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洱海——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东临碧波荡漾的洱海,西倚常年青翠的苍山,形成了“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的城市格局。从779年南诏王异牟寻迁都阳苴咩城,已有1200多年的建造历史。

大理的全称是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一个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地区。大理古城是我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大理城的城区道路仍保持着明、清以来的棋盘式方格网结构,素有九街十八巷之称。

明代在羊苴咩城遗址建古城

作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大理古城,在我国古城中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后世所见的大理古城是以明朝初年在阳苴咩城的基础上加以恢复的。

古城呈方形,开四门,上建城楼,下有卫城,更有南北三条溪水作为天然屏障。城墙外层是用砖砌而成,城内由南到北横贯着五条大街,自西向东纵穿了八条街巷,整个城市呈棋盘式布局。

羊苴咩城位于大理城南的苍山中和峰下,仅留残垣的城墙。羊苴咩城是继南诏太和城后,南诏、大理国的重要都城。北城墙依梅溪修建,溪水深沟成了天然的护城河。羊苴咩城墙用土夯筑。

据史书记载,羊苴咩城南城墙应在龙泉溪旁,但城墙遗迹不明显。在大理古城内,有一块1309年的《加封孔子圣诏碑》,碑文内容表明,大理古城是羊苴咩城东面的一部分。

早在六诏与河蛮并存时期,羊苴咩城就是大理洱海地区的一个较大的村邑,已经具有城市的雏形,是南诏王皮逻阁统一六诏、征服河蛮后占领的城邑。阁逻凤曾对羊苴咩城进行扩建,成了南诏的重要城镇。

779年,南诏王阁逻凤去世,由于他的儿子凤迦异早逝,而立他的孙子异牟寻为南诏王。后来,异牟寻修建了三阳城作防御吐蕃城垣,并于779年将王都从太和城迁至羊苴咩城。

羊苴咩城和云南省大理太和城一样,只有南、北两道城墙,西依苍山为屏障,东据大理洱海为天堑,羊苴咩城地势十分险要。据《蛮书》记载,羊苴咩城内建有南诏宫室和高级官吏的住宅。

羊苴咩城南、城北两座城门之间由一条通衢大道相连。城内有一座高大的门楼,在左右有青石板铺垫的高大台阶。从羊苴咩城南城门楼进去,走300步就到第二座门楼,羊苴咩城两旁又有两座门楼相对而立。这两座门楼之间,是高级官员清平官、大军将和六曹长的住宅。

进第二道门,走200步到第三道门。门前置放兵器,在羊苴咩城内建有两座楼。第三道门后面有一照壁,走100步就可以见到一大厅。

这座大厅建筑宏伟,厅前建有高大台阶,厅两旁有门楼,厅内屋子层层叠叠。过了大厅,还有小厅。小厅后面是南诏王的宫室。

856年,南诏王劝丰佑在羊苴咩城内修建了一座宏伟的建筑物,这就是五华楼。五华楼位于大理古城的中心部位,是古代南诏王的国宾馆,又叫五花楼。因其规模的宏大,在南诏时,被称为“天下第一楼”。

这个巨大的羊苴咩城楼上可容纳万人,下面可以竖5丈旗,是南诏接待西南各部落酋长的国宾馆。每年,南诏王以及后来大理国的大理王都会在五华楼会见西南夷各个小国君长,和其他一些重要宾客,赐以酒席佳肴,奏以南诏、大理时期的音乐。

据《南诏野史》记载,元世祖忽必烈征大理时,曾在五华楼前驻过兵,后五华楼被战火烧毁,明代已不存在了。后人从五华楼遗址发掘出的宋元时期的石碑,碑文进一步证实了《南诏野史》的记载。

五华楼作为国宾馆的历史也长达数百年之久。明洪武年间,政府在易址重修大理古城时,将城中的钟鼓楼改称五华楼,但其规模格局已远远不如南诏时期的五华楼。1862年,清代地方官又集资重修五华楼,后来,又屡经修建。

《南诏野史》记载,到1253年,羊苴咩城作为南诏旅游景点、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大理国等王朝的都城。

1274年,元朝在云南建立云南中书省,云南省会设在鸭池城后,羊苴咩城才失去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1382年,明朝新建大理府城,大理羊苴咩城才逐渐荒废。

[旁注]

南诏 我国唐朝时期西南部的奴隶制政权,包括今日云南全境及贵州、四川、西藏、越南、缅甸的部分土地。由蒙舍诏首领皮罗阁在738年建立,902年权臣郑买嗣推翻蒙氏南诏,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长和”。

《蛮书》记载南诏史事的史书,又名《云南志》、《云南记》、《云南史记》、《南夷志》、《南蛮志》、《南蛮记》。共10卷,唐樊绰编撰。

清平官 南诏官名,相当于唐代的宰相。继南诏之后的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大理均沿置。南诏最高行政长官统称“清平官”,六人七人不等,清平官中设“内算官”一人,掌握机密,威权极重。

中书省 古代官署名,是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汉朝始设中书令,魏国建秘书监,有监、令,魏曹丕改称中书监、令。晋朝以后称中书省,是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用到隋唐,成为全国的政务中枢。宋元时期中书省设中书令和中书丞相,明清时期废置。

皮逻阁(697年~748年),南诏第四代王。在位期间,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并吞了其他五诏,使洱海地区统归南诏管辖。738年,他入京朝贡,受到唐玄宗的礼遇,加封为“特进云南王、越国公、开府仪同三司”。

[阅读链接]

南诏王阁逻凤去世后,立他的孙子异牟寻为南诏王。当时正值南诏、吐蕃联军进犯西川,即四川,遭到唐将李晟的痛击。吐蕃责怪南诏,改封异牟寻为“日东王”,使大理南诏的地位降为吐蕃属国。

据《旧唐书》记载,异牟寻是一个知识渊博,有才智,颇具领导才能的人。当他开始意识到叛唐投靠吐蕃的危害时,便希望重新归附唐朝,但又害怕吐蕃兴师问罪,异牟寻修建了三阳城作防御吐蕃城垣,并于779年将王都从太和城迁至羊苴咩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