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摹状法的运用
摹状法原是文艺作品或记叙文中常用的一种主要的表现方法,它是通过形象描写来反映思想和感情的重要手段。如果在实用性的文章和讲话中运用得好,也会增强形象性和文学性。
毛泽东很善于运用摹状法。解放前,他在安源办工人日校、夜校给工人讲话时,在黑板上写一个“工”字,然后解释道:上面一横是天,下面一横是地,中间一竖代表工人自己,工人就是顶天立地的人,整个世界都应该属于工人阶级;在长沙给人力车夫夜校讲话时,他在黑板上又把“人”字放到“工”字的下面,于是便成了“天”字,他解释道:如果工人团结起来,便可以顶天(据 R·特里尔《毛泽东传》)。这种形象化的讲话方法,真是别出心裁,令人“叹为听止”。他的一般文章和讲话中,也能广泛地运用摹状法,所以他的语言形象性很强。例如,在《评蒋介石发言人谈话》中给“人民公敌”蒋介石画像: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人,他叛变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一九二七年的大革命。他将中国人民推入了十年内战的血海,因而引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然后,他失魂落魄地拔步便跑,率领一群人,从黑龙江一直退到贵州 省。他袖手旁观,坐待胜利。果然,胜利到来了,他叫人民军队“驻防待命”,他叫敌人汉奸“维持治安”,以便他摇摇摆摆地回南京。
请看,这段文字是何等形象生动!即使不提蒋介石的名字,人们也知道说的是谁。尤其是其中的“推入⋯⋯血海”、“失魂落魄”、“拔步便跑”、“袖手旁观,坐待胜利”、“摇摇摆摆”数语,把蒋介石这个人物形象勾画得活灵活现,如见其人。
毛泽东运用摹状法很是高明,一般不需要很多语言,甚至仅仅用几个关键性词语,便可以把一个形象十分生动地刻画出来。他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过这样一句话:
美国人在北平,在天津,在上海,都洒了些救济粉,看一看什么人愿意弯腰拾起来。
这句话里仅仅用了“洒”和“看一看”两个词语,便把美国侵略者的做法和神态刻画得形象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