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华天宝——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位于我国山西省中部,是一座具有28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在我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县城,是我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

平遥旧称“古陶”,平遥古城始建于公元前827年至公元前782年间。明朝初年,为了防御,始建城墙。1703年,筑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

平遥曾是我国清朝晚期的金融中心,并有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格局,基本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县城原型,有“龟城”之称。

西周为抵御侵扰始建古城

在我国北部的山西省中部,有座保存完整的历史名城,它是我国古代城市的原型,世界遗产委员会曾经这样评价它:

它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一语道破了这座古城的一个特点,那就是一个“老”字。

那么,这座古城到底叫什么名字呢?它便是旧称“古陶”的平遥古城。据说,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在公元前827年至公元前782年时期。

当时,周宣王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曾派兵北伐萨犹,并修建了京陵城。京陵城就建在后来平远县城东北的京陵衬,“京陵”二字作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这可以说是平遥建城的开端,也是现存平遥古城的前身。如果从那时算起,至今已有2800年左右历史了。

春秋时期,平遥隶属晋国,战国时又归属赵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实行郡县制,置平陶县,属太原郡。汉代时期,平遥属于京陵、中都两县及邬县地区。

到了北魏太武帝时期,为避太武帝拓跋焘的名讳,武帝把将原来的平陶县改为平遥县,并把县治从别处迁到这里。此次迁动后的新址就是后来平遥古城的地址,以后,平遥历经多个朝代变迁,但名称都没有发生变化。

隋唐时期,为防御北方突厥族的侵入,作为“表里山河”的军事重镇山西,在战略上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当时,平遥以一座土夯的城垣,经历过冷兵器时代一场场自卫战争的严酷考验。

到了北宋初年,赵匡胤在战斗中派兵焚烧平遥城。然而,虽经历了一场火灾,平遥城池还是保存下了不少,并在以后得到了不断地发展。

1367年,平遥城墙在旧城基础上开始了扩建。重建后的古城有门六座,东西各两座,南北各一座,全部用砖石包墙。

1369年,大水成灾,冲垮了西城墙,留滞了红色泥沙。第二年扩建城池时,把城墙迁到西侧。

明朝中叶,平遥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增长,促使城市建筑向外扩展。以后,明景德、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年间均进行过10多次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为此,现存平遥古城的城墙一直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城墙风貌。

据记载,平遥古城最初城墙是特别低矮的夯土筑就,为了军事防御的需要,经过明清两代500余年间,先后有20余次的包砌整修,便形成现在见到的砖石城墙。

现存的平遥古城墙,城池面呈方形,略偏东南向。东、西、北三面线条取直,只有南墙沿河走向曲折。

平遥古城有“龟城”之称,意喻长生不老,青春永驻,坚若磐石,金汤永固。气势宏伟的古城墙,全长6000多米,城墙素土夯实,外包砖石,墙顶铺砖以排水。墙外筑有又深又宽的护城壕,足以抗拒来犯之敌于墙外。

城墙的城楼修筑于城池的城门顶,古代有时称“谯楼”。平遥城墙的城楼共有六座,造型古朴、典雅,结构端庄稳健。城楼是城墙顶精致美观的高层建筑,平常登高瞭望,战时主将坐镇指挥,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御设施。

城墙上还建有角楼、城楼、魁星楼、文昌阁和点将台等建筑。城墙的各个城门都建有重门翁城,均为方形,与城墙同高。

瓮城早在商代就已出现,因为大多状似大瓮所以形象地称之为“瓮城”。瓮城是军事防御体系中重要的建筑,也隐含如果敌人进入瓮城便来个瓮中捉鳖的寓意。

瓮城上筑重檐歇山顶城楼,城门开在侧面,以便在大城、瓮城上从两个方向抵御来攻的敌人,瓮城设内、外门,平时检查来往的过客,需要时即可关上两座门,形成“瓮中之鳖”之势。城外有护城河环城一周,河上有一座大吊桥。

城墙的角楼建于城墙四角上的楼橹,主要用以弥补守城死角即城墙拐角处的防御薄弱环节,从而增强整座城墙的防御能力。角楼分别指西北角的霞叠楼,东北角的栖月楼,西南角的瑞霭楼和东南角的凝秀楼。

屹立在东南墙头的一座建筑叫魁星楼。魁星是北斗七星中的第一星,中国道家称它为天罡星,是主宰科举文运的星辰。

在古城中和魁星楼遥遥相对的则是祭祀孔子的孔庙,也称文庙。文庙大成殿大约为1163年宋金时期重建,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庙建筑。

在大成殿背后的山墙上书写着一个巨大的“魁”字。据说这里曾放置一面大鼓,只有中了状元的平遥人才能敲响它。

城墙的点将台位于上东门和下东门之间城墙顶上,现为砖砌高台。相传,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即位后,派大将尹吉甫率兵北伐猃狁,连战连捷,后奉命屯兵今之平遥,增筑城墙,并在此训练士卒,点将练武。

明代中叶,人们为纪念尹吉甫功绩,在尹吉甫曾点将阅兵的地方修筑了高真庙。明清维修城墙时一并将高真庙连成一体,登高远眺,心旷神怡。

城墙有六道城门,南北各一道,东西各两道。这些门还分别有各自的寓意,南门叫迎薰门,是龟首,面向中都河,城外原有两眼水井,喻为龟之双眼,可谓“龟前戏水”。北门叫拱极门,为龟尾,是全城的最低处,城内所有积水均经此流出。

上西门叫永定门,下西门叫凤仪门,上东门叫太和门,此三门形似龟的三腿正常向前屈伸,唯有下东门、亲翰门的外城门径直向东而开,传说是古人怕龟爬走,将其后腿向东门拉直并用绳子绑好拴在麓台塔上。

环城而行,每隔一段距离,就筑有一个凸出的马面,用于瞭望和侧射火力,是保卫城墙的。城墙脚下是防御的死角。有了马面,就可以弥补这个不足,从三面组成一个强大的立体射击网,城防力量大大加强。

马面上的两层小楼,也称敌楼。据旧志称,明代初年重修平遥城墙时,仅建敌台窝铺四十座,隆庆三年增至九十四座,万历三年,在全城以砖石包城的同时,重修成砖木结构的敌楼七十二座,后经历代修葺,遗存至今。

敌楼平面呈方形,四壁砖砌,硬山顶,筒板瓦覆盖,底层面向城内的一面辟拱券门,楼内设木楼梯,上层置楼板,楼上四面各开拱券窗两孔。

平遥古城城墙上的现存敌楼,是供士兵休息、存放粮食和弹药的场所,同时也增加了古城的美观。

城墙顶面用砖墁铺满,内筑为保护守城士兵而修建的护墙,名为女儿墙,外筑供士兵打击敌人和眺望敌情所用的垛口。

据说,这象征了同孔子周游列国的3000门徒和72贤人。敌楼上还有孙子兵法石刻,使得一座壁垒森严的城池显得文雅亲和、先礼后兵,透露出一种浓郁的文化气息。

平遥古城,设计严谨,工艺精细,形体完整,既有完善的防御功能,又有传统的文化内涵,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之一。

除了这古老的城墙,在平遥古城内,还有许多从明代以及明代前流传下来的遗址和遗迹,它们与古城墙共同组成完整的平遥古城,为平遥古城增添了无穷魅力。

其中,位于古城内的政府街,坐北朝南,平遥县,是我国保存下来最为完整的古县衙之一。

据说,这座古县衙始建于明代。紧接县衙大门的是仪门,也称礼仪之门,是象征封建礼教的建筑物。两柱楹联分别写着:

门外四时春和风甘雨;

案内三尺法烈日严霜。

这副对联深刻地说明了衙门内外的区别。

县衙内的建筑沿中轴一字排开,依次为衙门、仪门、牌坊、大堂、宅门、二堂、内宅、大仙楼。

东西厢设六房,即吏、户、礼、兵、刑、工房。院东自南向北有钟楼、土地祠、赞候庙、粮厅、花厅。院西有申明亭、重狱、女狱、轻狱和公廨房、督捕厅、洪善驿站和阎王殿等建筑群。衙门对面有一堵用于避邪的砖砌照壁。

衙署大门西侧是申明亭,是有关吏员对民间纠纷进行了解和调解的地方。衙门两边是赋役房,为窑洞厢房,是收取赋役、钱粮的地方。

平遥古城内的另一处著名景观是位于古城东侧的城隍庙。此庙初建于明代初年,1544年重修。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城隍庙又曾多次修葺补筑。

1859年,城隍庙在庙会期间毁于火灾,1864年才得以续修。

后世保存的城隍庙重要建筑,属清代规制,庙院宏大,布局完整,总占地面积为7302平方米。平遥城隍庙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城隍庙、财神庙、灶君庙三庙合一。

城隍庙位于整个建筑群中轴线,坐北朝南,前后四进院落,殿宇高大挺拔,临街山门,殿前戏楼,殿后寝宫,是我国道教庙宇殿堂的典型建筑形式。

城隍庙的牌楼、山门、戏楼、献殿、城隍殿、寝宫层层叠进,游廊、官厅、东西厢房、配殿纵深相连,贯穿为一体,既有寺庙殿堂配置特色,又具有官署建筑的风格,其神学意趣和“前朝后寝”的功能十分明显。

正殿屋顶上精美的琉璃属清代原件,历经百年沧桑,色泽如初,尤其孔雀蓝的各类制品,是研究古代琉璃不可多得的珍品。

灶君庙、财神庙位于东西两侧,另设一院,各成体系。城隍庙、财神庙和灶君庙相互沟通,主次分明,庙宇相连,气势宏伟,布局规整,景致奇特。

平遥城隍庙是我国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尤其以规模之大,内涵之丰,建筑之精而著称。平遥城隍庙无论从建筑结构,还是局部的艺术处理,均体现了我国古代儒道两教为主的文化内涵。

和这城隍庙相比,平遥城内的清虚观就显得更加珍贵了,为什么呢?因为这清虚观是平遥古城内最大的一座道观。它始建于唐高宗末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了。

清虚观几经易名,直到清代起才正式命名为清虚观。

清虚观位于古城东大街,坐北向南,前后三进院落,主要建筑有十座,牌坊、山门、龙虎殿、纯阳宫、三清殿、玉皇阁等,自南而北建于中轴线上。

临街的牌楼,为木结构二柱式,前后设戗柱,歇山顶造。正面匾额为清代知县蔡亮茂题字:清虚仙迹,背面为候铨知县郝庚题字:古陶胜境。

[旁注]

太武帝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字佛狸,鲜卑族,北魏第三任皇帝。在位期间,亲率大军灭亡胡夏,北燕,北凉等诸多政权,统一北方。在位29年,谥太武皇帝,庙号世祖。

楼橹 守城或攻城用的高台战具。在晋代陆机所著的《洛阳记》中记载,城上每隔一百步有一处楼橹,外有沟渠。清代邵长蘅的《青门剩稿》中也有关于楼橹的记载。

尹吉甫 兮氏,名甲,字伯吉父,尹是官名。周宣王的大臣,官至内史,据说是《诗经》的主要采集者,军事家、诗人、哲学家,被尊称为中华诗祖。

马面 又称敌台、墩台和墙台,在我国冷兵器的古代,为了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许多城市设有两道以上的城门,形成“瓮城”,城墙每隔一定的距离就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攻击来袭敌人,这种墩台称为敌台的城防设施,俗称为“马面”。平面有长方形和半圆形两种,因外观狭长如马面而得名。

道教 创立于东汉时期,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当今道教主要分为:全真派和正一派两大教派。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政,嬴姓赵氏,故又称赵政。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战略家,首位完成我国统一的秦朝开国皇帝,在位37年,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唐高宗(628年~683年),李治,字为善,我国唐代第三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649年即位,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李治在位34年,死后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阅读链接]

在城墙上两边各有一道短堵,叫女儿墙,那么,为什么叫女儿墙呢?这来源一个古老的传说。

据说,最早的城墙上是没有女儿墙的。有一次,一个老人被拉来做工,和他相依为命的小孙女也天天随他来到城上,坐在旁边观看。一天,一位累极了的民工昏昏沉沉中竟然走到城墙边上,小女孩怕他掉下城去,就用力向里推他,不料用力过大,民工虽得救了,小女孩却摔死了。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小女孩,工匠们就在城上修起了矮墙,并把它叫做女儿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