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拈连法的种类

毛泽东运用拈连法,有词语拈连法和语意拈连法两种。

①词语拈连法

词语拈连法是利用上文中某一词语的概念进行推衍,顺势转换成另一种含义,词语本身没变化,含义却不同了。例如:

⋯⋯运动战决不能被韩复榘一类人所借口,决不是只有向后的运动,没有向前的运动;这样的“运动”,否定了运动战的基本的进攻性,实行的结果,中国虽大,也是要被“运动”掉的。(《论持久战》)

这段话中,上文的“运动战”、“向后的运动”、“向前的运动”,乃至“这样的‘运动’”中的“运动”,都是正常用法的含义,即都是移换或转变位置的意思,而“被‘运动’掉”中的“运动”,与上文中的“运动”,虽然是同一个词语,但概念却不一样了,它是指上文“只有向后的运动,没有向前的运动”的后果,即被葬送的意思。按正常说法,就是,“中国虽大,也要被葬送掉的”,但这种说法显得呆板、单调、乏味;而如果说“被‘运动掉’”,孤立地看,似属于病句,因为平时谁也不这样说,但与上文联系起来,则不但可以理解,而且显得很风趣。

上面这种拈连,仅仅是一个词汇,有时也可以是一个短语:

只有不要脸的人们才说得出不要脸的话,顽固派有什么资格站在我们面前哼一声呢?(《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

文中根据“不要脸的人”,拈连出了“不要脸的话”,这是短语拈连。一般情况下,无论什么“话”,无所谓要脸不要脸;这里说有的“话”是“不要脸的”,违背常规;但由于是拈连,又显得很得体,同时产生了很强的讽刺力量。

毛泽东运用词语拈连法时,有时还反复拈连,即连续多次重复同一个拈连词语:

过去的“剿共十年”并没有“”出什么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不错,“剿共十年”“”出了一个“一党专政”⋯⋯而在“剿共” 四年(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之后,就已经“剿”出了一个“满洲国”;再加六年,至一九三七年,就把一个日本帝国主义“”进中国本部来了。(《新民主主义论》)

文中“剿共”的“剿”都是“围剿”的“剿”(本义),其余四个单独重复

出现的“剿”,都是指“剿”的恶果——“围剿”的害处。这种拈连法,可以称为“连拈法”。这段话之所以倍加深刻和风趣,就是因为连续拈连。

②语意拈连法

运用这种拈连法,并不是根据表面上的词语进行推衍,而是根据上文文意自然而巧妙地转换为下文文意。请看 1949 年 5 月 21 日毛泽东《致柳亚子》中的一段话:

国史馆事尚未与诸友商量,惟在联合政府成立以前恐难提前设立。弟个人亦不甚赞成先生从事此项工作,盖恐费力不讨好。江苏虚衔,亦似以不桂为宜,挂了于己于人不见得有好处。此两事我都在泼冷水,好在夏天,不觉得太冷否

毛泽东把不同意柳亚子想从事将来要成立的国史馆工作和要挂“江苏虚衔” 两件事,说成是“泼冷水”,这是用惯用语作的比喻(借喻),他又从这个喻体中拈连出“冷不冷”的内容(又从“冷不冷”拈连出“夏天”,加在了“冷不冷”的前面),显然,这也是拈连,但这不是个别词语的拈连,拈连出来的内容,也不再用原来的词语了,所以这属于语意拈连法。这种拈连法, 毛泽东虽然只是偶一用之,但也都用得很巧妙。这种拈连法,实际上也是一种巧妙的喻体引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