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比喻法的运用

毛泽东文章中修辞格运用得最多的有两种:一种是设问,另一种就是比喻。由此可知,毛泽东语言之所以具有感人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与他大量运用比喻的技法有极大关系。他在 1942 年 9 月 7 日为延安《解放日报》写的社论《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是人们都很熟悉的一篇政论文。它不足 3,000 字,其中竟设用了诸如黎明前的黑暗、航船和暗礁、鱼大水小、天气变化需要换衣服、孙行者战胜铁扇公主、黔驴之技等六处比喻。一篇短短的政论文中运用的比喻竟达如此之多,确实是不多见的现象,从而使这篇文章生动性极强,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并成为不朽之作。在其他各种体裁的文章和讲话中,比喻性的语言虽然没有这篇那么集中,但在可能的情况下,毛泽东都随处设喻,无论怎样复杂的问题或事理,他都可以运用比喻法作出生动具体而又明晰的说明和解释。例如,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

《论持久战》两篇文章中都说过,在抗日战争中,敌我双方均有三种包围和三种反包围:从整体战争中看,日本处于战略进攻和外线作战,我处于战略防御和内线作战地位,这是敌对我的第一种包围,我从战役和战斗上把分数路向我进攻之敌的一路置于包围之中,这是我对敌的第一种反包围;每一独立的根据地都处于敌之包围之中,这是第二种包围,各个根据地及各个正规军阵地联系起来,这是第二种反包围;从国际上看,德、意、日等以侵略阵线包围中、法、苏、捷等,这是第三种包围,中、法、苏、捷等以和平阵线包围德、意、日等,这是第三种反包围。这个问题是多么复杂啊!想要把它说清楚,真是不容易。但是,毛泽东在上述两篇文章中,都把这个问题比作“下围棋”。他说,这三种包围和三种反包围,“大体上好似下围棋一样”, 敌我互相作战“似吃子”,敌之据点和我之根据地则“好似做眼”。这一奇妙的比喻,不但把这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变得十分清晰易懂,而且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也可以这样说,善于运用比喻法,不但使比喻贴切、新奇, 而且比喻种类繁多,用法灵活,这是毛泽东语言生动性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很有必要对毛泽东究竟运用哪些比喻法,如何进行比喻等方法和技巧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有利于我们学习和借鉴。