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古南诏国的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是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建筑的一组颇具规模的佛教寺庙,位于原崇圣寺正前方,呈三足鼎立之势。

崇圣寺初建于824年至859年间,大塔先建,南北小塔后建,寺中立塔,故塔以寺名。

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北,东对洱海,西靠苍山,是大理市“文献名邦”的象征,是云南省古代历史文化的象征,也是我国南方最古老、最雄伟的建筑之一。

崇圣寺是我国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所写的三塔寺。崇圣寺的壮观庙宇在后来烧毁,只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来。

崇圣寺三塔,由一座大塔和两座小塔组成。大塔又叫千寻塔,与南北两个小塔的距离都是70米。

千寻塔高约70米,是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一共有16级,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木质楼梯,可以登上塔顶从瞭望小孔中欣赏大理古城的全貌。

千寻塔矗立在两层高大的台基上,塔前朝东的照壁上有“永镇山川”四个苍劲有力的石刻汉字,是由明代黔国公沐英的孙子沐世阶所写。

千寻塔始建于823年至859年间。建塔的方法传说有多种,其中的一种叫“土层掩埋法”,也就是由塔基开始,每修好一级塔,就用土层掩埋一级,并把土堆压成一个斜坡形的土台子,这样就大大方便了运送建筑材料和修建上一级塔。等到大塔封顶时,土台的斜坡已延伸数千米远,接下来又一层一层地挖去埋塔的土层,直到完全显露出整座塔。

三塔中,南北两座小塔高度相同,约42米,各有10级,是一对八角形密檐式砖塔,八层以上是实心,八层以下则是空心。外观轮廓线像锥形,具有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

南北小塔约建于1108年至1172年间,大理国段正严、段正兴时期。随着年代的久远,两座小塔已经偏离了垂直线,倾斜了400多年。

仰望三塔,千寻塔每级四面都有拱形佛龛,相对的两龛内供有佛像,另外两龛则作为窗洞直通塔心。而南北小塔,每级的八方都有形状各异的塔形佛龛,各层塔身都有浮雕作为装饰。崇圣寺三塔的级数都为偶数,而其他地方佛塔的级数一般都是奇数。

崇圣寺三塔,从修建之日起,除了经历上千年风吹雨打和日晒之外,还经历过30多次强地震考验。其中,明代正德年间的大地震,大理古城房屋绝大部分倒塌,千寻塔也折裂如破竹。可是10天后,千寻塔竟奇迹般地自行复合如初。

1925年的大地震,城乡民房倒塌达99%,可千寻塔只震落了顶上的宝刹。这对于没有石基而直接在土基上修建的三塔来说无疑是一个奇迹。

崇圣寺及三塔建成后,一直到明代,寺院保存完好。据史料记载,崇圣寺及三塔是三阁七楼九殿,房屋890多间,有佛像11400尊。

大理国时期曾有9个国王禅位为僧,任崇圣寺住持。在佛教盛行的大理国时期,百姓不论贫富,家家户户都有佛堂。不论男女老少,都手不释数珠,因此大理国素有“佛国”之称。

而崇圣寺又有“佛都”之誉,而寺中的三塔、鸿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和佛都匾、三圣金像,被视为五大宝物。

直到明代,官员李元阳组织重修崇圣寺时,寺中的五宝还保存完好。871年所铸造的寺内鸿钟,徐霞客曾在《滇游日记》中这样写道:

钟极大,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

因而“钟震佛都”,曾成为大理著名的十六景之一。

寺内的雨铜观音塑像,庄严静美,细腰赤足,造型精妙。相传,当时在殿内铸造高近10米的观音像,铸到一半时铜已用完,这时天上下了一场铜雨,人们便收集这些如珠铜雨才铸完了观音,故名雨铜观音。

寺内的巨钟后来毁于清咸丰同治年间,雨铜观音后来被毁。证道歌碑和佛都匾也毁坏。后人重铸的建极大钟,是我国第四大钟,云南第一大钟。

建国后,相关部门对三塔进行了历时三年的维修与加固。在维修与加固中,有两项重要发现:一是三塔的基脚不是石基而是土基;二是清理出佛像、写本佛经等珍贵文物600 余件,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丰富、最重要的一批南诏、大理国时期的文物。

在南诏和大理国时期,藏传佛教、印度密教和禅宗等宗教文化曾在大理得以交汇与融合。

在大理当地,白族人民有一首世世代代传诵的谜语诗:

虫入凤窝不见鸟(风),七人头上长青草(花);

细雨下在横山上(雪),半个朋友不见了(月)。

这首诗谜的谜底就是大理最著名的风花雪月四景:“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

每年春、冬是下关的风季,一年之中,平均有35天以上的大风,最大风速达10级,下关因此而赢得了“风城”的雅号。

上关位于大理苍山云弄峰之麓,是自唐代以来形成的拱卫大理的要塞。在关外花树村有棵名“十里香”的花树,传说为仙人吕洞宾所种,花大如莲,每年开12瓣,闰年开13瓣,花色黄白相间,美丽诱人。

据《大理府志》记载和民间传说,上关的和山花是优昙一类的花卉,可作朝珠故又称“朝珠花”。据记载此花在元代至正年间仍有种植。

白族人民养花爱花已成习惯。现在的“上关花”是木莲花,此花在大理境内到处都可见到。

苍山又名点苍山,共有19座山峰,每座山峰海拔都在3500米以上,最高峰海拔4000多米。苍山景色向来以雪、云、泉著称。因苍山海拔高,山顶积雪长年不化。经夏不消的苍山雪,是素负盛名的大理“风花雪月”四景之最。

洱海是一个风光明媚的高原湖泊,呈狭长形,洱海的水,透明度较高,湖面碧波荡漾,每当风和日丽的夜晚,行近洱海之滨,玉镜高悬,万顷银涛,一轮明月在海中随波漂荡。

每到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晚上,居住在大理洱海边的白族人家都要将木船划到洱海中,欣赏相映在海中的金月亮,天光、云彩、月亮和海水相映在一起,形成一幅优美的图画。

[旁注]

密檐式塔 我国佛塔主要类型之一,是一种由楼阁式塔演变而来的新式佛塔,多是砖石结构。密檐式塔始于东汉或南北朝时期,盛于隋、唐,成熟于辽、金,它是由楼阁式的木塔向砖石结构发展时演变而来的。密檐式塔是唐代、辽代塔的主要类型,而且多为四角形、六角形和八角形。

佛龛 供奉佛像、神位等的小阁子,如佛龛、神龛等,一般为木制,我国古代的石窟雕刻一般是神龛式,小龛又称椟。龛原指掘凿岩崖为空,以安置佛像的所方。后世转为以石或木,作成橱子形,并设门扉,供奉佛像,称为佛龛。

藏传佛教 喇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体系。藏传佛教是以大乘佛教为主,其下又可分成密教与显教传承。

吕洞宾 原名吕喦,字洞宾,道号纯阳子,于796年生于永乐县,是著名的道教仙人,八仙之一,道教全真派北五祖之一,全真道祖师,钟、吕内丹派、三教合流思想代表人物。

沐英(1344年~1392年),明代开国名将。字文英,朱元璋义子。他在镇滇10年间,大兴屯田,劝课农桑,礼贤兴学,传播中原文化,对西南安定做出杰出贡献。封黔国公,追封黔宁王,谥昭靖,享太庙,塑英像于功臣祠,配享太庙。为明朝统一和稳定征战30年,功勋卓著。

李元阳(1497年~1580年),字仁甫、号中溪,白族,云南大理人。1526年进士,初授翰林辽庶吉士,后来因为仗义执言,受到同僚的排挤,他也因此借故归家赋闲。1531年复出,官授江阴县令,在任期间,外抗击“海寇”,内施惠政于人民,政声显著。最终因看不惯官场黑暗,回到大理老家隐居。

[阅读链接]

在千寻塔上书有“永镇山川”四个字,之所以写这四个字,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大理地区历史上水患较多,恶龙作怪,因此要治水就要先治龙。可是,龙唯独只尊敬塔,只畏惧大鹏。因此只要塔和塔上的大鹏金翅鸟存在,龙就不敢作恶了,水患当然也就减少了。

另一种说法是,明朝时期,地处边疆的大理地区已划归明朝版图,明政府为了充分表达对这块版图的坚守之意,在屹立不倒的塔基上题字刻碑就再合适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