻,沙陀人,原名刘崇,五代时期北汉建立者,为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弟。年轻时喜欢饮酒赌博,曾经在脸上刺青从军。刘知远任河东节度使时,他担任都指挥使。刘知远建后汉以后,他任太原尹。

[阅读链接]

在双林寺东北隅有一座小祠堂,名曰贞义祠。祠中有两尊塑像,一尊是躺在床上双目紧闭的少女,人称睡姑姑。一尊是旁边坐着骨瘦如柴的老妇,人称药婆婆。关于她们的来历,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很久以前,平遥桥头村有一户有钱人,家有一女。女孩16岁时,父母先后去世。女孩因太想念父母,便天天到父母生前常去的双林寺烧香,又把家中所有的钱都捐给寺院。

几年后,女孩也得了重病,一位不曾相识的老妇不辞劳苦地侍奉她,直到女孩去世。女孩去世后,这位老妇也陪她坐化。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二人,便在双林寺的东北隅修了一座单间小祠堂,里面塑了她们的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