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沧桑的古徽州府府衙

在东谯楼旁边,是古徽州府的象征,其府衙历经数次扩建,到明代中期达到格局最完整、规划最恢弘的历史时期,在建筑、史学界素有“徽州故宫”之称。

徽州府衙有南谯楼、仪门、正堂院落、后堂院落和廨舍院落五大组群。知府断案的正堂,是徽州府衙的主体,按清代形制恢复,还恢复府衙仪门、息民亭和戒石碑亭等。

曹氏二宅位于徽城镇打箍井街,由徽商后裔曹家兴建于清末。与古城的府衙门、许国石坊、许国相府毗邻。坐西朝东,二宅壁联。

前有小院,下堂有厢房,天井两侧有廊,雕花屏门装隔。宅内构件雕饰精美,保存完好,曹氏二宅是徽州古建筑传统风格延续发展的典范。

曹氏家族在清朝历史上创造了的震撼人心的奇迹。仅乾隆一朝,歙县雄村的曹姓子弟中进士者就有曹文埴、曹坦、曹城、曹振镛、曹学诗等多人。

特别是曹文埴、曹振镛父子,从1760年至1835年,历经三代皇帝,把持朝政75年,清王朝几乎有三分之一历史都在他们的影响之下。

新安碑园是一座典型的徽州私家园林式建筑,它凭太白楼,靠披云峰,借练江水,临太平桥,以曲折有致而又含蓄丰富的借景表现手法,使这座在弹丸之地依山而筑的园林,显得幽深而又奇巧。

门边一对大狮子的就是真赏亭庭院,门上方书有“古墨衍芬”四字。

“披云小筑”,是一幢三开间仿明清风格的平房,房前有庭,房后有院,内部的门窗式样、砖雕纹饰,显示出徽州古建筑的独特风格。

“两清堂”,其堂名是由于这里藏有著名的《余清斋帖》和《请鉴堂帖》两部碑帖而得。此外,假山、水池、亭榭、小桥点缀其间,花墙、漏窗、门洞相互通透,使它成为歙县一大名胜。

紫阳书院是全国著名书院之一,郡守韩补始建于1246年,初建在府城南门外紫阳山麓,理宗皇帝御题“紫阳书院”匾额。

紫阳书院以祭祀朱熹,宣扬朱熹理学思想为主旨。元代至元年间迁于南门内,延二年又迁于南门外,后毁于兵。明洪武初,重建于歙县县学右之射圃。

正德七年郡守熊桂重修紫阳书院,并亲自主教。正德十四年郡守张芹,别建书院于紫阳山中,从此,歙县有两个紫阳书院,讲学之风称盛一时。明末四毁书院,两书院门庭冷落。

清康熙、乾隆先后御题“学达性天”、“道脉薪传”两匾额。1790年,歙县人曹文埴、鲍志道等于县学后朱文公祠建“古紫阳书院”,重振讲学之风,桐城姚鼐曾讲学于此。在咸丰、同治年间,两所书院均遭兵毁。后来筹工局拨款重修古紫阳书院,并改为校士馆。

王氏故宅位于歙县大北街的王氏古宅,是新安医学名家王任之的故居,建于清朝初年。

渔梁坝是歙县古代较大的水利工程,可沿练江入新安江直达杭州,是歙县古代唯一的水运之道。据考证,早在唐宋年代,人们就曾在此垒石为坝,现在的古坝为明代重建,有1605年修坝记事碑可考。

练江上有万年、太平和紫阳三座明代石桥。万年桥建于1573年,是县城通往北乡及黄山、太平的枢纽,桥东端原建有石坊,额题“北钥云龙”、“道岸津梁”,今不存,桥名万年,表永固万年之愿。

太平桥又名河西桥,建于1488年至1505年间,是徽州各县抵府的枢纽,享有“千里江南第一桥”之美誉。

紫阳桥位于城东南渔梁坝下,初名寿民桥,因西临紫阳山而得名,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县内古桥最宽最高的桥。

长庆寺塔位于黄山市歙县城西练江南岸的西于山。这里原有10座寺庙,其中长庆寺旁有一塔,这就是长庆寺塔,又称十寺塔。该塔于1119年由歙县黄备人张应周捐善修建,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长庆寺塔历代均有修葺。唐代杜牧赞道:“高铎数声秋撼玉,霁河千里晓横银。”又有诗:

古寺高峨接碧霄,春风弦诵彻终朝。

石成方塔参天遇,柳种长堤隔岸遥。

两座危峰争出坞,一湾曲径半通桥。

有时槛外传清响,知是山南唱晚樵”。

长庆寺塔为原西干山十寺三十四别院唯一存留的建筑,经过几个朝代的修缮,至今仍保持宋代特征。

棠樾牌坊群在歙县棠樾村头,坐落着七座气势恢弘的古牌坊。这些牌坊按照“忠孝节义”的顺序排列。

在封建社会里,为了表彰在“忠孝节义”等各方面“功勋显赫”的官员,为朝廷兴旺做出的“杰出贡献”,当朝政府常常批准在这些人的故里村头,修建“功德牌坊”,借以号召人们以此为榜样报效朝廷。棠樾牌坊群明坊三座,清坊四座。

[旁注]

曹振镛 字俪生,号怿嘉,文埴子。1781年间进士,选庶吉士,任翰林院编修,后升侍读学士。历任内阁学士,工部、吏部侍郎。后来奉命撰《高宗实录》,书成,加太子少保,调任户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后任军机大臣、军机本臣兼上书房总师傅、太子太师,列次功臣之首。

碑帖 俗称“黑老虎”,碑帖是碑和帖的合称,实际“碑”指的是石刻的拓本,“帖”指的是将古人著名的墨迹,刻在木板上可石上汇集而成。在印刷术发展的前期,碑的拓本和帖的拓本都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以后人们为了学习书法,或作历史资料都要学习这些文字资料。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號樊川,晚唐著名诗人和古文家。曾任中书舍人,人称杜紫微。为了区别杜甫,人称“小杜”;又因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

[阅读链接]

许国石坊又名八脚牌楼。关于八脚牌楼还有一段饶有兴味的传说。据说,普通臣民只能建四脚牌楼,否则就是犯上。当时许国是地方的骄傲,如果只造四脚牌坊,无法体现他的官重威显。

许国便想出一个办法,前后共拖了七八个月才回朝复命。皇上见许国久跪不出声,便责问道:“朕准卿四月之假回乡造坊,为何延为八月?建坊这么久,别说是四脚,就是八脚也造好了”。

许国闻听皇上的话,顿时奏称:“谢皇上恩准,臣建的正是八脚牌楼。”

皇帝听后简直哭笑不得。就这样,许国所建的石坊也就“合法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